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里,万物都在浅唱低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0 18:34 1

摘要:还别说,有一本散文集就有这样的魅力。它自结集出版之日起已经风靡了24年,感动了8000多万读者,在豆瓣平台有上万人打出8.9分的高分好评。这本书就是2023年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亮程的第一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今天我们要讲书是一本散文集,听到这个文学题材,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谁还会去读散文集呢?”

还别说,有一本散文集就有这样的魅力。它自结集出版之日起已经风靡了24年,感动了8000多万读者,在豆瓣平台有上万人打出8.9分的高分好评。这本书就是2023年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亮程的第一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被坊间称为“文坛第一妙人”,他是新疆沙湾县人,于1962年出生,排行老二,从记事起街坊邻居就叫他“刘二”,谐音正是“62”。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据说自幼顽劣,不务正业,没事就在田间地头晃来晃去,后来考上中专,毕业后当上了乡农机管理员。

刘亮程就这样晃荡到了30岁,已经娶妻生女的他又到新疆首府乌鲁木齐打工,在一家杂志社作临时编辑。然而,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也该写本书,于是一个一个故事在他笔下弥漫开来,《一个人的村庄》就此出炉,然后就惊艳了整个文坛。

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全世界最后一个守村人”。他用类似《诗经》的笔法,对故乡的草木、牲畜、小虫、夜晚、月光等事物进行了诗意和哲学的诠释,让读者挣脱了物欲的喧嚣,感受到生命的“灵气”和“元气”。

同为新疆作家的李娟这样评价刘亮程:“他站在村庄中,目不斜视,缓缓写尽一切温暖的踏实的事物:人畜共处的村庄,柔软欢欣的日常生活细节,古老庄严的秩序,公平而优美的命运。”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温暖和踏实的事物中。

学会与孤独相处

刘亮程祖籍甘肃,一家因为逃荒投奔新疆,他出生在全家逃到新疆的第二年。刘亮程七岁那年父亲溺水而亡;被埋在了他家地窝子对面的河湾里。没过多久奶奶也离世了,河湾上又多了一处新坟。

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几个孩子改嫁到了黄沙梁村。在这里刘亮程生活了十多年,度过了青涩的少年时代。等后来考上中专后,一家人才搬到另一个离县城更近的村子。而这座黄沙梁村,就是刘亮程笔下《一个人的村庄》的原型。

在这部散文集中,刘亮程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自己在荒野独自生活一个月的心路历程。这段经历可以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少年的他自卑而怯懦,活在世俗的规矩里;而在此之后他才活出了真正的自我,活得自在、洒脱。

那时刘亮程还是个半大的孩子,但已经开始帮着继父侍弄庄稼,干些体力活。每年春天,大家会在距离村子很远的野外播种小麦,等到麦收时全村出动去收割,堆成麦垛,留一个人看守,其他人先回村忙完手头的活儿,再转回来打麦子。

那次刘亮程被留下来看守麦垛。大人们离开前,再三叮嘱他眼里机灵着点,如果发现有漏掉的农活儿,得主动去干,千万别偷懒。他看到有好几大捆麦子落在了麦茬地里,还有好几垄麦穗被漏掉了没来得及收割。

刘亮程一边干活儿一边感慨,这世间的万千事情就是这个样子,刚开始时轰轰烈烈的,参与的人也非常多;但到最后多少总会剩些尾巴,总得需要有个收尾的人,远远地缀在后面忙活。而那些剩下的活计,也就变成这一个人的了。

尽管田里漏掉的活儿并不少,但总有干完的时候。刘亮程很快变得无所事事起来,一种莫名的空虚感也开始在草棚中弥漫。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孤单、寂寞,以及恐惧。尤其是黄昏之际,他总觉得荒野里隐藏着许多东西,如蹲伏于地的野兽。

一天黄昏,刘亮程注意到西边的荒野中,有个黑影孤独地蹲在那里。后面几天,这个黑影在不断变大,害得他好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有一天天刚亮,他就爬起来往西边看,发现那个黑影又大了一圈,而旁边的麦垛,似乎一夜间矮了下去。

刘亮程害怕这是偷食麦穗的野兽,于是扛上铁锨壮胆,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探望。走近后发现,原来那是一棵已经枯萎却又死而复生的胡杨树。看得出来,很多叶子是昨晚才长出来的,甚至就在他的注视下,那些枝叶还在蓬蓬勃勃地生长。

这棵树让刘亮程如醍醐灌顶般醒悟,多年来自己一直压制着内在天性,任它枯萎,所以胳膊太细,腿也不粗,胆子也越来越小。而能让一棵树长得粗壮兴旺的地方,也一定会让一个人活得像模像样,自己也应该像这些枝叶般肆意、蓬勃地生长。

刘亮程又想到了生长的反义词——死亡。眼前这棵树曾一度遭遇漫长的无枝无叶的死亡,又因为一些意外恢复生机。而它旁边的树一直活着,在阳光的照耀下始终枝繁叶茂。这些没经历过生死劫难的伙伴,能理解这棵枯树的痛苦和欢欣吗?

刘亮程给出的答案是不理解、不知道。树如此,人也一样。每个人最后都要独自面对剩下的寂寞和恐惧,无论是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中孤单地面对独属于自己的那份欢乐和痛苦。其他的虫和草并不知道。

所以说,孤独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天性。即便身处闹市,我们也会感到孤独,等到人生的终点,我们还要孤独地面对死亡。那么,既然结局注定会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度过?为什么不能像植物一样自由生长呢?

想通了这一点,刘亮程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是像村里其它人那样结婚、生子,翻地、种麦,时刻不得安闲地过完这辈子?还是说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到荒野上,像一棵树、一粒虫、一片云那样,自由而舒展地过活?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万物有灵,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此后刘亮程就变成了“闲人刘二”。他经常扛着一把铁锨在荒野上行走,干些无用但有趣的事儿。他会花上一个晌午,铲平地上的一个土包。别人嘲讽他这几锨毫无意义;他却笑着说,对一些雪花来说这几锨有意义,因为它能增大天空与大地的距离,让它们迟落一会。

有一天刘亮程在荒野上走累了,于是坐下来休息。正是初春季节,太阳暖暖地挂在头顶,小草星星点点地探个小头。突然他发现有只小虫躺在草地上,挺着肚皮晒太阳。一时间刘亮程有种冲动,想跟这个知己躺成一排,一起享受日光浴。

过了一会儿刘亮程意识到不对,只有人类这样的直立行走动物才会仰面朝天地晒太阳,对爬行动物来说,仰面朝天往往意味着死亡。刘亮程仔细观察,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好像是在痛苦地抽搐。的确,它快要死了。

刘亮程小心地侧躺下来,就躺在小虫子旁边。他找了一根小草棍,轻轻地拨动小虫子。甲壳虫被拨得翻过身来,光滑的甲壳反射着初春温暖的阳光。可惜它并没有撑多久,腿一软身子一歪,再次仰面朝天倒在了草地上。

这让刘亮程想起了一只老蚊子。当蚊子变得衰老时,腿脚也会像这只小虫子一样不利落,而且翅膀无力,飞起时会带着很大的嗡嗡声。有一次刘亮程正躺在草垛上想事情,一只老蚊子就这样摇摇摆摆地落在他胳膊上,似乎站都站不稳当。

刘亮程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只老蚊子缓了好一会儿才亮出了它的吸血管。这根管子也变得有些钝了,老蚊子猛扎了好几下才将吸血管刺入皮肤。很快它的小肚子就红了起来,刘亮程的皮肤也开始发痒。他挥挥胳膊,但老蚊子吸得太投入了,一动也没动。

老蚊子终于吃饱了,小肚子红鼓鼓的。它拔出吸管,晃了晃头,一蹬腿飞了起来,可是它没飞太高,就一头栽了下去,摔在了地上。这个贪婪的小东西,忘了自己衰老的翅膀已经驼不动满肚子血了。秋风吹过,老蚊子细长的腿还在微微抖动。

这是昆虫界的生老病死,刘亮程曾多次见识。那些看似还在动的生命,其实早就死亡,是风刮着它们的躯体,从一个方向摆向另一个方向,然后再摆回来。而眼前这只甲壳虫,刘亮程不知它是因意外而濒临死亡,还是因衰老走向生命的终点。

从中午到下午,这只小甲壳虫挣扎了很久。它不停地蹬腿,但越来越吃力,越来越慢。刘亮程似乎看到,伴随着它吃力的蹬腿,一个小灵魂正沿着一条一点点西移的路,一步步往天堂走去。最后小虫子不动了,哪怕用小棍拨弄它也没任何反应。

刘亮程站起身离开了。他一直耐心地陪着一只小生灵,度过临终的最后时光。他看到春天已来,大地明媚复苏,生命在喧闹,可对这只小虫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只小虫的眼里,大地永远地暗淡了下去;在这只小虫耳中,万物归于沉寂。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因为死亡横在前面,活着才显得更为珍贵;因为看到自然界的万千生死,人们才懂得慈悲,才愿意放下身段,放下作为万物灵长的傲慢,去感受其它生灵的智慧与灵气。

比如有一次,刘亮程饶有兴趣地观察老鼠在洞穴里忙碌。这个老鼠洞筑在方圆几十里最高的位置,完全不用担心发洪水。刘亮程没弄明白,这些小老鼠是怎么判断出这一片区域的地势高低的呢?反观有些身居高处的人类,总是为脚下一个小土包沾沾自喜,却没看到这个土包其实陷在了一个大坑里,真是愚蠢得可笑。

刘亮程发现,这个蜂窝状的鼠洞里住着上百只老鼠,进进出出忙个不停,有的往里搬麦穗,有的把麦粒一粒粒剥下,有的把麦壳和杂渣运出自己的家园。那繁忙热闹的景象,让人怀疑它们才是大丰收的收获者,而且应该收获胜利的果实。

但换个角度想,老鼠不应该享受这样的好收成吗?想想人没来时,这片荒地上长满杂草,老鼠靠吃草籽,过得富足安逸。等人烧草开荒后,它们也只能跟着人吃麦粒,但麦粒就更符合它们的口味吗?相比人类,或许老鼠失去的更多。

所以说,人类既然夺走了这些小生灵一些东西,就应该给它们一定的补偿。丰收的喜悦不应仅仅属于人类,也应属于世间万物。在我们喜庆的日子,如果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鸟在伤心流泪,那我们的欢乐会显得多么的尴尬和孤独。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灵性,这些灵光闪烁交织,共同造就了我们栖居的大自然。所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刘亮程总会忍不住微笑,因为身前身后的草都开花了,就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都惹笑了似的。

在荒野中,刘亮程终于笑出了声。这么多年来,他活得太严肃太压抑,呆板的脸似乎已经麻木,忘了要对一朵刚开的花、一株新生的草微笑。而现在他开始用笑声来对新生命表示欢迎和鼓励,而这些新生命也让他看到了未来的美好和希望。

不要让心田变得荒芜

就这样,黄沙梁村的荒野让刘亮程找到了慰藉,让他尽管物质方面极为困苦,精神世界却饱满丰盈。后来他到城里求学,毕业后在镇上找到一份安逸的工作。再后来他和一个漂亮女孩结婚,生了个女儿,一家人住在一栋庭院式小楼里。

几年之后,刘亮程从单位辞职,孤身一人去了乌鲁木齐,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因为路途遥远,他每隔一个星期他才能回家一次。一个深秋的夜晚,因为路上车子坏了,刘亮程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三点,整个县城都陷入了深沉的睡眠。

刘亮程先是敲打了几下院门,又跑到楼后对着窗户大喊,但没有人回应。家人以为他不回来了,都已经睡熟了。他找了几块砖头垫在墙根下,纵身翻进院子。月光朦胧,映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上,一串串肥美的葡萄倒垂下来,硕果累累。

刘亮程的鼻子一酸,他想到了女儿。这个葡萄架搭得太高了,只能靠他来采摘。女儿爱吃葡萄,每次离家前他都摘满满一篮子的葡萄,可是女儿早早就吃完了,然后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架上的葡萄,焦灼地等着爸爸回家摘给她吃。

还有,因为爸爸不在家,妈妈要上班,女儿每天放学自己回家,用脖子上挂着的钥匙自己开门,自己进屋,遇上刮风下雨也别指望有人接。而妻子也很辛苦,上了一天班,回家还得做饭、洗衣、拖地、看孩子,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家务活儿……

刘亮程很感激妻子生了个女儿。小时候他就渴望以后家里能有两个女人,一个叫他爸爸,一个叫他丈夫;而他自己,可以把这两个女人都当女儿一样宠。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他却残忍地离开,自己去那个陌生的城市,到底是要寻找什么呢?

带着满腹心事,刘亮程轻轻打开门,来到卧室。妻子睡得很熟,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落在妻子的脸上,让她显得更加美丽动人。刘亮程愣愣地站在床边看着,恍惚间,他似乎又回到故乡,又扛着铁锨来到芳草萋萋的野外。

月光唤醒了刘亮程的回忆,让他意识到不仅田地会长满荒草,人心也会。真正的荒凉不在田野里,而是在这张铺满月光的床上,是缺少丈夫的陪伴,只能荒凉入睡的妻子。他想到一句诗:我宁让土地荒弃十年,也不愿我心爱的妻子荒睡一晚。

刘亮程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家,过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答案就是不满足。当年他把父母和兄弟一个个从农村接到县城,认为这会让大家都有更好的未来。等立住脚后,他又想把他们从县城一个个搬到乌鲁木齐,在更大的城市扎根。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条成功的路径,一家人步步高升,刘亮程也是这样做的,却没想到荒凉在他们的背后如影随形、步步紧逼,让失去家园而进城的家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幸福。如果成功一定要以家园荒芜为代价,那这样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紧接着,刘亮程继续发问:家园又是什么呢?在寂静中,他得到了答案,家园就是让心安静下来,让目光变得柔和的地方。

继父给刘亮程讲过一个故事,说村里有户人家买了别人的旧宅子,住了二十多年。这家人已经把宅子当成了自己的家,安心、熟悉得闭着眼睛都能在里面走来走去。

可是有一天,原先主人的后代拿着一张发黄的纸片找上门来,说自家爷爷在西边墙根下埋了一些东西。他抄起墙角的铁锨,顺着墙角往下挖,挖到一米多深的时候,挖出来了一坛金子。这个人抱着金子走了,只留下了那个深坑。

就是这个深坑,让这家人变得不安起来。他们用警惕、渴望的眼神到处打量,先在另外三个角落挖了个深坑,又在房子中间挖,但只挖出一堆黄土。他们不甘心地拆掉好几堵墙,又在院子里的老榆树上凿了三个洞,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

这户人家就这样心神不宁地折腾,弄得宅院里到处是他们挖的坑、打的洞。很快这栋房子就被折腾得住不成了,这家人本打算翻新重盖,但还是觉得即便起了新房,自家也不会安生。最后他们放弃了这座老宅子,去别处安家了。

刘亮程觉得,很多人,包括自己心里也像是被硬埋进了一坛金子,它就叫作“欲望”。虽然人们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想要的反而会更多,所以大家始终焦虑,始终折腾。这让人们的内心世界不再安稳,如杂草疯长,一片荒芜。

现在,人们形象地把这种物质欲望称之为“种草”,尽管通过“拔草”可以获得一时的满足,但人们接着会种下更多的草。而杂草丛生之处,玫瑰不再绽放。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人们的精神家园被折腾得坑坑洼洼、一片狼藉,如同那栋被遗弃的老宅。

意识到这一点后,刘亮程选择了回归。他离开城市,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安下新家,养鸡、种树、种草,教书、讲学、写作。步入晚年的他,再次过上了扛着铁锨四处晃荡的少年生活,只为了能听到荒野上万物的浅唱低吟!

好,讲到这里,《一个人的村庄》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

刘亮程说自己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写一部小说,但写了一半嫌写小说麻烦,要忙忙碌碌地讲故事,所以换成了更为悠闲的散文。它们就像他早年踩起的一脚尘土,从极高极远处,一个字一个句子地回落;又像刮过生命的那阵风,至今仍未停息。

而在读《一个人的村庄》时,我们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戈壁大漠中风的力量。它铺天盖地而来,吹透了每个人、每件事。它提醒我们众生平等,万物有灵,提醒我们每个微小生命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风,都应吟唱出自己的歌声。

当人们在都市的忙忙碌碌中感到迷失和彷徨,或被精神压力折磨得身心俱疲时,不妨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吟唱,感受身后吹来的那阵风,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灵气”和“元气”,它会伴随着我们生命的乐章一直刮下去,永不止息!

来源:鹰哥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