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明确表态,称俄罗斯想通过哈萨克斯坦往中国送天然气?这事儿不现实。而这番拒绝背后的故事,还得从俄罗斯的“能源突围”说起。
中方罕见的对俄罗斯说不,事关350亿立方米的“能源命脉”,必须要握在中国自己手中!
中俄能源合作素来被视作两国关系的“定海神针”,可最近中国驻俄大使的一番话,却让外界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明确表态,称俄罗斯想通过哈萨克斯坦往中国送天然气?这事儿不现实。而这番拒绝背后的故事,还得从俄罗斯的“能源突围”说起。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制裁让俄罗斯能源出口处处碰壁,眼看欧洲市场的大门越关越紧,亚洲市场便成为了其救命稻草。原想着借道蒙古国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由于迟迟谈不拢,俄罗斯便转头盯上了哈萨克斯坦,想借助中亚已有的中哈管线网络,计划每年输送45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350亿立方米专供中国。这听起来是个大手笔,但现实却泼了盆冷水。
要知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ABC线,设计输气量550亿立方米,可眼下已经是满负荷运转。更别说西气东输管道网了,从新疆到上海,条条管线也都绷得紧紧的。俄方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刨出一条450亿立方米的线路来,显然是不太可能,况且,哈萨克斯坦自己还要留100亿立方米,这又可能压缩我国实际收益,因此,真要接纳俄气,需得再砸大价钱修建新管道,这个买卖并不划算。
更何况,借道第三国,听着省事,可背后藏着的猫腻却不少。蒙古的“第三邻国”政策就让中俄头疼不已,一会儿跟美国眉来眼去,一会儿又提一堆不切实际的要求。哈萨克斯坦虽然态度积极,但其国内政治经济波动也是颗不定时炸弹,能源命脉攥在别人手里,这滋味不好受。中国宁可多花点钱、多费点劲,也要把管道主动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
其实,中国心里跟明镜似的。俄罗斯急着卖气,咱们正好借这机会谈谈条件。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路线争议,与其说是技术难题,不如说是场战略博弈。中国提出的远东直连方案,既避开了第三国的是非,又缩短了运输距离,省下的真金白银可不是笔小数目。
从西伯利亚力量1号到中俄东线,中国一步步织就的“能源大网”,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战略安全的基石。西伯利亚力量1号年输气量380亿立方米,占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总量约34%,让东北、华北、华东的老百姓用上了清洁气。中俄东线更是直接连通俄罗斯远东和中国长三角,长江盾构穿越工程这种超级工程,中国说干就干,把能源通道牢牢的攥在自己手里。
这场能源博弈的深意,早已超出了天然气买卖本身。中国要的不仅是稳定的能源供应,更是对整个供应链的主导权。从能源多元化到自主化,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正在升级。以前追求的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在更强调“篮子得自己编”。
要说俄罗斯也不是没诚意,他们提出的“油气并行管道”这种创新方案,是想在一根管道里同时送油和送气,以提高经济效益。但中国更看重的是规则制定权,价格得合理,供气量得稳定,路线还得自主可控。
中俄能源合作走过75年,如今有了新味道。务实合作还是主流,但规则重构不可回避,随着全球能源格局剧变,中俄需在“新现实”中重新界定利益边界。
来源:敏睿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