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
文|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教师 康晓飞
忙忙碌碌的一年又到了尾声。一早给孩子安排完学习任务之后,我又来到了村檑园艺的牡丹/芍药育种基地。与其他季节的热闹繁茂相比,冬天的大田显得格外安静。虽然地上空空,但我知道,地下的小芽正铆足了劲儿,蓄势待发。今天的主要任务是2024年工作收尾,以及制定年后的工作计划。
这是我与村檑园艺正式开展校企合作的第5个年头了,在学校“俯身贴地、服务地方”政策支持下,老师们能够更方便地深入一线与生产者互相学习共同实践,能够更接地气地做科研。村檑园艺的负责人赵春雷刚刚从云南考察回来,带回了许多“热乎”的信息,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对来年的杂交组合做进一步的优化。也对接下来要引种的品种做评估与筛选。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我们的牡丹/芍药育种目标也更加明确,每年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优秀种质,为的就是引入更多的遗传信息,从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种出新“花样”。
午后气温稍暖,我开始了户外工作——整理杂交后代的标识牌。平日里教学任务较多,对一些杂交后代只是简单地挂牌、记录,只有假期才有时间重新整理并绘出规范的种植图。整理的过程也是对不同杂交组合结实情况的确认与分析过程。其间有农户来聊天,说到了今年的催花牡丹特别火爆,“到年根儿了订单还是不断”“电视剧《国色芳华》热播,让更多的人愿意买牡丹了”“当然也离不开咱的催花手艺”……
说完一群人哈哈大笑,这就是菏泽花农的朴实与自信。大伙也提出了新要求,“年宵花都是红色紫色,有点审美疲劳啦,能不能培育更适合催花的新品种”,还没等我回答,接着补了一句“小康老师别有压力啊”,又是一阵爽朗地笑。
忙完地里的活儿,我回到实验室照顾扦插繁殖的芍药。有位牡丹育种的前辈曾说过,“只有新品种没有新技术也是不行的,良种、良法相结合,才能助力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以,除了在大田里进行杂交实验,我和同事们也在不停探索牡丹/芍药的高效种植技术。离开前在记录本上认真写下今天的“收获”:“节后安装净水装置改善田间灌溉的水质。花器官形态与杂交亲和性的关联?筛选适合催花的牡丹新品种!”
短短几句话,短、中、长期任务又安排上啦。锁门的时候默默念叨了一句,加油,明年见。
回家路上,霓虹闪亮,感叹菏泽街头的牡丹元素越来越丰富了,雕塑、灯牌、公交车站,随处可见。对菏泽人来说,牡丹不是一朵花,而是融在血脉里的基因。菏泽人不说爱牡丹,只是让花开成了呼吸的节奏。所以愿意去守护、去传承、去创新。
“能做着与牡丹有关的事儿,何其有幸”,我美美地想着。
(此文章系《青年说》栏目寒假征文,写于2025年正月)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