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据四项行政命令,特朗普可以动用其紧急权力,允许一些原本计划停产的老旧煤电厂继续发电,以满足美国因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发展而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算力的尽头是能源。就在各国纷纷告别煤炭,积极拥抱新能源的当下,特朗普因为AI又一次开起了“历史倒车”。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 美国总统特朗普8日签署多项行政命令,旨在扩大煤炭开采和燃煤发电,意图把美国长期处于衰退的煤炭业“扶起来”。
据美联社报道,依据四项行政命令,特朗普可以动用其紧急权力,允许一些原本计划停产的老旧煤电厂继续发电,以满足美国因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发展而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我们需要发展人工智能以及所有这些即将上线的新技术。”特朗普说,“我们需要比现在多一倍的电力。”
2024年4月28日,Goldman Sachs发布了一篇名为Generational growth Al,data centers and the coming US power demand surge的深度报告,报告预测2023-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以1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数据中心用电量占美国总用电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提高至2030年的8%。
不只是在美国,AI对电力的需求正在全球快速增长,尤其是在数据中心领域。国际能源署(IEA)4月12日发布特别报告《能源与人工智能》中预测,按照现有速度,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每年约945太瓦时,略高于目前日本每年的总用电量。
国际能源署表示,数据中心用电量的激增不可避免会导致碳排放增加,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将从目前的1.8亿吨增加到2035年的3亿吨。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高达416亿吨。
一场由AI驱动的全球电力争夺战,正在重塑能源市场、地缘政治甚至气候政策的走向。
图/ic
AI的本质,从“算法竞赛”到“能源角力”
AI的进化已从“算法竞赛”升级为“能源角力”。
未来十年,算力与电力的供需失衡可能引发更激烈的冲突——无论是科技公司之间的暗战,还是国家之间的资源管制。唯一确定的是,谁能掌控廉价且稳定的电力,谁就能主宰下一轮AI话语权。
年初,美国政府宣布斥资至少200亿美元在本国建设数据中心;欧盟也宣布启动“Invest AI计划”,提供200亿欧元专项基金支持;日本积极与谷歌、微软、OpenAI等跨国科技企业合作,扩大本国数据中心建设规模。
与此同时,我们中国也在发力。如今,我国数据中心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我国也在引导数据中心在清洁能源丰裕的地区进行异地部署,以优化电力资源布局。
“东数西算”工程全面铺开,依托西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核心区域加速布局智能计算中心,形成“AI+产业”的协同生态。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突破储能技术瓶颈,为高耗能的数据中心提供绿色电力解决方案。
显而易见,这场全球竞赛的本质,已不仅是算法模型的迭代,更是能源基础设施的较量——风电、光伏、核能、储能,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制胜关键。当硅基智能的“大脑”依赖碳基世界的“血液”,未来的AI霸权,或许将写在电网的调度表上。
中国式AI发展路径——通过能源革命反哺算力革命
不仅如此,当全球科技巨头在算力军备竞赛中陷入高能耗困境时,中国正探索一条独特的AI发展路径——通过能源革命反哺算力革命。
年初大火的DeepSeek采用混合专家(MoE)等技术,在推理时动态激活部分参数,相比传统密集模型(如GPT-3)可大幅降低计算量。DeepSeek-MoE模型仅需激活小部分参数即可完成同等任务,例如,DeepSeek-V3拥有6710亿参数,但每次推理仅激活370亿参数。这种稀疏激活机制使得计算效率大幅提升,相比传统密集模型(如GPT-3),计算量显著减少,且这种"神经开关"设计使得单次推理能耗显著降低。
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曾断言:“AI的终极瓶颈是能源。”而中国的实践表明,真正的突破点或许是“电力即算力”——当宁夏的风电可以像数据包一样,按需调度至深圳的AI服务器时,全球算力格局将迎来根本性变革。
这场静悄悄的能源互联网革命,正在让中国从“全球工厂”蜕变为“全球智能电网中枢”。未来十年,谁掌握绿电+AI的协同生态,谁就能定义下一代数字文明的规则。
谁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AI引发的绿色产业革命,不仅正在重构全球气候治理的底层逻辑,更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经济的新增长极。
如今,中国正凭借“风光储”全产业链优势和“东数西算”国家工程,构建全球独有的绿电-算力协同网络;美国则依托科技巨头与能源初创企业的深度绑定,持续推动AI与核聚变等硬科技的突破;欧盟试图通过碳边境税等制度工具争夺规则制定权,但受限于能源对外依存度;而沙特、智利等资源型国家则通过主权基金布局,试图跨越式进入新能源时代。
从企业层面看,华为等系统整合者正通过垂直布局形成闭环生态;核聚变、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破壁者可能带来颠覆性创新;宁德时代等垂直冠军则在细分领域构建隐形壁垒。未来2-3年将迎来三大关键赛点:电力系统的实时可编程化、碳智能的普及应用,以及算力能效的数量级突破。企业若能把握“AI×绿色科技”的乘数效应,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来源:上上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