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竞争的结果是什么?答案就藏在中国近代史之中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0 16:00 2

摘要:相比于2018年开始的前一场关税大战,如今中国人的心态总体要平静得多,对于赢得跟美国的各种斗争,社会上也都普遍充满信心。

1

因为特朗普的一系列任性妄为的行动,中美对抗的形势日益激烈。

相比于2018年开始的前一场关税大战,如今中国人的心态总体要平静得多,对于赢得跟美国的各种斗争,社会上也都普遍充满信心。

同时,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美国已是帝国黄昏,正在加速衰落,很快就能看到它的崩溃。

乐观的说法总是让人高兴,但是过了头,并且没有依据的盲目乐观,就跟跳大神的胡说八道没有区别了。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还会发现每次冲在前头大喊“厉害了”或者“要完了”的,往往都是同一批人。

国内舆论场长满了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总在发出“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们好出风头却学养不够,没有形成自己一以贯之的思想。

其实要做到心有定见并不难,只要多读书,特别是读历史,就能根据历史的脉络弄清现实问题的来处,也能对未来的走向得出大概的判断。

而中美竞争的结局,以及分出胜负之后,还会发生什么,陶叔认为能从中国近代史中读出来。

2

读史要带着问题读,并且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才能有收获。

比如我们读辛亥革命那一段,就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武昌首义,革命军人为什么要推举一位旧军官黎元洪作为自己的首领?而整场革命最后的成果,为什么会便宜了袁世凯,让他当上民国大总统?

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当时的革命者太幼稚,轻信奸险狡诈的投机者,中了他们的圈套。

但这明显是违反常识的,过分强调偶然性,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如果只是少数几个革命者幼稚缺少经验,倒还好说,全体革命者达成共识,拱手相让革命成果,必然是反复权衡思考成熟之后的行动。

实际上,近代史很多事件的结论,都被同盟会和后来的国民党深度加工,过度美化自己的同时,大肆丑化政敌,也就是立宪派。

立宪派主要由清政府内的官僚与社会名流组成,他们跟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其实都是要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的宪政。所不同的是一个主张保留皇帝,另一个不要皇帝要走向共和;一个是与皇帝合作,通过请愿呼吁等合法行动实现目标,另一个则是要抄起家伙直接干。

但是,在满清朝廷搞新政搞出一个“皇族内阁”的怪胎,并对希望落空表达强烈不满的立宪派铁拳镇压之后,他们的心就已经变了,知道除了革命,已经没有别的办法。

(这里要插一句,日本明治维新能搞成,而清政府无论戊戌变法还是“新政”都失败,是因为多了一个民族矛盾。

满清贵族对汉族官僚无法彻底放心,总想保留“高等人”的特权,是其最终没跟上世界潮流,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根本原因)

同盟会及其前身兴中会之前发起十次起义,全部失败,而武昌起义之所以能成功,并且延烧到全国成为辛亥革命,就是因为立宪派加入进来了。

毫无疑问,革命派的勇敢与坚持非常可贵,但那还只是微弱的火星,只有当立宪派这个柴堆被点燃,革命的烈火才猛烈的燃烧起来。

为什么革命军逼黎元洪挑头?因为革命派里没有威望高能服众的人才。

即使后来名气很大的黄兴到了武汉,所表现出来的军政才能都不够看。不仅在他接手指挥后丢了汉阳,他还建议放弃武昌去打南京,遭到群起反对后又一走了之。

很多史料里把黎元洪的形象写得很不堪,却无法抹杀正是由于他的领导,仓促起义的新军稳住了形势。

因为有了黎元洪加入,立宪派的头面人物如汤化龙、胡瑞霖等才安下心来,出钱出力赞助革命,并积极联络各省同党,号召共同起事。

也正是因为看到湖北的立宪派掌了权打了样,各省的立宪分子都动了心思,纷纷和革命派合作,推动本省独立。

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所在的江苏,甚至是由旧官僚江苏巡抚程德全主持的反正,因为被人讽刺参与革命完全没有破坏,就用竹竿挑落了官衙屋顶的几块瓦片。

辛亥革命实际上是革命派冲锋在前,紧跟在后力量的主体,则是立宪派。

看清了这样的形势,黄兴、宋教仁才会率先提出只要袁世凯结束清政府,就让他当“中国的华盛顿”。这绝不是一时兴起的天真与鲁莽。

既然都站在一起推翻满清皇帝了,革命派与立宪派最后一点性质上的区别也就不复存在,唯一不同的就是宗派,是胜利以后由哪些人掌权了。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立宪派干不了的事,比如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与经济压迫,革命派也干不成。

孙中山所代表的坚定革命派,有着更崇高的理想与改造中国的宏伟规划,但是他们没那个力量。

辛亥革命时,他们打不过袁世凯率领的北洋军,更在南北立宪派大联合下无奈交权。

1913年因为宋教仁遇刺发起“二次革命”,这回没有立宪派的参与,很快就失败,并且丢光了本由革命派控制的广东、江西和安徽等省,又回到海外漂泊的状态。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引爆“护国运动”,率先起义的蔡锷被看成是革命派,实际上他是梁启超的学生,背后也是立宪派在提供大量支持。

这场运动能够成功,同样是因为立宪派的大力参与,还获得了段祺瑞、冯国璋等许多北洋军的将领或明或暗的支持。

袁世凯死后,立宪派与北洋重归于好,革命派依然无法立足。

直到1917年,段祺瑞担任总理的北京政府,拒绝恢复张勋复辟时废除的《临时约法》,才终于被孙中山抓住痛脚,带领中华革命党(1919年改组为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发起“护法运动”,形成与北洋分庭抗礼的局面。

但是,孙中山遭到所依靠的南方军阀多次背叛,广州革命基地反复丢失。说明他一方面还是没实力,另一方面他的那套主张与立宪派没有太大差别,吸引不了更多力量来投靠。

中山先生真正翻身靠的是什么?

靠苏俄的支持,以及与共产党的合作。

联俄联共之后,国民党就被改造成了一个左派政党,其力量来源大大拓宽,把工农也纳入进来。

有了工农支持,不光解决了兵源,更是迅速将革命的影响从广东一省扩大到全国,国民革命的军队还没来,革命胜利的基础就已经打下了。

这时候的国民党,才跟立宪派完全区别开来,它所推动的北伐才能势如破竹。

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为什么要带上“反革命”三个字?就是因为他背叛了中山先生的最后努力,把国民党的性质重新改了回去,又跟立宪派穿一条裤子去了。

而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抛弃的工农力量,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也只有无产阶级的力量被激发出来,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建立人民的共和国。

重新梳理一遍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建立的脉络,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获得从力量的角度读历史的能力。

只有看清事件背后的力量对比,才能明白什么是大势,才能穿越迷雾找出真相。

3

回到中美对抗的现实中来。

我们从力量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美国不管发动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或者什么战,它都打不赢中国。

因为它的实体经济不行了,科技没有遥不可及的领先,甚至军事优势也大幅削弱。

它拿什么赢?

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都像是历史安排给我们的测试员,挖空心思帮我们查找系统漏洞,哪里薄弱就在哪敲打一番,然后刺激我们迅速补齐短板。

在这样的局面下,中美对抗的结果没有任何悬念。

那些以为美国能突然出现一个超级大神,或者哪天使出什么大招,就能把中国打趴下,绝属痴心妄想。

美国现在这个鬼样子,出个大神经,抽阵羊角风还差不多。

但是,中国能很快取代美国的地位吗?

不能。

现在就好比是辛亥革命前夕,就算美国这个皇帝再昏庸,再瞎搞,我们也还没有能力让全球的“立宪派”跟我们站到一起,去推翻它的腐朽统治。

因为各国精英的利益与美国美元绑得太紧了。

这段时间有人在网上传播某位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讲课内容。很多经济学家从骨子里崇美惧美,这位也不例外,但他讲的观点有一定道理。

国际资本沉淀在美元上的财富太多了,目前看不到能取代它的方式。钱在哪边,利益就在哪边,立场就在哪边,所以美元还看不到崩盘的迹象。

只要美元不崩,美国就能一直撑下去。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扛住美国发起的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没有任何问题,对于扩大国际影响树立威信,更是意义非凡。

而真正要让世界改天换日,则还需继续等待。

一方面等待美国犯下更多的错误,由于美国体制痼疾,这一点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做更多的准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积蓄力量。

中央早已提出发展为“金融强国”的目标,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能够承载国际资本的增值需求,为与它们的合作打下基础。

一边是美国肆意妄为,在世界不断制造动荡,让各国精英的财富不断贬损;另一边是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稳定唯一希望,同时又有了获得利益的更好选项。

他们会懂得如何选择的。

我们不用急,慢慢来。

发展才是硬道理。

来源:跟陶叔一起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