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文学对城市化进程的集体凝视中,青年作家李东的《纸飞机》如一封折痕分明的信笺,在西安的霓虹与秦岭的云雾之间划出优美的弧线。这部聚焦三位农村青年生存境遇的长篇小说,以其沉实绵密的叙事肌理,将乡村振兴与都市创业编织成时代的双声部复调。当纸飞机从都市写字楼飘向稻
在当代文学对城市化进程的集体凝视中,青年作家李东的《纸飞机》如一封折痕分明的信笺,在西安的霓虹与秦岭的云雾之间划出优美的弧线。这部聚焦三位农村青年生存境遇的长篇小说,以其沉实绵密的叙事肌理,将乡村振兴与都市创业编织成时代的双声部复调。当纸飞机从都市写字楼飘向稻田阡陌时,李东用文字构筑起一个时代的横截面,让每个在城乡褶皱中辗转的生命都找到了自己的回声与影像。
一、都市迷局中的生存突围
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现代化图景里,年十一们的创业史始终笼罩着某种西西弗斯式的悲壮。当“小型文化传媒公司”的招牌在曲江新区某栋写字楼亮起时,两个农村青年试图用代码和创意叩开都市文明的门扉。作家李东以手术刀般的精准,解剖着都市创业的幻象:写字楼里24小时不灭的日光灯,咖啡机里永远沸腾的美式咖啡,以及投资人眼中闪烁的评估目光,共同构成现代商业文明的寓言剧场。
李宝柱的体制内生存则展现出另一种困境形态。这个从石门水库边走出的青年,在机关单位的格子间里经历着更为隐秘的成长过程,当李宝柱在西安城的出租屋里凝视窗外的车水马龙时,都市生存的荒诞性在他眼中凝结成具象的迷雾。
三位青年在创业失败、职场困顿、情感迷失中的不同选择,构成了解读当代青年生存困境的三棱镜。李东拒绝廉价的励志叙事,而是将创业神话背后的资本逻辑、体制困局中的人性扭曲,以及情感异化里的精神漂泊,统统置于冷峻的观察之下。这种写作姿态,让《纸飞机》跳出了同类题材常见的浪漫化陷阱。
二、乡土重建中的精神返乡
当年十一的越野车碾过洋县丘陵地带的盘山公路时,乡村振兴的叙事在小说中获得了真正的血肉。李东笔下的乡村振兴绝非政策文件的文学转译,而是充满泥土气息的生命现场:数字化养殖场的金属穹顶与传统夯土墙形成超现实对话,电商直播间里主播的陕南方言与英语促销词奇妙混响,这些充满张力的场景构成了新乡土美学的生动注脚。
黄于格接手养殖场的抉择,暗含着李东对“新农人”群体的深刻理解。这个曾经沉迷西安都市里霓虹的青年,最终在生态猪场的发酵饲料气味中找到了存在支点。
在这场返乡运动中,作家李东最富洞见的发现在于: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产业重构,更是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青年群体的回乡,仿佛是一部精神洄游志,他们都在试图重建断裂的乡土文化脉络。
三、折叠时空中的命运交响
“纸飞机”作为核心意象,在小说中完成了从爱情信物到存在隐喻的升华。这个用一张白纸折叠的飞行器,既是年十一和初恋女友爱情的见证,又暗示着理想主义的脆弱性。当纸飞机穿越十年时空,在小说结尾再次盘旋于秦岭山谷时,作家李东完成了对生命轨迹的诗意诠释:所有飞行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每次坠落都是为了积蓄再次起航的力量。
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时空折叠堪称精妙。李东将倒叙与插叙化为时空穿梭的密钥,让西安的创业往事与洋县的振兴现实形成镜像对照,巧妙地架构起了一场“双城记”,暗合了当代人精神世界中城乡经验的叠加状态。
三位主人公的命运交响中,作家李东埋设着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当都市化的狂飙突进遭遇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当“逃离北上广”的集体焦虑碰撞“返乡创业”的政策机遇,个体生命的选择困境便获得了史诗般的重量。小说最终呈现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抉择,而是在城乡文明的辩证对话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北斗导航可以精准定位每寸土地的时代,《纸飞机》提醒我们注意那些无法被数字化的精神坐标。作家李东用秦岭的云雾调和了西安的雾霾,让被都市异化的灵魂在乡土重建中找到锚点,又让深耕乡野的梦想在都市经验中获取养分。这种双向的精神流动,或许正是破解当代生存困境的密码。当最后一页纸飞机缓缓着陆时,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乡村振兴,不仅是让青年回来,更是让被都市规训的生命重新学会与土地对话;而有价值的都市奋斗,不该是逃离乡土的证明,而应成为反哺故园的积累。在这个意义上,《纸飞机》不仅是一部青年奋斗史,更是一曲城乡文明辩证法的时代交响曲。(作者:董江波)
来源:董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