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当时,写大字报是学校很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都是请高年级同学代写,这就是我的毛笔字启蒙阶段。每年春节前,都要拿上红纸请毛笔字写的好人为家里写春联。观看写春联的过程,使我感到汉字用毛笔书写很神奇
张掖市电视台《这里是张掖》栏目组采访尹立发老师访谈录
采访时间:2025年4月14日
采访地点:弱水书院
主持:杜秀玫
尹立发书法作品
尹老师,您是如何与书法结缘的,童年或青少年时期是否有特别的故事或启发?
答: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当时,写大字报是学校很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都是请高年级同学代写,这就是我的毛笔字启蒙阶段。每年春节前,都要拿上红纸请毛笔字写的好人为家里写春联。观看写春联的过程,使我感到汉字用毛笔书写很神奇。于是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也偿试写一写。到了四年级,我就开始能独立写大字报了,五年级的时候,就能参与学校的墙报书写了。也是从那时起,家里的春联都是我自己写的。由于家庭困难,买不起纸张和墨汁,就用红土化成水当墨汁,捡了几块大青砖当纸练字。这种办法虽然练不出书法,但实现了毛笔书写的愿望,激发了学习书法的兴趣。
张掖的历史文化氛围对您的艺术道路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张掖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传承千年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其中大佛寺众多的牌匾、楹联、石碑、经卷以及钟鼓楼上的八块横匾,都是张掖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书法实物开阔了我的眼界,知道了书法有着丰富多彩的变化。通过识读思考牌匾楹联上的文字内容,也让我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我后期的一些书法作品中,书写的就是自己创作的诗和对联。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哪些老师或前辈对您影响最深?
答: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第一个对我产生影响的是已故的王训端先生。八、九十年代,好多单位的办公室都悬桂有王训端先生的书法作品,大街上随处都能看到王训端先生题写的店铺招牌、公司名称,我就认为他是一位社会影响力很大的书法家,因此对训端先生独具特色的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到,后期有缘相识,多次在现场看他写字,受益匪浅。1997年,我到兰州进修学习书法,在甘肃教育学院有幸得到了几位陇上名家的指导。何裕先生给我破解了魏碑之迷,秦理斌先生教我行书入门,翟万益先生以深厚的文字学知识启蒙了我的篆书学习,马国俊先生的书法理论课,使我对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创作、书法教育学有了系统的了解,理清了写字与书法的联系和本质区别,也为我的书法理论创作打下了基础。
尹立发书法作品
您如何平衡传统书法技法的传承与个人风格的创新?
答: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是由几千年的传承而形成的。如果不学习传统书法,就不能体验书法的法则(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意境、韵律。没有继承传统的书法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根本上讲不是书法是毛笔字。因此,我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在学习了大量经典名作的前提下,经过筛选取舍,有扬有弃,择其善者而为我用,把传统元素按美学思想进行重构组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
您的书法作品以什么书体风格见长,这种选择背后是否有特殊寓意?
答:我因为接受过书法专业教育,可以书写多种书体。但在平时的创作中擅长于魏碑和隶书,我写的魏碑一路是平正纯粹的,另一路是对字法和章法进行了重新构建的魏碑,以魏碑为主要元素,借用其他书体的部分元素有目的的进行组合,使其具有灵动感,在章法上借鉴行草书,有行无列、大小高低错落。我写的隶书主要取法居延汉简、武威汉简。对字形、态势进行了强化处理,形成上下紧收,左右舒展,竖画右倾的外形,体现了斜中求正的美学追求。选择书写这种风格的字,一是想增强自己作品的特色,二是能让大众接受,实现雅俗共赏的审美目标。
您如何理解书法中的“形”与“神”?能否结合作品举例说明?
答:我对书法中的“形”,有三个方面的理解。一是笔法之“形”。每种书体有各自独特的笔法,包括运笔方法、笔画的形态,它是字法的基本构成元素。二是字法的“形”(间架结构),指字的内部疏密关系、态势、外形轮廓。如颜楷的内松外紧,欧楷的庄严挺拔,米芾的左倾右仰,《曹全碑》的扁平,《张迁碑》的方正,都有各自的外形特点。三是章法之形,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都有各自的章法特点,这种特点就是章法之形。总之书法的“形”是直观的,是实在的,是“神”的载体,无“形”则“神”不立。而书法的“神”则是书法作品内在的精神风采,是视觉传达的一种心理感受。有的表达清秀典雅,有的表达磅礴气势,有的表达灵动飘逸,有的表达凝重肃穆。总之书法的最高审意境就是“形神兼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尹立发书法作品
您如何看待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诗歌)的结合?
答: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只能以我的认知作些回答。书法艺术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众多的书体及风格流派,但表现出的审美意境是一致的。书法与音乐、建筑、舞蹈、武术、绘画、诗歌都有相通的审美标准。书法的“起承转合”与音乐的旋律起伏是相通的,都讲究节奏。书法的字法章法与建筑的空间布局是相通的,书法的计白当黑、疏密关系和建筑的空间造形、虚实关系是一致的。书法的飘逸灵动直接就是舞蹈的语言,都讲气韵生动、连贯流畅。书法与绘画(尤其是国画)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二者相伴共生,用的工具都是毛笔,都讲究墨色变化、气韵贯通,是书画同源的具体实践。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把书法与绘画的结合推向了一个高峰。至于书法与诗歌,都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艺术瑰宝,诗歌是书法家笔下常写的内容,书法成了诗歌的载体。书法的线条美和诗歌的意境美,二者的结合实现技术上的互补,实现了1+1大于2的艺术效果叠加。宋代苏轼的《寒食帖》,米带的《蜀素帖》,当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手稿,都是书法与诗歌完美结合的经典范例。
您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幅?创作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答:我写过无数件作品,我的创作原则是,如果作品有瘕疵,就坚决不出手。单挑一件最满意的作品还真有些难,在这间教室里挂的魏碑大字四尺中堂《鹏飞》,就是一件我满意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是根据内容确定的形式和书体,结体上大开大合疏密相间,下笔果断爽利,行笔铺锋逆进,笔势上体现呼应关系,有强烈的书写感,形成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尹立发书法作品
您是否曾为某个特殊事件或人物创作作品?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答:在我写字的经历中,确实有一件事情让我难以忘怀。那是20年前,甘州区青年东街小学的王校长让我为青东小学题写校名,当时感到有压力也有些兴奋,但也缺乏信心。写好了可以扬名,写不好则名声扫地。在当时的情况下,学校名称很少有书法家题写,既便有,也是请知名书法家题写家,而我不过是一名刚入书法之门的老师,这么重要的事竟然和我发生了关联,那就一定要做好。
我接受了这个任务,免费书写,但要落款署名。在书写前,仅在书体选择上,就费了不少心思。因为面向的是小学生,所以决定用楷书魏碑书写。写成后校长看后说是满意,不过还要让教育局领导过目。过了几天校长回复我说,局领导说字写的可以,但不能用繁体字。后来我给校长做了使用繁体字的解释,如果不是由书法家书写而使用规范字书写,就不能使用繁体字。国家语委会有相关规定,由书法家题写的机构名称可以使用繁体字。
另外,我还说到,学校名称共9个字,出现了3个繁体字,占的比例没有超过一半,不影响整体识读。另外,使用繁体字会引导青少年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探索,对文化传承也是有益无害。最后同意使用繁体字。当这个校名在石头上刻完需要刻我名字的时候,突然叫停,说是先不刻落款,看看社会反响再说。那就是说,如果没有负面影才能刻上我的姓名,一时让我无语。当然,这个没有署名的校名,有些人认为是魏碑集字,是电脑体。也有些人质疑为什么校名中有繁体字。这个校名经过了三年的考验,才刻上了我的姓名,一段纠结和疑问终于归于平静。
在书法生涯中,您遇到过哪些瓶颈?是如何突破自我?
答:我认为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瓶颈的过程。一个书法家在作品没有形成自已风格以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突破瓶颈。每个人面临和遇到的瓶颈因临写范本、阅历、知识面而有所不同。小时候我得到一本黑底白字的欧体楷书字帖,内容是工人阶级的豪言壮语。初次看到唐楷,觉得非常精美,喜欢的不得了。因没有人指导,不会运笔,学写了一年多,字帖都翻烂了,却连一个字也写不像,有些笔画如竖钩、竖弯钩不知写多少遍,但就是写不像。最后没有怀疑自己的认知能力,反而怀疑那字帖根本就不是人写的,所以就放弃不学了,这是我初期学习书法遇到的入门瓶颈。
因此我认为,笔法关是瓶颈,字法(结构)关是瓶颈,章法墨法也是瓶颈,由临帖走向创作是瓶颈,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过程就是在突破你遇到的瓶颈。形成个人风格也是瓶颈。我在后期的学习过程遇到的瓶颈是临帖有模样,创作无自我,总写不出自己的特点。这个瓶颈的突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书法家成熟的标志。
尹立发书法作品
您近年来的创作是否尝试过新题材或新媒介?能否分享成果或感悟?
答: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书法传播交流的速度,这个体现了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书法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我的创作观念比较保守,没有偿试用新题材创作书法作品。由于年龄的问题,对智能化设备不会使用,仅仅会发个朋友圈。我的有关资讯视频美篇链接,都是朋友做的。在这个信息数字化时代,我感到跟不上节奏。
您是否参与书法教学或公益活动?如何看待书法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
答:这实际上是三个问题,我分三个方面回答。 第一,我自从取得书法相关的学历后,开始从事书法教育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了。先后在张掖二中、河西学院、甘州区青年教师书法高研班、张掖市老年大学、张掖电大(国开大学)、弱水书院等机构承担书法教学工作,受教人数有4000多人。
第二,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组织、参与“书法五进”活动,到学校、军营、企业、村镇开展书法公益活动,义务书写的书法作品可能有上千件。多年来一直参加写春联送万福活动,为居民群众义务书写了至少5000多幅春联福字。曾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表彰为优秀志愿者。多次参与、赞助甘州区“青春助学”活动,先后捐资6000多元,受到甘州区委宣传部、团委的表彰。在扶贫攻坚活动中,义务书写匾额、楹联30多块,通过义卖作品,为贫困母亲捐款6000元。
第三,当代书法教育从国家层面上看还是非常重视的,近些年教育部甚至有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促进、指导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文件、条例,从宏观看旨在庚续中华文明,传承文化基因,建立文化自信。从微观上看,开展书法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成就感。通过学习书法,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定力、专注力,而这些都是学生阶段的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
尹立发书法作品
对年轻一代书法爱好者,您最想传递的经验或建议是什么?
答:实践证明,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如果决定学习书法,首先要静下心来,学习传统,从经典中吸取书法营养。贵在坚持,不可一日曝十日寒。要善于思考,不要盲目自学而徒耗时光。先精通一体一帖,再涉及其它。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接受老师指导,以免走弯路。
作为张掖书法界的代表人物,您认为应如何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
答:张掖文化要走出去,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文化成果。而文化成果的多寡,考量的是优秀人才的存量。就书法而言,还需要加强高水平队伍建设。具有一个高水平的创作团队,是书法也是张掖文化走出去的底气和保障。当然,政府的政策扶持、宣传推介也是不能缺少的关键因素。
您希望自己的书法作品为后人留下怎样的精神遗产?
答:我在去年3月出版了一本《尹立发书法作品集》,这是我近20年来学习书法的心路历程,里面收集了180多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作品,期望能对书法爱好者提一点借鉴。因为我还健在,所以暂时不能称为“遗产”。
您未来是否有新的创作方向?
答:古人说,艺无止境。我深知我的书法水平还是非常有限的,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深入探索书法艺术的奥妙,融古出新,力争写出有时代气息有自己风格的书法作品。
您对张掖书法艺术发展的愿景是什么?
答:书法的未来是靠人才来支撑的,因此要加强重视青少年的书法教育,让学校和培训机构形成互补,培养造就一批书法的后备力量。另外,期望政府用好现有的激励机制和政策,鼓励引导青年书法家向更高层冲刺。政府牵头多举办各种主题的书法展赛活动,扩大书法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倡鼓励学校、单位、商铺、公司使用书法家题写的名称。利用书法宣传推介张掖,利用书法为历史文化名城赋能添彩。
请用一句话概括您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答:“愿将翰墨弘国粹,甘为书法付此生”。这是甘州区政协报道我的文章标题,表达了我对书法的热爱。
书法家尹立发
来源:起源地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