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700多年!高要第一大姓氏来自哪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18:59 2

摘要:追溯姓氏源流,不仅是探究血脉的起点,更是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与华夏历史的绝佳途径,能让我们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根,找到那份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

爷爷的爷爷是谁?

我的祖先来自哪里?

中国人总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那么出生在高要的你,

可知道自己姓氏的源流?

▲ 新桥镇道悦村梁氏大宗祠。邓达荣 摄

高要的十六大姓氏

追溯姓氏源流,不仅是探究血脉的起点,更是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与华夏历史的绝佳途径,能让我们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根,找到那份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

在高要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姓氏都有独特的故事。有的姓氏随中原移民南迁,由韶关南雄珠玑巷迁来;有的因历代任职、商贸活动、躲避天灾战乱等扎根于此。

▲ 韶关南雄珠玑巷。

据民国《高要县志》以及能收集到的族谱记载,高要居民姓氏源流最早可追溯到晚唐。据1993年调查统计,散居在高要内的人口姓氏有232个,万人以上的大姓有梁、陈、李、黄、邓、伍、张、何、钟、吴、莫、林、苏、赵、冼、黎等16姓。

▲ 1996年《高要县志》记述的高要姓氏概况。

由于高要姓氏繁多,支派复杂,源远流长,无法一次性叙述清楚,本篇首先介绍的是高要第一大姓——梁氏

高要梁氏源流

1996年《高要县志》记述,高要约有梁姓人口46590人,10900户,分布在全县各镇的130多个管理区,220多条自然村。

河台镇都权梁姓,始祖梁志闾于明初从南雄珠玑巷迁来。至民国36年(1947年,下同)传二十三世。

▲ 河台镇都权村梁氏宗祠。赵汝明 摄

乐城镇伍村梁姓,一族是惠州客籍,于清朝时迁入。另一族梁恭致于明正德间(1506~1521年)从城北朝天坊迁来。有南方、北方两祠,北方系裔孙梁登攀和梁崑圃同迁布浮村。至民国36年传二十世。繁衍至1993年,伍村有1908人,477户;布浮有498人,102户。

▲ 乐城镇伍村梁氏大宗祠。赵汝明 摄

禄步外坑梁姓,先祖由广州迁居顺德,明嘉靖间(1522~1566年)梁仕进再迁来外坑为始祖。至民国36年传十五世。塘婆坑是其分支。

小湘镇爱村梁姓,始祖梁观育由渡头分居城东火攻营迎恩坊,于明嘉靖间再迁大湘茶湾丹山,后迁爱村。

▲ 小湘镇爱村梁氏宗祠。邓达荣 摄

大湾镇高第村梁姓,有两族源流不同,一族始祖梁麒,于明初由涌坑水边迁来,另一族始祖梁进(何处何时迁不详)。白象山、新围、都棠村梁姓均由渡头迁来。

新桥镇广塘村梁姓,南宋时梁元福由南雄珠玑巷迁广州纪纲街,至明景泰间(1450~1456年)梁义因在肇庆做官而落籍于广塘村。至民国36年传二十三世。湾边村梁姓,始祖梁秦是平江路昆山州人,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在文昌县做官,后入籍湾边村。至民国36年传二十三世。其后裔分布于珠江、播平、文塱等村落。

白土镇雅瑶梁姓,始祖梁国泰由南雄珠玑巷迁来。至民国36年传二十五世,其分支散布于罗勒、南岗、茅山、大企等村。九山管理区梁姓,始祖梁善卿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乐堂村迁来,至民国36年传十六世,石脚村是其分支。

白诸镇石霞村梁姓,始祖梁仁杰,南雄人,元时以文学举为高要县丞,因乱解官隐于龙湾,后迁石霞村。至民国36年传二十四世。云浮鹏石村是其分支。

▲ 白诸镇石霞村梁氏宗祠。赵汝明 摄

禄步乐洞村梁姓,始祖为梁有章(何时何处迁不详),白土村梁姓,于明初迁入,至民国36年传二十二世。

白土镇思福后岗坑梁姓,始祖梁元垣生子五人,长子梁肖雄居后岗坑,次子梁长庆迁居腰岗,三子梁梓凤迁居平布,四子梁世裔迁居下灶,五子梁正启迁居大坑。

新桥镇牛渡头梁姓,始祖梁品德,南海人,明朝时曾任高要新桥营千总,遂落籍于牛渡头村。至民国36年传十七世,分支小洞山,大端村。

▲ 新桥镇牛渡头大积梁公祠。赵汝明 摄

大湾镇孝友梁姓,始祖梁万元于明时因避兵乱徙居孝友。至民国36年传十五世。

金渡镇水边梁姓,先祖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城西石桥头,明时梁肖氏再迁入水边村为始祖。至民国36年传十九世。

▲ 金渡镇水边梁氏宗祠。赵汝明 摄

白诸镇河洞梁姓,始祖梁洁真于明时从新兴县天堂迁来。至民国36年传十四世。

禄步镇绿水梁姓,始祖嵩旭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来,至民国36年传十六世。

河台镇罗仁梁姓,始祖梁德庆于明万历年间从德庆文定村迁来,至民国36年传十六世。

活道镇洚上村梁姓,先祖来自南雄珠玑巷,明嘉靖间(1522~1566年)梁储迁来洚上为始祖,至民国36年传十九世。洞心村是其分支。

▲ 活道镇洚上村端庄书室,原为梁氏分房祠永安堂。赵汝明 摄

南岸梁姓,始祖梁天申于明景泰间从南雄珠玑巷迁来下南岸,至民国36年传十七世。

白诸镇梁屋梁姓,始祖梁万仓从南雄珠玑巷迁来,至民国36年传二十世。明嘉靖间梁静垣自梁屋分居到后岗坑为始祖。

金利镇茅湾村梁姓,始祖梁常清从南海岗头迁来,生四子,长子梁大龄世居茅湾,至民国36年传十九世。次子梁大苞迁居蚬岗富佛村,至民国36年传二十世。四世孙梁廷辅又析居于山居村,第三子梁大本迁居显学岗。

新桥镇银江梁姓,所属分道悦系、横江系、严村系、稳裕系、大波路系、蓝田系、凤多系、莲塘系、新庄系、荔枝系、坳头系、金山系、大山系、下坡系、山口系、上瑶系、高墩系、庙前系。始祖梁载由河南迁江西,后在南雄做官便寄寓在南雄。元初,梁载之子梁崧任四会县尹,后定居于高要银江为始祖。梁崧之子梁荣任肇庆路录事,生子郭材、郭全、佳观,其后代散布各地。

▲ 莲塘镇荔枝村梁氏大夫祠。赵汝明 摄

金利镇古坝村梁姓,祖先来自南雄珠玑巷,明朝初期梁凤来迁来古坎的山塘坊为始祖。要古梁姓,其祖先由大松迳迁于古坝再迁斗溪,明朝初期梁世基卜居要古村为始祖。

新桥银江梁载一脉

八十多岁的梁二是新桥镇道悦村村民,他对家族的历史也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始祖梁载父亲是山东泗水人,后来分别迁到河南汴梁、江西、韶关南雄,因为梁载之子梁崧在四会做县尹,爱上了高要的山川名胜,最后在高要新桥银江定居。从梁载、梁崧到梁荣,三代单传,梁荣生子郭材、郭全、佳观,开始在高要开枝散叶,现在约有4万多后人。

▲ 新桥镇道悦村。陈彦成 摄

长子梁郭材迁道悦村为始祖,生四子元辅、元显、元达、元灵。元显徙住肇庆府城。元辅、元达、元灵留居道悦村。宗祠曰:敦本堂。后裔分支到白诸的稳裕、凤多,新桥的蓝田村等。

▲ 新桥镇道悦村梁氏大宗祠。陈彦成 摄

次子梁郭全迁居莲塘梁屋嘴村为始祖,生梁弼,字君能,任肇庆路推官,到了明代为温州府同知。梁弼生二子梁忠、贵忠(字伯英)。贵忠举明经(明经为明代无科举年代审定的功名,相当于举人),任单县主簿,梁贵忠生九子:致和、致育、致厚、致庸、致民、福荫、福宁、福康、福臻。其分支散布于荔枝、坳边、大山下村,新桥的金山,白诸的下坡村、山口村、坳边、严村、下坡、城北上瑶、城东豪居里、高墩里等地。

▲ 莲塘镇坳边村梁氏宗祠。赵汝明 摄

第三子梁佳观迁居新桥的庙前村为始祖。

▲ 新桥镇庙前村梁氏宗祠。赵汝明 摄

梁二还说,梁载夫妇去世后,原是葬于新兴县,后来迁回到新桥镇塱底村鹤塘咀安葬,此墓也被堪舆爱好者称为“白鹤穿云”,评为高要十大名墓之一。每三年的清明第二天,分散在各地的后人就会集中过来祭祀祖先,但祭拜期间却不准燃放鞭炮,族人认为此墓为白鹤地,鞭炮响声会吓跑白鹤。梁载夫妇墓也于2012年被定为高要市不可移动文物。

▲ 梁载夫妇墓位于新桥镇塱底村鹤塘咀。陈彦成 摄

▲ 梁载夫妇墓于2012年被定为高要市不可移动文物。邓达荣 摄

道悦梁郭材一脉

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赵汝明介绍,道悦村位于新兴江下游西岸,新兴江从村前绕过,背倚后龙山,南靠新桥墟。周边有肥沃田塘,七百年来人丁兴旺,不同朝代众多族人分支周边;同时历朝历代才俊辈出。村庄巷道如笔画,古宅呈“月”字形布局,村名来自“月”→悦同音。

▲ 新桥镇道悦村古宅呈“月”字形布局。陈彦成 摄

梁氏大宗祠位于道悦村北面,坐西向东偏南。始建于明代,历代有维修,民国十年(1921年)重建。三间两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单檐布瓦,硬山顶配叠落式封火山墙。通面宽11.4米,总进深25米。前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木质金字梁架。后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穿斗式梁架。

▲ 新桥镇道悦村梁氏大宗祠。以上四图 陈彦成 摄

▲ 新桥镇道悦村梁氏大宗祠。以上四图 邓达荣 摄

梁二告诉记者,宋祥兴二年(1279年)梁郭材到道悦定居,繁衍至今,村中梁姓家族人口已有近2500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宣传部长的文坛才子梁寒操主持祠堂的重修,并邀请了我国近代杰出书法家、政治家于右任先生,为该祠题写了“梁氏大宗祠”的书法,石刻制成门额。

▲ 梁氏大宗祠门额。陈彦成 摄

▲ 梁氏大宗祠重修碑记。邓达荣 摄

民国时期,倚靠着繁华的新桥骑楼街,道悦村经济十分活跃,大户人家纷纷修建青砖大屋。这些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工艺精湛,部分饰有精美木雕、灰塑,彰显着当时的建筑艺术与家族实力。

▲ 道悦村中的民国建筑。以上三图 邓达荣 摄

村中的梁寒操故居亦建于民国时期,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清水脊,单檐布瓦硬山顶,面阔两间,进深一间,通面宽7.25米,进深6.8米,于2012年被公布为高要市不可移动文物。

▲ 梁寒操故居。 陈彦成 摄

▲ 梁寒操题写的门额“寒庐”。邓达荣 摄

这些民国建筑共同勾勒出道悦村独特的历史风貌,既见证了过往的繁华,也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留存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让后人得以透过建筑,触摸那段逝去的岁月。

中国人寻根问祖意义深远,

而姓氏文化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每一个姓氏

都是家族根源的独特标识,

承载着千年的血脉传承密码。

注:文中关于高要梁姓的源流资料

均来自《高要县志》,

如有错漏,

欢迎各位网友在评论区指正。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邓达荣 陈彦成

来源:滃江之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