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1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吃点动物内脏,就等于给自己心血管下了‘毒药’?”这句话,真的太冤枉它们了。一提到动物内脏,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高胆固醇”“堵血管”“容易得心梗”。
但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必须给动物内脏“平反”:不是所有内脏对身体有害,有些甚至营养价值极高,关键在于你怎么吃、吃多少、吃哪种。
先把最核心的误区掰清楚:胆固醇≠心血管病的全部“元凶”。胆固醇确实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但不是唯一因素。真正危险的是“坏胆固醇”(LDL)过高和“好胆固醇”(HDL)过低的比例失衡。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8.2%,但真正因“吃动物内脏”导致心脑血管问题的个案,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关键还是整体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再说清楚一个事实:人体每天摄入的胆固醇,大部分是自己合成的,不是吃出来的。你每天吃进去的胆固醇,只占身体总胆固醇的20%左右。其余80%,是肝脏自己合成的。也就是说,就算你滴油不沾、滴胆固醇不进,身体照样会生产它。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15年就指出:不建议再对膳食胆固醇设置上限,而是更应该关注“反式脂肪”“精制碳水”“久坐”和“肥胖”等心血管真正风险因素。
那动物内脏到底值不值得吃?答案是:有选择,有节制地吃,非常值得。不是所有内脏都适合天天吃,但以下这五种,营养价值高、性价比高,对身体反而有好处。
猪肝、鸡肝、鸭肝——都富含维生素A,是预防夜盲症、增强免疫力的利器。100克猪肝含维生素A高达8000微克,是胡萝卜的16倍。而且,肝脏中还有丰富的铁元素,对女性和青少年缺铁性贫血非常有益。但注意,每周吃1-2次、每次不超过50克即可。
牛心虽然是“心脏”,但脂肪含量却比很多瘦肉还低,100克牛心的脂肪含量只有约4克左右。富含辅酶Q10,这是一种对心脏功能至关重要的营养素,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强心脏泵血能力。心脏类内脏的咀嚼感也更强,更容易控制摄入量,不容易吃多。
鸡胗富含锌、铁、硒等微量元素,同时热量不高,适合减肥人群当作补铁小零食。而且鸡胗纤维扎实,吃起来费劲,对很多人来说,能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摄入,反而有利于控制体重。
猪脑被很多人“妖魔化”,但你知道吗?它含有丰富的脑磷脂、DHA、神经鞘磷脂,对神经系统发育有一定帮助。适量摄入对老年人、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的人群,反而可能有益。但注意剂量,每月吃1-2次即可。吃猪脑不是天天吃,它属于“药引子”级别的营养。
牛肚蛋白质含量高,特别是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丰富,对皮肤、关节、血管弹性有帮助。而它的胆固醇含量其实并不算高,每100克牛肚约含胆固醇130毫克,远低于猪脑(3000毫克)和鸡蛋(300毫克)。
烹饪时注意不要用过多油脂,清炖或者凉拌反而更健康。重点来了:动物内脏不是不能吃,而是吃法最重要。
控制频率: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不超过50克。
搭配蔬菜:内脏类食物缺乏膳食纤维,搭配高纤维蔬菜能平衡营养。
烹饪方式要清淡:避免油炸、爆炒,多用蒸、炖、煮,减少额外油脂摄入。
注意人群差异:有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的人群应谨慎食用。
别再盯着“胆固醇”三个字了,真正的敌人是你吃得杂乱无章。很多人怕胆固醇,却天天喝奶茶、吃炸鸡、坐着不动、熬夜到凌晨三点。这些才是心脑血管真正的“炸弹”。
动物内脏不是洪水猛兽,乱吃才是。合理摄入、科学搭配,这类食物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是营养宝库。我们该做的,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动动脑、懂得吃。
资料来源:
①.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②.世界卫生组织(WHO).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16, 2015.
③.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膳食胆固醇摄入限量建议(2016版)[EB/OL].
④.余光辉.营养支持改善晚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研究[C]//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中国营养学会.Abstract Book of the 14th Asian Congress of Nutrition--Clinical Nutrition.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什邡市安宁疗护中心;,2023:1.DOI:10.26914/c.cnkihy.2023.077551.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