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文化正是在一次次的变革与传承中绵延不绝。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与现代化文明的双重冲击下,这一古老文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重庆大学郭春林教授在文化研究中深刻指出,当今时代呈现出全球化、数据化、技术进化与文化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文化正是在一次次的变革与传承中绵延不绝。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与现代化文明的双重冲击下,这一古老文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重庆大学郭春林教授在文化研究中深刻指出,当今时代呈现出全球化、数据化、技术进化与文化重构的特征,这一论断为审视民族文化困境提供了重要视角。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文明间的碰撞愈发激烈。西方文化体系中存在显著的矛盾性——精神层面高举集体主义大旗,宣扬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契约精神,现实中却奉行个体主义,将个人自由与利益置于首位,正如亚当·斯密所言"人是自利的个体" 。这种价值矛盾随着文化输出对我国产生冲击。反观中国,精神上尊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个体修养哲学,现实中却始终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最好写照。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现实中遭遇西方文化强势输出的挑战。当星巴克咖啡香取代了传统茶社的氤氲,当西方情人节的玫瑰遮掩了七夕乞巧的星光,中华民族文化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在此语境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智慧更显重要性:既要从五千年文明中汲取"和而不同"的包容基因,又要以辩证眼光审视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让不同文明在交融中焕发新生。郭春林教授强调,在文化交往中应保持"和而不同"的理性态度,既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的固步自封,也要警惕文化虚无主义的全盘西化。这种困境恰似苏轼在《思堂记》中所言:"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表达与接受,正处于这样进退维谷的境地。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为文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形成新的挑战。李白笔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在数字化时代遭遇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变革。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使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传统文艺创作方式受到冲击;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传统学习模式面临转型。郭春林教授关注技术与文化的深层互动,提醒我们警惕技术对文化本质的消解。传统手工艺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逐渐式微,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而西方凭借技术优势,将个体主义价值观包装在影视作品、游戏等文化产品中,进一步挤压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此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为破局指明方向:鼓励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支持多元文化形态共生共荣,让数字技术成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翅膀,使敦煌壁画通过数字展陈走向世界,让故宫文创借助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
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变迁,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形成深层冲击。《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在现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逐渐被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所取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遭遇实践困境。郭春林教授强调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塑造作用,而现实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断裂,使得"礼失而求诸野"的传承路径愈发艰难。当传统节日沦为简单的购物狂欢,当宗族礼仪被现代社会结构消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正在悄然松动。但值得深思的是,中国集体主义传统在抗疫等重大事件中迸发出"人心齐,泰山移"的强大力量,与西方个体主义在危机中暴露的利己倾向形成鲜明对比。这启示我们,需以"古为今用"的态度激活传统价值,将"天下为公"的理念融入现代治理,同时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实现集体与个体的动态平衡。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更应铭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胸怀,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在价值重构中,重新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如凤凰涅槃般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诗经》所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古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终将在破局与重构中迎来新的辉煌。
来源:王若水w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