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老马68岁,患慢阻肺已经整整十年。前几年咳嗽还断断续续的,到后面几乎天天咳,白天咳,晚上咳,一咳就喘,走几步也喘,讲话都得停顿。
他住的小区六楼没电梯,每次上下楼都像一场硬仗。他不抽烟,但年轻时候在化工厂干了二十多年,空气里飘的那些颗粒物,医生说早早就伤了肺。
去年冬天,他因为一次呼吸衰竭送进了ICU,三天后没抢回来,医生看了他的肺功能图,摇头叹气:“基本一点余地也没有了。”
很多人对慢阻肺认识太表面,觉得就是咳得多、喘得厉害,靠吸吸氧、吃点药能拖着过日子。可现实比想象复杂得多。
慢阻肺不是某种“重感冒”拖久了,而是一种不断进展、不可逆转的肺部毁损。每次发作,肺泡都会有一部分坏死,气道壁变厚、纤维化加重,呼吸能力就这么一格一格地往下掉。
到最后,连最基本的换气都成了问题,身体就像被闷在一个漏气的塑料袋里,挣扎着也吸不到足够的氧气。
等病情拖到晚期,身体开始给出几个信号,很多家属这时候才警觉,但其实已经晚了。有一个现象特别明显:呼吸频率持续升高,安静状态下每分钟也要喘二三十次,有的病人甚至达到四十次以上。
这个数字在专业上叫“静息呼吸频率”,正常人一般是12到20次之间,越往上走,说明身体越吃力。医生一般看到超过30次,就知道身体在透支了,是在拿最后的储备去支撑血氧。
第二个变化比较隐蔽,外行很容易忽略。那就是夜间的混乱意识状态。有些病人晚上开始说胡话,白天却又好像清醒,家属还以为是年纪大了记性差,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是因为晚上睡觉时呼吸变慢,氧气供应进一步下降,导致大脑短暂缺氧。一项发表在《CHEST》的研究显示,晚期慢阻肺患者中,有高达37%的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夜间认知紊乱。这不是老年痴呆,而是肺功能崩塌带来的大脑反应。出现这种状态,预后非常差。
第三个征兆算是最直接的了,身体开始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本来呼吸是个进出平衡的过程,吸氧、吐出二氧化碳。
可慢阻肺的肺泡已经无法顺利排出废气,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一高,整个人就会进入一种迟钝、困倦、行动迟缓的状态,医学上叫“CO2麻醉”。
表面看着像累了,其实是中枢神经被毒气“熏”住了。很多人就是在这种状态中一点点陷进去的,睡着了,再也没醒过来。
这个病最残酷的地方,是它发展得慢,却又稳定得无比坚决。一旦进入第Ⅲ、Ⅳ期,5年内死亡率高达50%以上,比很多癌症还高。
有数据可以佐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公布的统计中,慢阻肺在所有非传染性疾病死因里排第三,仅次于心脏病和脑卒中。
而在中国,它的死亡人数每年超过100万。更棘手的是,70%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早期基本没啥感觉,也就没人当回事。
人们普遍以为慢阻肺晚期最致命的是呼吸衰竭,其实不完全是。更准确地说,是系统性多器官衰竭引起的合并症。
肺出问题了,心脏要加班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肺心病,右心负荷过重,心力衰竭。肾脏因供氧不足,代谢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电解质紊乱。
肠道屏障功能减弱,细菌移位,感染风险高涨。这个病最后不是一条线崩掉,而是多点同时塌陷。
有一项研究颇值一提,于2021年发表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该研究追踪了欧洲6国1600余名晚期慢阻肺患者的临终表现。
其中63%的死亡并非死于一次严重感染,而是长时间低氧状态诱发的多器官代谢紊乱。临终前三周,大多数人出现明显的精神虚弱、体重骤减、睡眠时段日夜颠倒,情绪波动极大,有些甚至出现轻度妄想。
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崩溃前兆”,但很多医生也来不及处理,只能靠镇静剂和无创通气设备稍作干预。
不少人误以为只要按时吸氧就能保命,其实吸氧只是延缓,不是解决根本。吸氧时间越长,身体对外源氧依赖性越强,反而容易让自主呼吸机制退化。
一些病人每天吸氧超过15小时,虽然血氧值维持住了,但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肌肉萎缩加快,走几步路就得休息。肌肉代谢能力下降后,连基础呼吸都费劲,最后就变成了“吸着氧也喘不上气”的状态。
另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问题是,慢阻肺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长期缺氧让大脑部分区域代谢异常,抑郁症、焦虑障碍在这类人群里发生率远高于常人。
很多患者在病情进入第Ⅲ期之后,出现明显的孤僻、脾气暴躁、自我否定等倾向。这个变化,不是情绪问题,而是生理变化引起的神经递质失衡。
研究数据显示,晚期慢阻肺人群中抑郁发病率接近52%,比一般老年人高出3倍以上。情绪低落又影响服药依从性、饮食规律、康复训练,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有个点,很多人没意识到——真正压垮慢阻肺患者的,不是肺本身,而是“坐”的时间。卧床和久坐,使得肺底部通气变差,容易导致分泌物堆积,诱发感染。
而活动,是唯一能调动残存肺功能的方式。一个非常明确的数据,日本东京医科大学一项研究指出,每天有效步行超过4000步的慢阻肺患者,其呼吸衰竭住院率比低于2000步的人低了42%。哪怕只是慢慢走、间歇走,也比整天坐着强一百倍。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慢阻肺到最后拼的不是药、不是氧气,而是“动弹能力”。只要还能动,肺还能张开一点,身体还能调节一点。不能动了,就等于把肺封死了。
有个家庭护理的病例,一位老头晚期慢阻肺,靠呼吸机维持。医生建议他做一些被动肢体活动,至少每天坐起来三次。
他女儿坚持让他在床上练手脚协调,哪怕只有十分钟。结果撑了七个月,远远超过医生预估的三个月。而另一个同病房的病人,年纪轻几岁,却因为长期卧床,三周后就并发肺部感染直接走了。
很多人问医生,到了晚期还有没有办法“治”?但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错了。治疗在早期,管理在中期,维持在晚期。到了最后,就是如何有质量地活着、怎么走得平稳。这时候,不是追求治愈,而是避免崩溃。
[1]朱英飞.科学防治慢阻肺,关爱呼吸健康[J].健康必读,2025,(08):87.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