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务水平不可持续,若美债违约将带来什么影响?|国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21:13 1

摘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约为3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约35%,美国人均负债超10万美元。2025年4—6月季度到期美债总和约6.5万亿美元。当前的全球货币系统,即债务国大量借款、债权国大量出口并购买债务的模式,将被迫变革。化解美债问题

文/《清华金融评论》王茅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约为3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约35%,美国人均负债超10万美元。2025年4—6月季度到期美债总和约6.5万亿美元。当前的全球货币系统,即债务国大量借款、债权国大量出口并购买债务的模式,将被迫变革。化解美债问题,短期依赖借新还旧,长期需财政改革。

如果美债违约,会出现什么局面?

倘若美债违约,或者全球大规模抛售美债,将会引发连锁反应:

一是美元信用将崩塌。如此一来,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会受到冲击,多国或加速“去美元化”,转向黄金、人民币等资产。美元汇率将暴跌,进口成本激增,美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将加剧。

二是全球金融市场将动荡不安。美债收益率将飙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5%),推高全球借贷成本,企业融资困难,股市或遭受重挫。对冲基金基差交易者将出现爆仓、养老金等机构资产缩水,将引发流动性危机。

三是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政府将停摆、社保支付将出现中断,社会矛盾将被激化。美国企业裁员潮或将蔓延,消费萎缩,美国经济将陷入“滞胀”。

四是地缘政治格局重塑。中国、日本等美国主要债权国会持续减持美债(如中国持仓已降至约7600亿美元),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美国军事开支被迫削减,全球影响力下降。

当前全球货币秩序正在崩溃,源于美国债务水平的不可持续

美国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首席投资官瑞·达利欧近日就曾指出,当前货币秩序正在崩溃,源于债务水平的不可持续性。全球债务体系已达临界点,那就是债务国(如美国)负债累累却仍在快速增加债务,而债权国(如日本)持有过多债务资产,同时经济依赖向债务国的出口。

达利欧表示,在一个去全球化的世界中,主要国家之间无法相互信任——一方担心供应链断裂,另一方担心债务偿付问题。这种大规模贸易和资本不平衡显然是不协调的。

他认为,当前的货币系统,即债务国大量借款、债权国大量出口并购买债务的模式,将被迫变革。

美国政府债务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已明显不可持续。这将对资本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波及整体经济。

特朗普掀起本轮关税战的原因探究

特朗普为何掀起本轮关税战?这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美元霸权的结构性矛盾。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需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流动性,导致美国制造业外流和长期贸易赤字。这种“特里芬难题”使美国陷入“输出美元必逆差”的困境,成为贸易摩擦的深层诱因。

与此同时,美元霸权赋予美国超强购买力,即使债务高企仍能维持进口。特朗普借此发动关税战,试图通过“对等关税”缩减逆差,但此举可能削弱美元国际地位,形成“既要美元霸权,又要贸易顺差”的悖论。

二是美国国内经济与政治的诉求。制造业回流。美国工业空心化严重,金融业挤压制造业生存空间。特朗普试图通过高关税迫使企业将产业链迁回美国,但企业因成本问题普遍抵制,反而转向其他低关税国家。

财政压力。关税成为美国政府快速增收手段,若对全球进口商品平均加税20%关税,年收入可达数千亿美元,可缓解财政压力。

三是国际战略与权力博弈。重构贸易秩序。特朗普意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纳贡体系”,通过关税迫使各国在贸易和地缘政治上让步,重塑全球规则,例如施压墨西哥控制移民、重谈北美自贸协定。

打压中国崛起。针对“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美国担忧技术优势被超越,借关税战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并希望联合盟友围堵中国供应链。

四是矛盾本质在于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冲突。有分析指出,美国金融业才是制造业外流的推手。华尔街资本逐利导致产业外迁,而特朗普政策未触及金融霸权,反而通过关税转嫁矛盾。若无法平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税战仅能治标,难解结构性困局。

特朗普之前不断给关税加码,给各贸易伙伴国“极限施压”,目的之一在于,在贸易谈判中获取对美国有利的条件,同时以关税为手段,来压迫各国继续支持美债。而美国关税政策的“口风”又时有变化,比如免除部门商品“对等关税”等,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美股、美债大幅震荡、下跌。

应对美债问题的措施

美联储可能会降息,以降低新债利率,但受制于美国通胀压力,降息操作空间有限。美国内部将会就债务上限展开博弈,两党若僵持不下,美国2025年8—9月或面临技术性违约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央行增持黄金、分散货币储备,警惕美债市场波动。

总体而言,美国的债务问题已进入“恶性循环”,短期依赖借新还旧,长期需财政改革。

编辑丨王茅

审核 | 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