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站在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转折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9 19:06 2

摘要:从那一年起,中国不再把“贫穷”视为数千年的宿命。此后 40 多年,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改变了 14 亿人的命运,也重塑了世界的经济版图。

1978 年,一个时代被悄然改写。

从那一年起,中国不再把“贫穷”视为数千年的宿命。此后 40 多年,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改变了 14 亿人的命运,也重塑了世界的经济版图。

作为一名 80 后,我对小时候的贫穷记忆依然感到悲哀,所以也更加敏感于现在的所有变化。

从温饱走向小康,从农田走进车间,从骑单车到造高铁,中国经济完成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国人终于告别了赤贫和绝望,走向了相对的富裕和物质丰富。

不过,今天的中国又站在新的历史性门槛上。中国正逼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但这个时刻不是欢庆胜利的终点,而是一道必须跨越的分水岭。

因为此刻,也是中国经济自 1978 年改变了所有人命运的决定以来,最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转折,不在于短期的增速变化,而在于增长逻辑的根本转换。如果跨越成功,中国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 如果原地踏步,可能就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耗费一个时代的努力。

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几大关键动力,共同构筑了过往的高速增长模型:

1. 人口红利与制造业集群。

几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成为全球最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土地、劳动力和制度红利,为东部沿海地区搭起了“世界工厂”的框架。以义乌、东莞、昆山为代表的城市群,在无声无息中走向全球市场最前沿。

在这个阶段,普通劳动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代人成为生产线上的“人肉机器”,他们的青春全部给予了中国的改革。

这代人,现在也配得上更好的回馈。

2. 出口导向与全球化红利。

2000 年代初中国加入 WTO 后,中国制造开始走向全球。从服装、家具到手机、光伏,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攀升。

2023 年中国进出口总值 5.94 万亿美元,连续 7 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其中,出口和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 14.2% 和 10.6% ,连续 15 年保持全球第一和第二。

3. 重投资、强政府驱动模式。

基础设施建设成了中国高速发展时期的一大特征,高铁、公路、机场迅速扩张。 2005 年以后房地产成了地方财政的压舱石,也成为拉动内需和投资的主要载体。

但随着一栋栋高楼撑起中国的 GDP ,也埋下了高杠杆、泡沫的种子,现在就是挤出泡沫的时候,阵痛也是必然。

要想让阵痛别变成长痛,就必须有改革支撑。

之前三四十年这套增长逻辑的核心,是“外需拉动 + 投资推动 + 人口红利”。但到了今天,这些引擎已显疲态。

三重压力叠加之下,中国的旧发展模式正在失效。

人口红利也在消失。2024 年末全国人口 140828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39 万人,中国总人口已连续 3 年负增长,而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 21% 。这意味着未来不只是“人少”,而是“老人多、孩子少、劳动力少”。对经济结构与消费模式的冲击,正在逼近。

当一个国家还没富裕,就开始变老,那才是真正的挑战。

日韩这些后发达国家,都是“已富才老”,中国面临的挑战,相比之下非常艰巨。

全球化退潮,出口受限的全球环境,也让中国站在了十字路口。

关税摩擦、地缘政治变化、全球供应链重构,让中国出口企业开始面临订单外流、成本上升和技术壁垒。苹果、耐克等头部品牌已将部分产能转向印度、越南,中国不再是外资唯一的“首选”。

而房地产见顶,投资回报递减,就更是击中了经济下行的命门。

房地产市场进入长周期调整,有些地方房价已经下跌到腰斩水平,居民资产负债表承压。以往靠卖地带动基建、靠基建拉动投资的逻辑,正逐渐失效。

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以往的土地财政模式无法继续,地方政府债务高企,财政空间紧张。

这时候,政府投资那种“有钱到处投”的时代已经过去,“投得准”变得更重要。但已经积累的债务需要化解,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是后发达国家都绕不过去的门槛。“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并非学术名词,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现实,是其他国家的血泪经验。

上世纪的阿根廷、南非、墨西哥,曾在 GDP 达到中等水平后陷入增长停滞,几十年徘徊不前。 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僵化、产业升级失败、收入分配不公 ,导致社会动能枯竭。

所以, 没有配套的体制改革,经济就无法更进一步。

而很多国家的失败,不是不够努力,是关键时刻不敢变革。

中国如果不能摆脱对房地产和低端制造的路径依赖,不能建立透明法治的制度环境,不能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同样可能陷入类似的循环。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征兆:青年失业率高企、民间投资下降、企业预期不稳、居民消费疲软—— 这不是周期波动,而是结构转向。如果理解为周期波动,那这个经济下行周期可能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的转型没有现成剧本,因为如此大的经济体,再加上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确实没有走向发达国家的先例。但有几个方向是清晰的:

1. 把内需真正激活。

不能再依赖出口与投资,消费必须成为主引擎。这意味着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如果这个痼疾不解决,经济就不可能更进一步。

所以必须要提高普通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降低教育、医疗、养老等“沉重支出”,让人敢消费、愿消费。

2. 让创新成为主动力。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强国”,核心是企业必须要有原始创新力。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这些企业已在电池、智能制造、通信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但这只是开始。

中国企业的整体品牌化还很弱,还缺乏世界级的大企业。相比之下,当年的日韩都已经有了索尼松下、三星 LG 等一大批世界级品牌。

这时候应该强化基础科研的支持,放松管制和指挥,同时减少对企业过度干预,保护企业家精神,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取决于有没有巨头,而取决于是否能不断诞生创新者。中国要想更进一步,必须要改革教育制度和创新环境。

3. 深化制度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制度红利其实仍然大有潜力可挖。包括简政放权、民企保护、土地制度改革、财税机制重构、法治环境优化等等。这些改革必须要持续推进,不能停歇,否则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就始终跟不上,会拖累经济发展。

这其中,民营经济的信心尤为关键。让民企“敢投资、能融资、有出口、能盈利”,是决定未来 5 年走势的关键变量。

在这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中国要敢于重启增长逻辑。尤其是关税战之下,很明显全球的贸易结构都必须改变,中国也必须改变自己,而不能只盯着外界的压力。

不改变自己,外界的压力就算没有了,经济也无法持续。

如果说 1978 年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折,那么今天,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法治驱动”的新转折。

过去的 40 年,中国是靠速度赢得尊重;接下来的 40 年,则要靠质量赢得未来。

这是一场深水区的转型,意味着风险,也孕育机会。如果中国有足够的战略定力与制度魄力,就有机会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宿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因为 转型从来不是妥协旧时代,而是主动拥抱新规则。

历史不会等待犹豫的人,这是时代留给中国经济的又一道大考。愿中国有智慧应答,有勇气破局。

来源:朝夕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