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刀韭菜,二刀肉”。在哈尔滨人心中,春天里的头刀韭菜可是给肉都不换的美味。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呼兰韭菜声名远播了50多年,算得上冰城“老字号”,多年以来,因保持着传统种植技法,呼兰韭菜口感始终鲜嫩如初。如今,热爱美食的哈尔滨人,为呼兰韭菜找回了青春范儿,进入
“头刀韭菜,二刀肉”。在哈尔滨人心中,春天里的头刀韭菜可是给肉都不换的美味。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呼兰韭菜声名远播了50多年,算得上冰城“老字号”,多年以来,因保持着传统种植技法,呼兰韭菜口感始终鲜嫩如初。如今,热爱美食的哈尔滨人,为呼兰韭菜找回了青春范儿,进入4月,围绕春韭为主题的美食盛宴,让呼兰韭菜吃出了“新味道”。
名菜由来 半世纪的风味传承
“呼兰韭菜”的名号,已在哈尔滨人心中萦绕了半个多世纪。去年,呼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广科科长邓尚飞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地理标志产品信息表时,重新梳理了呼兰韭菜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这一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故事,始于房前屋后的小园种植,历经大田耕作、棚室升级,最终成为哈尔滨农业的一张“金字招牌”。2008年,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呼兰韭菜”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划定呼兰区9个乡镇、107个村的45460公顷保护范围。如今,这里年产韭菜8万吨,品质分三级,株长、营养、口感皆成标杆。
呼兰韭菜的独特不仅在于其柔嫩辛香的菜质,更因其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与硫化物,兼具食补与药效。正如《中国哈尔滨农业地标故事》所载,这片黑土地孕育的韭菜,早已超越食材本身,成为冰城人味觉记忆的载体。
“二刀”工艺 科学种植守护品质
清明节前后的“头刀”韭菜根壮叶肥、鲜嫩多汁;半月后的“二刀”虽稍细,却保留着呼兰韭菜的独有风味。呼兰区双井镇护路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喜坦言:“割完‘二刀’便不再收割,只为护根蓄力,来年再续丰收。”
双井街道的棚室韭菜之所以品质出众,离不开科学的种植方式。据呼兰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苗熠冬介绍,多年来,当地种植户坚持采用绿色、生态的种植理念。他们使用畜禽粪作为肥料,不仅为韭菜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还能避免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保证了韭菜的品质与安全。由于交通便利,这里产出的韭菜能够迅速运往周边各大市场。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对新鲜、优质韭菜的需求,还远销到全省各地,成为众多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大棚韭菜一次种植可多年收割,具有收益高、见效快的特点。”据区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马永前介绍,这种种植模式不仅让种植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同时,韭菜种植还为周边农闲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让他们在种植、管护、采收等环节中获得劳务收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享受到了更多产业发展红利。以双井街道护路村为例,作为全区韭菜种植大村,全村共有180余棚韭菜。这些棚室韭菜凭借着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颇受青睐,每棚平均收入可达7000余元。
老菜新吃 传统滋味的现代表达
如果说韭菜盒子是呼兰韭菜的“传统搭档”,那么今天的冰城人则用创意为其赋予了新生命。
老昌锅烙以头刀韭菜入馅,让锅烙裹满春日的鲜灵;拾楼壹號哈埠菜馆推出“韭香墨鱼片”,碰撞出山海之鲜;老厨家的“春韭节”更是一场味觉革命——凉拌韭香黄蚬子、酥皮韭香虾、翡翠蛎蝗豆腐羹、“春韭春笋”焖饭……呼兰韭菜以凉、热、汤、主食四类形态,演绎出中西合璧的春日盛宴。
黑龙江省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哈尔滨市老厨家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郑树国感慨:“从田间到餐桌,呼兰韭菜连接着土地的温度与城市的烟火。”正如萧红笔下鲁迅先生钟爱的韭菜盒子,呼兰韭菜始终是“家的味道”,而今日的创新,则让这份味道跨越时空,成为城市文化的新注脚。
记者手记
从田间到未来,一株韭菜的使命
呼兰韭菜的故事,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缩影。它承载着半个世纪的种植智慧,见证着黑土地上的匠心坚守;它从棚室走向全国,以品质赢得市场,以创新拓宽边界;它让农户“家门口”就业,让乡村产业振兴有了扎实的落脚点。
一株韭菜,何以成为地理标志?答案不仅在舌尖,更在土地与人的共生中。它启示我们:最朴素的食材,亦可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最传统的产业,亦能焕发时代新机。当呼兰韭菜带着黑土地的馈赠,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它已不仅是冰城的骄傲,更成为中国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抹鲜亮底色——古老而年轻,质朴却充满力量。
姜天琦 白铭波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尹明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