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任务是认识心性,认识本觉本身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0 14:10 1

摘要:三种「不动」的第一个面向是「身体不动如同众山之王」,就是如同圣母峰那般的不动身躯,这是你在最初安置身体的方式。(仁波切示范这个坐姿)在熟练这个坐姿之后,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安置身体。你可以把臀部朝上、头部朝下都无妨,可以闭起或睁开眼睛,可以坐在椅子上或坐在车子里,

本文摘自措尼仁波切《Fearless Simplicity 》。

身体不动如同众山之王

三种「不动」的第一个面向是「身体不动如同众山之王」,就是如同圣母峰那般的不动身躯,这是你在最初安置身体的方式。(仁波切示范这个坐姿)在熟练这个坐姿之后,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安置身体。你可以把臀部朝上、头部朝下都无妨,可以闭起或睁开眼睛,可以坐在椅子上或坐在车子里,也可以脸朝下地趴在床上,这样做都无妨。

一旦在正确的身体姿势中获得稳定之后,我们怎么坐是不重要的。事实上,我们应该去寻找困难。前往一个可怕的地方或令人不舒服的处所,一个不在家中或不舒适的情况,或许是个人多拥挤的场所,或有着各种骚动的地方,或我们被奉承、批评而有着愉快或不愉快经验的地方等,所有不同种类的场所。在这么做时,我们应该依赖正在那个剎那教导自己的「觉受的象征性上师」( the symbolic master of experiences ),因为在那些情况之中,我们能够认识心性,并且仍然保持自在。在那时,觉受的解脱特质是「本然了知的真正上师」( true master of natural knowing )。

导师有四种。第一种是在处于困境期间,我们学习和进步的能力,这是「觉受的象征上师」。另一种导师是当处于一个不悦的觉受期间,我们能够认识本然的了知,并且克服不悦。在此,自在的感受是「本然了知的真正上师」。在困境期间,「在空性中保持自在」也是我们的导师。

重点在于,当我们能够在任何的困境或身体姿势之中,认识解脱的状态,那么怎么坐就不重要了。但是现在,我们正在修学,我们的心就某方面而言,仍然仰赖脉、气和明点 ① 。 心受到明点的支持,明点受到气的支持,而气则受到脉的支持,脉本身则受到肉身的支持,或仰赖肉身。 因此之故,当这个肉身采取一个挺直的姿势时,身体内的七万两千条脉都自然而然地排成直线。当七万两千条脉处于自然的状态时,在脉内移动的气,例如上行气、下行气等,全都自由地流动,并且能够融摄入中脉。当气处于其本然状态,当它们如此被净化时,不必要的念头活动就减少了。为什么?因为念头移动的通道被消除、斩断了。当气移动顺畅时,与心彼此相连、清净形式的明点也处于其本然的状态。我们把这个体验为一种轻安之心的状态,觉得比较自然放松。当心寂静时,它就有比较大的机会去认识其自性,一种本然的智识于是显露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有许多困扰、骚动和紧压的感觉,我们的智识感就会被占据。所以,我们要挺身正坐地来从事这个修行。

就大圆满的修行而言,有个心轻安的坐姿。如同龙钦 · 冉江一般,把你的双手放在膝盖上;在禅宗和其他修行传统之中,另一个方法是把双手一上一下地放在腿上。我个人比较喜欢把手掌放在膝盖上。肩膀稍微往后、往下拉。此时,可能会有一种有如沸腾的气,一种难以解释的突然涌现的感觉 —— 只要让那种感受安顿下来即可。让腹部放松一点,这就是所谓的使呼吸柔软下来。许多人会体验到腹部的紧压感,当肩膀稍微往上、颈部往下,流动的气就会形成塞车 —— 一种阻滞。这个情况的对治解药即是让它安顿下来,肩膀往下放松,然后只是坐在那里,不动、不焦躁。你坐着,放下有身体或无身体的所有忧虑。放松、快乐地坐着,但仍然保持着坐姿。这就是第一个「不动」 —— 身体不动如众山之王。

如同映现在湖面之星辰的不动感

第二个「不动」是「如同映现在湖面上之星辰的不动感」。湖面是平静的,而非汹涌的,你所有的感官都开启,耳朵未阻塞,眼睛未闭起,全身所有的毛细孔都有感觉,心里的念头也未被封锁,没有什么受到障蔽。你并未四处张望,也未不安地试着要听这个和那个。「在按照措尼仁波切的嘱咐把耳朵打开的同时,我现在应该要仔细地倾听每个声音吗?」不,那不是我的意思。你不必刻意倾听,但所有的感官都是开启的。

在此时,以口在牙齿之间呼吸。嘴唇和牙齿微微开启,如此呼吸可以自然且不勉强地流动,不是像这样(仁波切张开他的嘴巴喘气)。如果你想要的话,可让牙齿轻轻地彼此碰触,这是可以的。嘴巴微微地开启,如此呼吸可以自由流动。嘴巴既不要大开,也不要紧闭,否则如此你是在用鼻子呼吸。嘴巴微微开启,完全不勉强呼吸。最好慢慢地习惯于此,让呼气和吐气变长且放松,这样我们就不会太紧张、发抖和悸动;深长且从容自在地呼吸。双眼直视前方,保持自然的凝视。

对习惯闭上眼睛来从事禅修的人而言,感官大开可能让他们感到不自在,但是可以慢慢调适。事实上,睁开眼睛是最好的,因为当我们起身、四处走动时,便需要睁开眼睛。当你四处行走时,如果继续闭眼修持,不会撞到东西弄痛你的头吗?

换句话说,让所有的感官保持开放且活跃,不必朝向对境延伸,只要保持觉察。我们的传承上师们全都同意,你不必刻意地觉察事物;相反地,只要让事物被映现,让事物自行显现即可。当你在夜晚注视清澈、平静的湖面时,天上的星辰就在湖面上显现。它们自行显现,当湖面非常平静时,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见星辰。当我们让感官大开时,也是如此。

第二个「不动」是「如同映现在湖面之星辰的不动感」,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重点。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来安置你的感觉器官,能够随着你的进展,促使一种特别的智慧展开,这种智慧能够彻底而完整地认识、明辨所有的现象。你现在非常清楚地看见什么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我们可以说,感官的因缘大开,促使或允许智慧开展。

如同无云晴空般的不动心性

第三种「不动」是「如同无云晴空般的不动心性」,心本身如同无云晴空,完全明晰、光灿,完全不形成任何云朵。

当我们让自己处于这三种「不动」时,即是所谓的维持本觉。但是维持本觉只有在认识本觉之后才有可能,如果我们不知道本觉是什么,那么也就没有维持可言。

「不禅修」和「不散乱」

另一个要点是,去除需要被根除的事物有两个面向:透过了解和透过修学来根除。藉由修学的过程,越来越习惯于这种状态,特定的因素就被丢弃了。根据大圆满的特定用语,在此修学的方式,即维持本觉的关键要点,便是在没有从事禅修时,心不散乱。

当我们在从事禅修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们可以说说自己想要讲的,但要言之有物。

学 生:有某种固着或执着。

学 生:概念化。

仁波切:这是为什么「在没有从事禅修时」是重点,对不对?但心不散乱。如果我们散乱,会发生什么事情?

学 生:被念头牵着鼻子走。

仁波切:对!所以,我们要不散乱。为什么要结合「不禅修」和「不散乱」这两个词汇?如果我们说「不散乱」,但不加以修学呢?没有修学,我们会精通「不散乱」吗?除非我们修学,否则就会保持散乱,这是真的吗?为了要达到不散乱,我们不是需要去修学,并且习惯于它吗?然而,教导却说:「不禅修」,这听起来不就是像「不修学」吗?不是?那么它听起来像什么?

学 生:修学,但不散乱,且不禅修。(笑声)

学 生: 「不散乱」是指保持明晰;「不禅修」是指维持空性,没有主体或客体,你没有做任何事情。

仁波切:是的,它是像那个样子。觉性需要我们让它自然而然地自行保持觉察,而不是藉由禅修来试图让它保持那个样子。

因此,我们要如何处理本觉?是透过禅修吗?问题生起了:「那么,我有什么要做的?本觉是自动且本然的,我没有什么要做的。人们告诉我,我试着去做任何事情,都只不过是概念上的,因此我需要做什么呢?我会不会发疯?」不,你不会发疯。

在此, 我们的任务是首先认识心性,认识本觉本身。在此之后,我们不需要对本觉做任何事情,本觉不需要我们的协助,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避免接受「散乱」的邀请,避免打扰本觉。 「散乱」会过来说:「现在让我们来打扰本觉!让我们把它遮盖起来!」要一再地避免接受那个请求,那是我们的任务,我们不需要改善本觉。让我们这么说,我们有一剎那认识觉醒的状态 —— 本觉,但是即使我们试着去解释,也无法解释它。试图去解释任何事情,只会把它遮盖地更多。某些人误解这个重点而认为:「我应该取得本觉,持有本觉。」如果他们试着这么做,那么「无二」的状态将永远不会持久。它就是如此。

我们之所以说「在不禅修的同时,心不散乱」,那是因为如果我们的禅修是充满概念的,那么就定义而言,就心总是散乱的一般人而言,我们是散乱的。为了使心不散乱,我们通常试着去保持正念,对不对?维持「止」,维持心的稳定状态的是什么?最佳的方式是正念,对不对?为了在「止」中保持不散乱,我们住于正念之中,使心不散乱即是正念的主要目的。大圆满的观点是不同的,而且事实上,这是「止」和「本觉」之间主要的区别之一。当然,本觉也需要不散乱,但是需要藉由正念来保持不散乱的本觉,只会转变成为一种概念的状态。此处似乎有两种可能性:藉由保持正念来达到不散乱,以及在不是试图保持正念的情况下,达到不散乱。后者是本觉的不散乱,它并非透过刻意的正念来维持。

事实上,大圆满的教法提及四种正念:刻意的正念、任运的正念、真正的正念和无上的正念。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种:「止」的刻意正念和大圆满的任运正念。就大圆满的意义而言,刻意的正念被用在修「止」之上,而任运的正念则被用在修「观」期间。从大手印的观点来看,真正的正念被用在「一味」期间,而如国王般的无上正念则被用在「无修」期间。

我们可能坐着心想:「我不应该散乱。我应该保持安静、静止 …… 安静,静止 …… 只要知道这个 …… 安静 …… 不散乱。」当然这是非常好且必要的。我不是在批评它,请不要误解这个要点,解释大圆满的特征,有时听起来象是在批评「止」。密勒日巴所写的一些诗歌甚至听起来象是在批评佛陀,但它肯定不是,它只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脉络之中,特殊的品质需要被带出来,才能够被更清楚地看见。问题在于:「见」应该是了无概念的,但是如果无概念之见的修学转变成为充满概念的,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当「见」和「修」相互冲突抵触时,我们就阻碍了进展。

注 释

① 「明点」字义为「圆圈」( circle )、「球体」( sphere )、「点」( point )或「滴」( drop ),意指存在于脉中之大乐的精华或种子,在不同的经文与修行中代表许多不同的意义。

点击,相约于本初相见,↓↓↓↓

来源:乘风破浪的铅笔evylsD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