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4 月 16 日,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 “全球最具影响力 100 人” 榜单震动全球科技圈。在这个汇聚了马斯克、扎克伯格等行业巨擘的舞台上,一位来自中国广东渔村的科学家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以 “技术理想主义者” 的姿态成为焦点
2025 年 4 月 16 日,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 “全球最具影响力 100 人” 榜单震动全球科技圈。在这个汇聚了马斯克、扎克伯格等行业巨擘的舞台上,一位来自中国广东渔村的科学家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以 “技术理想主义者” 的姿态成为焦点。《时代》如此评价:“他用不到 ChatGPT 二十分之一的算力,打造出性能比肩的 AI 模型,让中国首次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站在世界之巅。”
梁文锋的故事始于广东湛江吴川市米历岭村的三尺讲台。父母都是小学语文老师的他,从小在煤油灯下啃完《十万个为什么》,17 岁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他在实验室用机器学习预测股市波动,这段经历不仅让他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更埋下了 “用技术改变世界” 的种子。2015 年创立幻方量化后,梁文锋用 AI 重构金融市场规则,他自主研发的 “萤火一号” 超级计算机,搭载 1100 块 GPU 实现毫秒级交易决策,管理规模从 0 飙升至千亿。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 2023 年 —— 他解散百亿级量化团队,All in 通用人工智能,这一决定震惊业界:“放着每年数十亿利润不要,去啃硬骨头?” 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选择,却是梁文锋对技术趋势的精准判断:当全球 AI 陷入 “算力军备竞赛”,他看到了算法创新的破局可能。年
梁文锋的破局始于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洞察。当 OpenAI 用 2.5 万块 H100 芯片、消耗 1.2 亿美元训练 GPT-4 时,他另辟蹊径:“算力不是唯一答案,算法创新才是。”2025 年 1 月发布的 DeepSeek-R1 模型,凭借 NSA(原生稀疏注意力)技术实现了效率、成本和性能的三重突破:在 64k 上下文场景下,前向传播速度提升 9 倍,反向传播提升 6 倍,解码速度提升 11.6 倍;训练成本仅 557.6 万美元,不足 GPT-4 的二十分之一,推理成本降至每百万 token 仅 1 元;在数学、代码、逻辑推理等硬指标上超越 GPT-4o。这种 “用更少算力做更多事” 的理念,让 DeepSeek 在全球掀起 “低成本 AI” 浪潮。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评价:“DeepSeek-R1 可能是国运级科技成果,它让 AI 像水电一样普惠。” 当西方巨头沉迷于 “参数膨胀” 时,梁文锋用算法革命证明,技术突破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 这正是中国科技人擅长的 “性价比突围”。
技术突破的终极目标是产业落地,梁文锋的野心不止于实验室,更在于重塑全球 AI 生态。2025 年 2 月,DeepSeek 与三大电信运营商达成战略合作:中国电信在昇腾芯片上实现全栈国产化推理,科研助手将文献分析效率提升 10 倍;中国联通通过 “星罗” 平台让中小企业一键调用千亿参数模型,开发成本降低 70%;中国移动定制算力方案使推理成本再降 13%,支撑 5G+AI 在工业质检、智慧城市等场景落地。这种 “技术开源 + 生态共建” 的模式迅速在产业界引发连锁反应:东风汽车将其部署在岚图逍遥座舱,实现 “一句话控制全车”;易方达基金用其优化风控模型,将错误率从 0.8% 降至 0.15%;三个月内,超 400 家企业接入 DeepSeek 生态。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梁文锋将 DeepSeek-R1 训练技术全部公开,推动全球 AI 社区形成 “中国流派”,让发展中国家不再依赖西方技术体系,这正是 “技术平权” 理念的落地实践。
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关键节点,梁文锋的每一个决策都带有鲜明的战略考量。2025 年 1 月,他提出 “三件大事”:不融资、不上市,拒绝资本裹挟,专注技术突破;升级技术保密,限制核心团队赴美,防止技术外流;投入百亿,三年内建成自主可控的 AI 算力集群。这种 “硬核” 策略引发争议,却获得政府与产业界的双重支持:工信部专项拨款 20 亿元支持生态建设,华为将其纳入昇腾生态核心伙伴。当马斯克用 20 万张 H100 芯片训练 Grok 3 时,梁文锋在深圳的实验室里,用 2048 颗 H800 芯片跑出了更优的结果 —— 这不是简单的算力对抗,而是中国科技人在产业链限制下的智慧突围,证明在技术创新赛道上,“中国方案” 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梁文锋的终极目标,是打破 “西方技术垄断” 的铁幕。他在 2025 年总理座谈会上直言:“中国 AI 不能永远当追随者,必须在原创算法上实现超越。” 这种理念体现在 DeepSeek 的每一行代码中:将模型参数压缩至 27B,让中小企业也能用得起大模型,实现 “技术平权”;与中国科协合作开发 “AI 启蒙计划”,三年内覆盖 1000 所乡村学校,用技术缩小教育鸿沟;发布《AI 伦理白皮书》,提出 “技术向善” 的全球治理框架,在 AI 伦理领域输出中国智慧。数据显示,DeepSeek 在全球已获得超 5.25 亿用户,成为增长最快的 AI 工具,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 “数字时代的南南合作典范”—— 它不仅是中国的技术突破,更是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的 “低成本 AI” 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
从湛江渔村到《时代》封面,梁文锋用 17 年时间完成从 “技术学徒” 到 “规则制定者” 的蜕变。当全球 AI 陷入 “算力军备竞赛”,他以 NSA 技术开辟新赛道;当行业沉迷 “参数膨胀”,他用效率革命重新定义 AI 价值。《时代》的颁奖词精准概括了他的意义:“梁文锋证明,技术突破不需要万亿美元,只需要一颗追求真理的心。” 这场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 “AI 革命”,不仅改写了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更向世界宣告:在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中,中国不再是追赶者,而是领路人。他的故事,是一个人的技术长征,更是中国 AI 从跟跑到领跑的觉醒之路 —— 当技术理想主义扎根于务实创新,当产业生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属于中国科技的时代正在到来。
来源:明叔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