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依赖和离不开网络:除了社交网络,还有基础设施网络,如电网、水和交通网络、计算机的物理网络和构成互联网的网页虚拟网络,甚至是大脑中神经元的生物网络和我们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的依赖和离不开网络:除了社交网络,还有基础设施网络,如电网、水和交通网络、计算机的物理网络和构成互联网的网页虚拟网络,甚至是大脑中神经元的生物网络和我们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所有这些网络都是通过节点(人、发电站、计算机或神经元)的集合连接。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以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所需的跃点数来衡量)往往很小,也往往都有很多本地集群:如果两个节点相互连接,则它们的其他连接也往往是连接的。这两个特征定义了数学家所说的“小世界现象”。
“小世界现象(也称为六度分离或人网-Human Web)”。简单说就是: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与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建立联系,无论是通过熟人、朋友还是他们的家人。
“六度分离理论”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引人入胜的概念。自 1920 年代首次提出以来一直是学习和研究的主题。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这一点,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深有体会。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 Jure Leskovec 2006 年的一项研究中,对 2.4 亿个信使账户的评估表明,几乎一半的人可以通过 6.6 个其他账户联系到。而社交媒体让现代世界变得“更小”。Facebook Group的调查发现,今天,只需要通过3.57 个联系人和熟人就足以与马斯克建立联系。或者只需通过其他五个人,就可以有效地与英国国王、汤姆克鲁斯,甚至是蒙古牧羊人建立联系。
“六度分离理论”基于几个关键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则。首先,它强调了人们倾向于形成密集而相互交织的社交网络的观点,其中个人不仅通过直接关系联系在一起,还通过共同的朋友、同事、家人等间接联系在一起。这种网络结构有助于在多个节点之间传输信息和传播影响。
另一个基本原则是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提出的“弱力”概念。根据这个想法,社交网络中最弱或最不紧密的联系通常是提供新机会、信息和资源的联系。因此,与远方熟人的互动可以在扩展我们的社交网络和创建与全球网络中更远的人建立联系的途径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人们都与一个强关系构成的核心群联系,并与群中的人频繁交流,同时还存在联系不频繁的弱关系。格兰诺维特有关“弱关系的力量”的假设是:弱关系促成了不同群之间的信息流动。
他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弱关系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中惊喜地发现,相对于密友而言,人们更有可能从联系不频繁的人那里获取求职信息,并找到工作。格兰诺维特使用社交图谱来说明了社交网络与信息获取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当一个人与两个交往密切的人互动时,这两个人也有可能相互交流。因此,人们趋向于形成联系紧密的“密集群”(dense cluster),群中的所有人都有联系。
“六度分离”的渊源
“六度分离”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匈牙利作家弗里吉斯·卡林西1929 年的一本名为《一切都不同》(Everything is Different)的短篇小说集。其中一篇的标题是“Chains”或“Chain-Links”。
按作者的说法,“六度分离理论”的想法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已知的人数随着链条中关系的数量呈指数增长。根据这个理论,只需要少量的链接就可以到联系世界上的任何人。
故事以抽象、概念和虚构的方式研究了网络理论领域内吸引未来几代数学家、社会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许多问题。卡林西认为,由于人类之间日益增长的联系,现代世界正在“缩小”。尽管全球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物理距离,但人类网络密度的不断增长使实际的社交距离要小得多。
基于这个假设,卡林西笔下的人物认为,任何两个彼此陌生的人最多可通过5个熟人就能建立联系。这个设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社交网络上的大量早期思想。也因此,卡林西被一些人认为是“六度分离”概念的鼻祖。
但米尔格拉姆是第一个用真实世界实验来测试小世界想法的人。
米尔格拉姆的小世界实验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社会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在做过一次连锁递信实验后发现了“六度分离”现象---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1967 年,哈佛大学进行了关于“小世界现象”的第一次实验,以找到人与人之间社交网络的平均路径间隔。米尔格拉姆要求来自奥马哈和威奇托的160 名参与者向波士顿的指定目标投送包裹。参加者只能把信交给他认为有可能把信送到目的地的熟人,可以亲自送或者通过他的朋友。
当时,共有3个包裹到达了目标人群。平均路径间隔为 5.5 个或6个熟人。随后在 1969 年和 1970 年的进一步实验得出了类似的结果。米尔格拉姆和他的同事就此得出结论,从理论上讲,每个美国公民平均可以通过6次接触就能彼此认识。
米尔格拉姆在 1967 年 5 月的创刊号《今日心理学》上写下了他的小世界实验结果:“虽然社会科学的许多研究表明个人是如何被疏远并与社会其他部分隔绝的, 这项研究表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在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结构中。
到 1990 年代后期,六度分离的思想已渗透到文化中,并重新进入了科学世界。但真正将“小世界现象”推向主流的是电影《六度分离》(1993 年上映)。斯托克德·钱宁在 1993 年的电影中说。“我们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之间存在六度的分离。美国总统,威尼斯的一名船夫,只需填写名字就行了”。
“小世界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一方面,它强调了社交网络在现代社会信息、观点和行为传播中的重要性。通过中介联系接触遥远人群的能力改变了思想传播和社会运动发展的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六度分离理论提出了关于同理心和对未知个体的认同的本质的有趣问题。对社会亲密感的感知如何影响我们帮助他人的意愿?我们与几度分离的人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联系?这些问题不仅与理解人际关系的动态有关,而且与在危机和紧急情况下设计有效的干预策略有关。
其次,在数字时代,六度分离理论在在线社交媒体和数字通信平台中找到了肥沃的土壤。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传播现象,即内容在多个用户之间迅速传播,是六度分离理论如何在在线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明显例子。一个用户分享的帖子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覆盖数千甚至数百万人,展示了人际关系在数字世界中的强大影响力。
今天,米尔格拉姆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如何在几天内席卷一个大陆,看似孤立的金融震动如何导致全球市场暴跌......
作为人类,我们并不擅长理解指数级增长的后果,也没有意识到我们采取的行动正在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向外涟漪。
人们可能忘记了它对日常生活的全面影响,“但网络仍存在。如果网络只有 6 度,那你就要注意”。这是米尔格拉姆的最终洞察力。
来源:敦庞之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