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0年,张鹤鸣出生在滦县大门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聪慧好学的他,192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滦县县立中学。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年轻的张鹤鸣在进步书刊影响下,开始思索救国道路。1930年,他因带头组织学生抗议校方克扣助学金,被以"煽动学潮"罪名开除。回
1910年,张鹤鸣出生在滦县大门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聪慧好学的他,192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滦县县立中学。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年轻的张鹤鸣在进步书刊影响下,开始思索救国道路。1930年,他因带头组织学生抗议校方克扣助学金,被以"煽动学潮"罪名开除。回到家乡后,他一边在村小学任教,一边向农民传播进步思想,悄悄在田间地头组织读书会,用粉笔在祠堂墙壁写下"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标语。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民众力量的重要性,也为后来发动武装暴动埋下伏笔。1935年初,张鹤鸣在革命低潮期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门庄党支部书记。他以教书为掩护,走街串巷发展党员,短短半年时间便建立起3个党小组。1936年调任滦县县委西南区委后,他创造性地提出"农会+自卫队"模式,在各村建立秘密武装,将镰刀、锄头改造成抗日武器。1938年7月,冀东抗日大暴动爆发。张鹤鸣奉命领导滦县港北暴动,他连夜在关帝庙前召开誓师大会,振臂高呼:"乡亲们,鬼子烧我们的屋、抢我们的粮,今天咱们就抄起家伙跟他们干!"暴动队伍迅速集结起800余人,首战杨家院时,他巧妙利用青纱帐设伏,待伪军进入包围圈后,一声令下土枪土炮齐响,仅用两小时便全歼300余名敌人,缴获步枪200余支。此战过后,他升任抗联第五总队总队长兼参谋长,"张大胆"的名号在冀东大地不胫而走。1939年深秋,张鹤鸣与警卫员张振宇等三人在翠华山遭敌包围。面对100余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他临危不乱,命令战士将红旗插满山头,故意在岩石后大声传令:"一连向左迂回,二连包抄后路!"同时让警卫员在不同方位燃放鞭炮模拟枪声。敌人见状以为中了埋伏,竟胆战心惊地后撤十里。当地百姓听闻此事,纷纷称他为"小诸葛"。此后两年间,张鹤鸣率部转战冀东各地:攻倴城时,他派侦察员扮成卖货郎混入城内,里应外合端掉敌军指挥部;打乐亭时,利用暴雨夜奇袭,缴获敌人囤积的全部弹药;征卢龙时,通过政治瓦解策反伪军一个连,兵不血刃占领县城。1940年进入晋察冀党校学习期间,他将冀东游击战经验整理成《山地作战十二条》,被作为教材在各分区推广。 1941年,张鹤鸣临危受命组建冀东军分区一区队,负责开辟北宁路以南地区。面对日伪军"碉堡如林、公路成网"的封锁,他提出"昼伏夜出、化整为零"战术,带领战士们挖地道、建堡垒户,在敌人眼皮底下建立起隐蔽根据地。1942年春,他率部奇袭丰润县黄家屯据点,仅用15分钟便端掉炮楼,缴获轻重机枪3挺;同年夏天,在玉田县设伏全歼一支日军运输队,缴获药品、粮食装满20辆大车。最富传奇色彩的是1944年刘石庄攻坚战。他提前派侦察员打入伪军内部,掌握据点布防图后,以"调虎离山"之计引开外围敌军,再率千余名官兵趁夜突袭。当伪军哨兵发现时,他已带着突击队冲进指挥部,枪口顶住敌团长胸口:"缴枪不杀!"此战共俘虏绥靖军1500余人,创下冀东单次战斗俘敌最高纪录,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文表彰。抗战胜利后,张鹤鸣任十九旅旅长,奉命挺进东北。1945年10月,国民党第十三军、二十五军企图从秦皇岛登陆抢占东北,他率部扼守山海关一线。这场持续22天的阻击战中,他白天指挥部队依托山地工事阻击敌人,夜晚组织敢死队突袭敌营,甚至亲自端起机枪扫射冲锋的敌军。当敌人用重炮轰塌城墙时,他高喊:"人在阵地在!"带领战士们用尸体堆起新的防线。此战迟滞了国民党军进攻步伐,为我军抢占东北赢得宝贵时间。
六、英年早逝:1946年后,张鹤鸣先后担任东北护路军副司令员、铁路军事法庭庭长,为巩固东北解放区交通线日夜操劳。1952年7月,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他在河北昌黎病逝,年仅42岁。临终前,他握着妻子的手说:"没能看到新中国的铁路网四通八达,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张鹤鸣的一生,是战火淬炼的一生。他用智慧与勇气在冀东大地书写下抗日传奇,用忠诚与热血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如今,滦县港北暴动纪念馆里,他当年使用的驳壳枪依然锃亮,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铁血荣光。这位从滦河之畔走出的"小诸葛",将永远被铭记在人民心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不朽丰碑。
来源:大国长剑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