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去的周末,一场史无前例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霸屏社交平台——夺冠的“天工”、紧追其后的松延动力,甚至未参赛却引发热议的宇树科技,无不成为科技圈的焦点。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4月21日开盘,人形机器人板块集体飙升,京城股份、奥比中光、利亚德等个股涨幅均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公众号截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飞月 北京报道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场史无前例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霸屏社交平台——夺冠的“天工”、紧追其后的松延动力,甚至未参赛却引发热议的宇树科技,无不成为科技圈的焦点。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4月21日开盘,人形机器人板块集体飙升,京城股份、奥比中光、利亚德等个股涨幅均超10%,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然而,这场高调的赛事也打破了行业的“理想滤镜”,暴露出来续航短、稳定性差、需人为辅助等问题,质疑声四起。不过,业内人士认为,电动车也经历过早期的“PPT造车”阶段,那时候的技术展示虽不完美,却是行业爆发的必经之路。资本需要故事,技术需要试错,而这场马拉松,或许正是人形机器人迈向实用的“第一块绊脚石”。
二级市场表现积极
4月21日,人形机器人板块指数上涨45.76点,收于1307.23点,涨幅为3.63%。相关概念股中,京城股份涨停,奥比中光涨11.17%,利亚德涨11.01%,鸣志电器涨8.64%,风语筑涨7.65%,绿的谐波涨7.16%,珠城科技涨5.17%,丰立智能涨4.04%……
引发资本热情的,正是两天前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4月19日7点30分,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南海子公园鸣枪起跑,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伍与1.2万名人类参赛者同场竞技,参赛队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这场比赛引发了全民关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有众多网友和观众围观。
最终,共有6支队伍的4款人形机器人完赛,其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研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用时2时40分42秒跑完21.0975公里,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4月21日涨停的京城股份就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股东之一京城机电产业投资的关联方。
松延动力的两支赛队——“小顽童队”和“旋风小子队”分别第二、第三个冲线,“小顽童队”获得亚军;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行者二号”获得季军,虽然速度上不如冠亚军,但它是参赛者中唯一没有在比赛中途更换电池的机器人。
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跑完这场比赛有多难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表示,在长达21公里以上的半程马拉松赛程中,人形机器人要面对长时间奔跑、复杂路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挑战,这要求在高能量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的散热技术、运控算法的鲁棒性以及能源系统的效率等多方面具备极高水平。在此之前,2021年,国外双足机器人Cassie(没有上半身的仿鸵鸟构型双足机器人)用时约53分钟跑完5公里,保持着全球双足机器人户外奔跑的最远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知名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官方并未参加这次比赛,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以跑步被大众了解的众擎机器人等,不过现场却出现了宇树机器人,且比赛结果并不理想,中途还出现跌倒的情况。
宇树科技就此发声明称,官方并没有参与这次的比赛,去年开始其G1人形机器人已经出售给全球非常多的客户,这次马拉松比赛有好几个独立团队使用的便是宇树机器人,但客户是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比赛,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并请公众不要误解。
暴露多个技术短板
然而,这场比赛结束后,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响与大众的失望形成鲜明对比,这场赛事无情地戳破了行业精心营造的技术神话。
从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只有6支队伍的4款人形机器人完赛,有些参赛机器人的动作并不能称之为“跑”,而是“走”,甚至是艰难地向前挪步,更滑稽的是,有的机器人还发生了跑到半路脑袋掉到地上、或者整个向前趴倒的事情。此外,即便是完赛的机器人,大部分都是靠人为辅助(遥控和搀扶)才能完成比赛,中间还需要多次更换电池甚至本体。且宇树机器人的例子也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一个没有编程能力的人,是无法对人形机器人进行充分利用的。
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稳定性与可靠性不足、续航与能源管理存在缺陷、缺乏独立能力、实用性差等。
不少网友提出质疑:有关技术实用性方面,有人称“花里胡哨跑半马,不如研究怎么让机器人送外卖、搬砖,这才是刚需”;关于续航,有人吐槽“机器人跑一半没电还能换电池?这和人类吃个士力架续命能一样吗?建议下次给人类选手也配充电桩”;还有对赛事商业化的警惕,有网友喊话炒股人士:“又是资本炒作!机器人跑个步股价就涨停,韭菜们快醒醒!”
“这次马拉松如同幼儿园比武,确实暴露了许多技术短板,比如续航不足、易摔倒等。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当前的机器人产品处于类似幼儿学走路的阶段,距离实际使用还有很遥远的距离。”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但即便如此,资本市场还是给予了积极反馈。张孝荣就此指出,比赛其实起到了“技术摸底”的作用,而非成果展示,短期“翻车”有助于推动行业正视问题,加速迭代,而资本热度更多是基于长期技术突破预期(如AI算法、供应链降本),而非当前实用性。
有关这次比赛暴露的问题,下一步要向哪个方向进行优化,《华夏时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松延动力方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方面只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力投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后续会陆续再公布。”而截至发稿,松延动力未给出回复。
当然,网络上也不乏对这一产业支持的声音,有人表示:“能跑完21公里的机器人,未来救灾、巡检绝对靠谱!这才是中国智造该有的样子!”
近期,除了这场马拉松赛事,人形机器人厂商还在准备其他展示,如宇树科技方面透露,
正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4月21日,加速进化展示了一段旗下人形机器人踢足球的视频,包括踢球进网、守门,这款机器人都能做到。
“厂商频繁办赛事和展示机器人的性能,大致有三重考量:一是技术验证,格斗赛能测试动态平衡和抗冲击能力;二是吸引资本和公众关注,维持行业热度;三是推动生态建设,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完善应用。就像电动车早期也被质疑,但展示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张孝荣说,社会对机器人可以有很高的期待,但也要有长期投入的决心,不要有三五年就能付诸实用的想法。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