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区域麻醉学会(ASRA)关于区域麻醉和疼痛医学的感染防控的共识实践指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08:09 2

摘要:手术部位感染(SSI)指术后切口、器官或体腔发生的感染。手术及操作相关感染具有显著的临床、人文及经济影响。在美国与英国,SSI分别位列医疗机构相关感染报告的第二与第三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22年最新感染数据显示,相较于前一年,全美医疗安全网络(

(关注 回复:指南获取全部国内外专家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SSI)指术后切口、器官或体腔发生的感染。手术及操作相关感染具有显著的临床、人文及经济影响。在美国与英国,SSI分别位列医疗机构相关感染报告的第二与第三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22年最新感染数据显示,相较于前一年,全美医疗安全网络(NHSN)所有手术类别标准化感染率综合值上升了4%。在慢性疼痛植入装置麻醉封闭理赔项目数据库中,手术器械操作最常见的损害事件即为感染。SSI患者可能面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风险,包括长期感染与死亡率的显著升高。若未及时治疗,脊髓电刺激(SCS)相关感染可导致瘫痪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SSI的经济负担惊人:仅在美国,医院获得性SSI的预估额外成本为28,219美元(95% CI 18,237-38,202美元),每年相关医疗费用超过30亿美元。2009-2014年SCS植入式疼痛装置感染数据显示,感染患者的年均医疗支出达59,716美元(95% CI 48,965-69,480美元),且因感染取出装置的患者中仅26%接受了再植入,多数患者未能恢复有效治疗。

尽管遵循循证感染控制措施可预防约50%的SSI,疼痛医学领域的最佳实践依从性仍显不足。一项国际SCS感染控制调查显示,对CDC、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卓越研究院(NICE)及外科护理改进项目(SCIP)推荐的循证措施依从率普遍偏低,15项措施中仅4项依从率超过80%。最新两项调查持续表明,临床实践对神经调控适用性共识委员会(NACC)感染控制建议的遵循度有限,包括术后抗生素的不当延长使用。急慢性疼痛诊疗操作中的感染风险值得重视,临床工作者亟需明确的防控指导。

本指南旨在为区域麻醉与疼痛诊疗相关感染并发症的风险防控提供循证建议。基于现有证据,本指南整合了WHO、CDC、NICE、SCIP、NACC等机构的相关建议,着重强调其在手术室、区域麻醉及慢性疼痛介入治疗中的感染防控价值。

声明

1、浅表手术部位感染(SSI)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不累及筋膜与肌层。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2、涉及植入装置的深部手术部位感染(SSI)定义为术后90天内发生的感染。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3、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是植入式疼痛治疗相关手术部位感染(SSI)最常见的病原体。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4、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会增加植入装置感染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5、扳机点注射(TPI)后感染发生率极低。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6、现有病例报告显示,若未遵循标准感染控制措施,TPI可能导致罕见的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7、自体关节内注射后感染发生率极低。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8、若术前3个月内接受关节内皮质类固醇注射(IACS),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可能升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9、若在计划关节置换术前1个月内接受IACS注射,术后深部关节感染风险增加。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10、肩关节置换术前3个月内接受目标关节IACS注射的患者,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风险升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11、IACS注射后自体关节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体重指数(BMI)>25 kg/m²、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由全科医生操作注射。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12、骶髂关节IACS注射后感染发生率尚不明确。罕见病例多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或未遵循感染控制规范相关。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13、小关节注射操作后感染发生率为0%至0.07%,虽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14、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后感染发生率极低(≤1%–2%)。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15、若术前1个月内接受过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尤其是腰椎融合术患者),其腰椎术后SSI发生率可能升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16、若术前6个月内接受过硬膜外类固醇注射,颈椎术后SSI发生率可能升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17、椎间盘造影术后椎间盘炎总体发生率为0%至4.9%(多节段穿刺可能增加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18、颈椎间盘造影术后椎间盘炎发生率为0.15%。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19、相较于单针技术,椎间盘穿刺采用双针技术可降低感染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低

20、椎间盘操作中使用带管芯针较无管芯针可降低感染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21、椎体强化术后感染罕见(0.35%–2%)。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22、脊髓电刺激(SCS)装置植入术后感染率历史数据为2.5%–10%,大型美国数据库显示12个月装置相关感染率为3%。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23、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后感染率为2.5%–9%。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24、导管细菌定植现象普遍,且与置管时间直接相关,导管使用超过4天时定植发生率可能升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25、与椎管内置管相比,周围神经阻滞置管(PNBs)的细菌定植发生率更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26、经皮隧道式椎管内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约为10%。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27、留置导管的无感染概率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28、经皮隧道式椎管内置管中,相较于导管口留置于皮外,导管口留置植皮下的方式可降低感染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29、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感染并发症更少。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30、隧道式椎管内置管可能发生感染,鞘内导管感染率可能低于硬膜外导管。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31、输注持续时间可能并非感染风险的决定性因素,但无感染概率随时间推移下降。外置(非皮下植入或隧道式)鞘内置管输注超过2周后,脑膜炎风险可能升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32、围术期遵循循证感染控制措施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33、维持围术期正常体温(患者进入麻醉后监护室时核心体温≥36°C)有助于减少SSI。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34、围术期优化血糖控制可降低SSI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35、在诊疗操作时,患者感染风险升高的普遍危险因素包括:ICU住院治疗、吸烟、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包括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及肥胖。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36、接受植入式神经调控诊疗的患者可能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定植。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37、术前鼻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患者,其术后MRSA相关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高于非定植患者。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38、金黄色葡萄球菌去定植效果在多数患者中可持续10–90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39、对于未定植MR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个体,预防性鼻腔应用莫匹罗星无法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SSI发生率。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40、作为术前皮肤准备,氯己定类制剂在减少皮肤菌群及SSI发生率方面优于聚维酮碘类制剂。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41、银屑病与特应性皮炎可能增加手术部位感染(SSI)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低

42、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无论是否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应视为免疫功能受损,其操作相关感染风险升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低

43、术前抗生素预防已被证实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44、合理选择抗生素需确定给药途径、基于体重的剂量调整及用药时机。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45、将手部卫生结合皮肤消毒作为多层面消毒策略的核心措施,可降低医院获得性感染(包括SSI)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46、外科手消毒中,氯己定类溶液因具有更强的降低生物负荷能力(如减少菌落形成单位CFU),可能优于碘类制剂。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47、除特定临床场景(如艰难梭菌感染或手部明显污渍)需优先使用肥皂水洗手外,手部消毒可采用多种制剂(包括酒精类擦剂)。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48、非外科手消毒时间应≥15秒,外科手消毒时间应≥2分钟,并按产品说明确保消毒剂充分干燥。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49、佩戴饰品、人工指甲或指甲油剥脱可能增加医院获得性感染及SSI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50、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所有类别操作的无菌技术标准包括:手部卫生、含氯己定-酒精的皮肤准备剂、无菌铺单、使用无菌手套、一次性帽子及外科口罩。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51、除涉及植入装置的操作外,防护服在疼痛治疗操作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52、氯己定-酒精在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方面优于聚维酮碘。使用氯己定-酒精时需确保充分干燥时间,并遵循制造商及机构操作规范。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53、单剂量与多剂量药瓶均可能引发感染暴发。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54、注射给药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未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及无菌技术、药品生产/配制/储存不当、单剂量药瓶不当用于多名患者。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55、多剂量药瓶相较于单剂量药瓶的感染风险取决于药物特性(如固有抗菌属性)、储存条件及对多剂量药瓶使用建议的遵循程度。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56、手术室层流对感染风险的影响尚不明确。证据确定性等级:低

57、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手术室高效空气过滤(HEPA)可降低SSI,但有证据显示HEPA能减少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58、手术室湿度水平影响细菌增殖速度,尤其当湿度超过70%时更显著。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59、若手术室低温导致患者围术期体温过低,则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60、手术室人员流动增加会升高SSI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61、手术时间延长已被证实会增加SSI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62、手术室每小时最低空气交换次数需≥15次。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63、C臂污染率较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64、C臂污染率随操作时间延长及侧位移动次数增加而升高。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65、超声探头可能成为感染传播媒介。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66、对于完整皮肤的非关键性操作(如完整皮肤区域的诊断性超声),低水平消毒(LLD)可有效清洁探头。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67、对于半关键性操作(即涉及黏膜或非完整皮肤),需采用高水平消毒(HLD)清洁探头。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68、非无菌超声耦合剂是细菌与病毒感染的传播媒介。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69、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有限(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70、即使清洁后,超声探头仍可能成为个体间感染性物质传播的媒介。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71、在超声引导区域麻醉及疼痛介入治疗中使用无菌探头护套可能有益。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72、透明粘性薄膜敷料未被美国制造商认可或FDA批准用作超声探头护套。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73、周围神经置管相较于椎管内置管细菌定植发生率更高,且其发生率因周围神经阻滞(PNB)导管置入部位而异。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74、现有证据未显示使用电灼术对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75、使用手术刀或电切刀切开皮肤时,S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76、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不会增加手术感染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低

77、手术时间延长可能增加伤口感染率。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78、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伤口冲洗相较于不冲洗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方面的优劣,但生理盐水冲洗可能无害。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79、合成单丝缝线因不易隐匿细菌,可能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80、针对高裂开风险伤口的皮肤缝合,缝线在减少伤口裂开方面优于组织粘合剂。证据确定性等级:低

81、皮肤缝合时良好对合伤口边缘或可降低SSI风险。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82、抗菌包裹膜可增强植入式心脏装置对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防护作用。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83、目前有限证据表明抗菌敷料能否降低植入式疼痛治疗相关手术部位感染(SSI)。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84、含氯己定敷料用于经皮硬膜外置管可减少导管相关细菌定植。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85、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在其他外科专科中未被证实可改善预后。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86、术区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末尚未获得FDA批准,需进一步研究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后方可支持常规用于植入式疼痛治疗。证据确定性等级:低

87椎管内麻醉后发生硬膜外脓肿或脑膜炎的患者,其典型临床表现(硬膜外脓肿三联征:脊柱压痛、发热寒战、神经功能缺损;脑膜炎三联征:畏光/头痛、发热、颈项强直)极少同时出现。常见症状为:硬膜外脓肿(发热伴脊柱压痛)或脑膜炎(发热伴头痛/畏光)。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88、椎管内麻醉后硬膜外脓肿或脑膜炎罕见,其发病与进展具有异质性。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89、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及发病至治疗的间隔时间。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90、硬膜外脓肿最常用且最敏感的检测方法为磁共振成像(MRI)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91、存在脑膜刺激征的患者,脑脊液(CSF)检测结合培养可确诊脑膜炎。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92、早期发现脊髓/硬膜外脓肿至关重要,因为神经功能恢复取决于硬膜囊受压的程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就诊时神经症状的严重程度。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93、手术部位感染(SSI)的体征与症状包括:(1)疼痛、不适和/或发热;及/或(2)植入式镇痛装置的囊袋部位、隧道部位或中线切口出现肿胀、红斑、压痛或渗液。但多数患者不会同时出现所有典型感染征象。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94、因SSI住院的慢性脊柱疼痛植入装置患者中,仅接受抗生素治疗者的死亡率高于行全套装置取出术者。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95、目前缺乏证据支持针对植入式镇痛装置相关感染的特定创面处理方案。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96、植入装置周围生物膜(即微生物聚集物)的形成会导致抗菌药物渗透受阻。证据确定性等级:高

97、与植入式镇痛装置相关的筋膜下(深部)SSI通常需行装置取出术。证据确定性等级:中等

推荐建议

1、避免在计划关节手术前1个月内行IACS注射。证据等级:D级。

2、若计划关节置换术前3个月内需行IACS注射,应与外科医生充分讨论风险与获益。证据等级:C级。

3、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不建议行膝关节IACS注射。证据等级:D级。

4、小关节注射操作前应严格评估患者感染危险因素。证据等级:C级。

5、椎间盘造影术需严格筛选患者,并尽量减少单次操作穿刺的椎间盘数量。证据等级:C级。

6、椎间盘操作中推荐使用带管芯针。证据等级:B级。

7、椎间盘操作中推荐采用双针技术。证据等级:B级。

8、 建议考虑限制经皮隧道式管输注时间,并导管口植入皮下以降低感染风险。证据等级:B级。

9、区域神经阻滞导管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若需延长使用至术后4–5天以上,应权衡继续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并密切监测感染征象。证据等级:C级。

10、使用外置椎管内置管时,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超过2周,以减少脑膜炎风险。证据等级:B级。

11、麻醉团队成员应在所有操作中执行注射器尖端消毒。证据等级:A级。

12、建议将频繁手卫生作为多模式感染风险防控策略的一部分。手卫生应在以下场景执行:

(1)进行无菌操作前(如硬膜外注射、周围神经阻滞);

(2)进出手术室时;

(3)接触麻醉车及相关物品前;

(4)摘除手套后;

(5)手部受到污染或明显污渍时。

证据等级:A级。

13、围术期应维持患者正常体温。证据等级:B级。

14、围术期需优化血糖控制。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150 mg/dL的患者SSI风险更低。证据等级:B级。

15、应在植入装置治疗术前识别并优化患者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等)。证据等级:B级。

16、建议对拟行疼痛装置植入术的患者进行鼻腔拭子检测,筛查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和MSSA),并对定植者实施去定植治疗。证据等级:B级。

17、对MSSA或MRSA筛查阳性患者,术前应使用莫匹罗星鼻腔涂抹联合氯己定全身擦浴(连续5 天)以降低SSI风险。去定植操作不早于计划手术前10 天进行。证据等级:B级。

18、对于已知既往为MSSA或MRSA携带者,若需在首次去定植10 天后再次行植入式疼痛治疗手术,应重复去定植流程。证据等级:C级。

19、针对DMARDs患者的推荐建议

1浅表周围神经阻滞(PNB):

若行浅表周围神经阻滞,可继续使用DMARDs(包括生物制剂及靶向DMARDs)。证据等级:I级(证据不足)。

2深部周围神经阻滞(无论是否置入隧道式导管):

应考虑停用生物制剂和/或靶向DMARDs。证据等级:I级(证据不足)。

3内脏深部交感神经阻滞:

4关节内注射:

5椎管内阻滞(无论是否置入隧道式导管):

若行椎管内外类固醇注射(如硬膜外、小关节、骶髂关节注射),应考虑停用生物制剂和/或靶向DMARDs。若患者同时使用传统合成DMARDs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亦应考虑停用。证据等级:C级。

6外科介入性疼痛治疗操作(鞘内泵、脊髓电刺激装置植入):

若行外科介入性疼痛治疗操作,应考虑停用生物制剂和/或靶向DMARDs。若患者同时使用传统合成DMARDs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亦应考虑停用。证据等级:C级。

20、针对C级与D级手术,建议术前1小时(万古霉素需术前2小时)静脉输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方案。证据等级:A级。

21、万古霉素仅限用于MRSA定植患者或MRSA感染高风险人群。证据等级:A级。

22、所有操作人员需在以下场景执行手卫生:每日首例操作前、戴摘手套前后、接触患者前后、手部明显污染时。证据等级:B级。

23、使用酒精类擦剂时,应按产品说明确保消毒剂全覆盖及充分干燥;使用水基消毒剂时:

A类与B类操作前(即非外科手消毒)手消毒时间应≥15秒;

C类与D类操作前的外科手消毒时间应≥2分钟。证据等级:B级。

24、操作前应摘除饰品以优化手卫生效果。证据等级:B级。

25、避免使用人工指甲或保留剥脱的指甲油。证据等级:B级。

26、B、C、D类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操作中,操作者应佩戴帽子与外科口罩。在手术室环境(包括周围神经阻滞操作)中,术者需佩戴外科帽及口罩。证据等级:B级。

27、所有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操作(A、B、C、D类)均需使用无菌手套。证据等级:B级。

28、预计治疗持续时间≤4天的短期连续区域麻醉操作中,无需穿无菌手术衣。证据等级:B级。

29、C类操作需采用最大屏障防护措施(包括无菌手术衣)。证据等级:C级。

30、D类操作需采用最大屏障防护措施(包括无菌手术衣)。证据等级:B级。

31、外科及介入性疼痛治疗操作(包括椎管内相关操作)中,氯己定类制剂为皮肤消毒首选。证据等级:B级。

32、对氯己定类制剂过敏者,可考虑使用含酒精的聚维酮碘制剂替代。证据等级:B级。

33、穿刺药瓶前,需用酒精消毒橡胶隔膜。证据等级:B级。

34、单剂量药瓶禁止用于多名患者。证据等级:A级。

35、若条件允许,标为多剂量的药瓶应仅限名患者使用。证据等级:B级。

36、若无法获取或使用单剂量药瓶,可考虑使用多剂量药瓶,但需满足以下条件:1按制造商建议储存;

(2 )存放于非患者直接护理区域;

(3 )清晰标注首次启用日期;

(4 )遵循CDC规定的无菌取药操作。证据等级:A级。

37、若使用FDA批准标签的多剂量药瓶用于多名患者,须遵守CDC建议,包括:

1用酒精擦拭隔膜消毒;

(2 )在清洁药物配制区抽取药物;

(3 )遵守有效期;

(4 )将多剂量药瓶置于患者治疗区域外;

(5 )一旦无菌性受损或存疑,立即弃用。证据等级:A级。

38、手术室应配备HEPA过滤系统。证据等级:B级。

39、维持手术室湿度在20%–70%以抑制细菌增殖。证据等级:B级。

40、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延迟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以降低SSI风险。证据等级:A级。

41、减少手术室非必要人员流动以降低SSI风险。证据等级:C级。

42、开放侵入性操作或器械接触影像增强器风险较高的操作中,应使用无菌C型臂罩。证据等级:B级。

43、即使已使用无菌罩,仍需注意避免触碰C型臂。证据等级:B级。

44、超声引导区域麻醉与疼痛治疗操作中,应广泛采用并推荐低水平消毒(LLD)的超声设备安全操作规范。证据等级:B级。

45、探头需在首次使用前及每次操作后进行清洁/消毒。证据等级:B级。

46、所有超声探头均需在每次操作后彻底清洁消毒,以阻断交叉污染风险。证据等级:B级。

47、针对完整皮肤的非关键性操作(如诊断性超声),使用低水平消毒(LLD)的探头可安全实施。证据等级:B级。

48、以下操作中应使用单剂量无菌超声耦合剂:

(1 )实施区域麻醉和/或介入性疼痛治疗操作;

(2 )进行活检或穿刺;

(3 )涉及黏膜的操作(如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4 )扫描非完整皮肤;

(5 )扫描手术切口附近区域;

(6 )新生儿及危重症儿科患者检查。证据等级:A级。

49、完整皮肤的低风险非侵入性操作及低风险患者中,可酌情使用非无菌超声耦合剂,但需遵循以下规范:

1推荐使用单次包装容器;

2避免耦合剂容器出液口直接接触超声设备或患者;

3限制耦合剂加热。仅推荐采用干热法加热,并按制造商及感染控制要求定期清洁消毒加热装置。

50、使用多剂量非无菌耦合剂时需额外注意:

1未使用时需密封;

2若患者处于飞沫或接触隔离状态,操作后废弃已启用的耦合剂;

3禁止重复使用耦合剂容器,空瓶即换;

4瓶身需标注启用日期,使用1个月后废弃;

5储存区域需避免潜在污染源。证据等级:A级。

51、对于不涉及植入或留置装置的区域麻醉及疼痛介入治疗操作:

使用低水平消毒(LLD)联合一次性无菌探头护套及无菌耦合剂。证据等级:B级。

52、对于外科手术及植入式疼痛介入治疗操作:

采用高水平消毒(HLD)清洁探头,并配合一次性长型无菌探头护套及无菌耦合剂。证据等级:B级。

63、禁止使用透明薄膜敷料替代经制造商批准、市售专用的超声探头护套。证据等级:I级(证据不足)。

64、超声引导下的连续区域麻醉及留置装置置入操作中,应使用覆盖探头及邻近无菌区域电缆的长型无菌探头护套。证据等级:B级。

65、减少组织创伤,彻底止血,消除死腔,并避免在组织表面使用电灼术。证据等级:B级。

66、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证据等级:B级。

67、涉及植入装置的操作中,术者及手术团队成员应佩戴双层手套。证据等级:B级。

68、若发现最外层手套穿孔,应立即更换外层手套。证据等级:A级。

69、建议外科医生及团队成员在铺单后、切口前更换外层手套。证据等级:C级。

70、操作植入装置(包括神经调控电池/接收器及泵)前,建议更换外层手套。证据等级:C级。

71、缝合切口及植入脊髓电刺激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接收器或鞘内泵前,可采用球型注射器以低压行生理盐水伤口冲洗,以清除异物碎屑及血块,并减少细菌数量证据等级:C级。

72、浅表皮肤合建议优先选择单丝缝线而非多丝缝线。若裂开风险较低,单丝缝线也可用于污染伤口的深部合及高感染风险区域的深层缝合。证据等级:C级。

73、线缝合与皮肤钉闭合皮肤对感染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证据等级:C级。

74、在皮肤边缘对合良好的情况下,可酌情使用组织粘合剂闭合皮肤,但其对SSI的影响尚不明确。若存在伤口裂开风险,建议首选缝线闭合。证据等级:I级(证据不足)。

75、SSI高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三氯生涂层缝线。证据等级:C级。

76、对于高风险患者的脊髓电刺激(SCS)发生器植入术,可考虑使用抗菌包裹膜。证据等级:C级。

77、接受植入式装置治疗手术的高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菌敷料。证据等级:C级。

78、高风险个体的经皮留置导管或刺激器导线相关操作中,可考虑使用含氯己定海绵。证据等级:C级。

79、植入式疼痛治疗后,建议至少使用生物闭合敷料覆盖切口24小时。证据等级:B级。

80、植入式疼痛治疗术后,抗生素使用不应超过24小时。证据等级:D级。

81、不推荐常规在手术创面应用万古霉素粉末。证据等级:I级(证据不足)。

82若怀疑硬膜外脓肿(尤其是椎管内麻醉后出现全身症状或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尽早行MRI检查,并紧急启动神经外科及感染科会诊。若无法行MRI或存在禁忌证,可考虑CT检查。证据等级:A级。

83、疑似脑膜炎时,首选诊断方法为脑脊液检测(若无禁忌证)。证据等级:A级。

84、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停用导管,并尽早进行规范的药物/手术干预。证据等级:A级。

85、对于存在局部且控制良好的感染患者,若单次区域神经阻滞操作远离感染部位,是否实施需个案评估。此类患者使用连续导管的安全性尚不明确,故不推荐。证据等级:I级(证据不足)。

86、疑似SSI患者应检测全血细胞计数(CBC)及分类、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并动态监测其变化趋势。CRP对急性SSI的提示价值优于ESR,因ESR术后可长期升高。若存在全身感染征象,建议行血培养。证据等级:A级。

87、需手术清创、冲洗、翻修或植入物取出的SSI患者,术中应采集培养样本(优选组织标本)以指导抗生素选择。证据等级:A级。

88、累及椎管结构的复杂性SSI需行影像学检查(如符合条件首选MRI)。若存在脑膜刺激征,应进行脑脊液评估。证据等级:A级。

89、装置相关SSI(尤其是深部/复杂性感染)应考虑行全套装置取出术。证据等级:A级。

90、坏死组织清创后推荐使用生理盐水行高容量低压冲洗。证据等级:B级。

91、尽可能根据术前或术中培养结果指导抗生素治疗。证据等级:A级。

92、浅表SSI可考虑在密切监测下试用口服抗生素,疗程7–10天,需覆盖葡萄球菌及链球菌。证据等级:C级。

93、以下情况应联合感染科专家制定抗生素方案:

(1)复杂性SSI(累及椎管结构);

(2)全身性感染;

(3)多重耐药菌感染;

(4)存在相关药物过敏、慢性肾病或合并症导致耐药感染风险升高的患者。证据等级:B级。

94、深部/复杂性装置相关SSI后若计划再植入,建议咨询感染科专家。证据等级:A级。

95、装置相关感染取出术后,建议至少间隔12周再行植入,并优先选择未受累部位。证据等级:C级。

96、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切口护理宣教,告知SSI症状及及时报告的重要性。证据等级:C级。

总结

本指南旨在为区域麻醉与慢性介入疼痛诊疗实践提供一套多学科综合性指导原则,作为临床诊疗与决策的参考框架。所涉及的问题处于持续演变中,因此需构建动态文件并定期更新。本指南并非强制要求刻板遵循的固定标准,而是临床决策的起点,需结合每例患者的个体特征灵活应用。临床医生应始终权衡风险与获益,实施个体化医疗。本指南代表了一种基于循证的方法,以降低区域麻醉及慢性介入疼痛医学领域的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出处:浪子麻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