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篇否定命理文化的文章评论区,我感到受了命理文化的繁荣,一种强烈的让我震撼的繁荣。几百条评论,几乎清一色是支持传统命理、驳斥写作者的无知,而且这种驳斥大多是有理有据,有感而发。
在一篇否定命理文化的文章评论区,我感到受了命理文化的繁荣,一种强烈的让我震撼的繁荣。几百条评论,几乎清一色是支持传统命理、驳斥写作者的无知,而且这种驳斥大多是有理有据,有感而发。
例如:“(命理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五千年历史,你能改变吗?好好学习周易和五行八卦,你就不会胡说了。”“不懂就乱说,还学哲学的呢,看来你的哲学也就这水平。”“如果地球上没有生命了,那算命的也就消失了。”
一个自称学习哲学、丝毫不懂命理仅凭自己想象去否定命理文化的写作者,他受到命理文化爱好者一致的批驳和反对是理所当然的。对于自己不懂的不了解的知识,去盲目否定,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自称国学教授的人,在自己发布的视频中故作高深地反问:世界上有一亿多人的八字是相同的,这一亿多人的命运怎么可能相同?这种故作高深的无知让我非常意外。八字组合共有518400种,现在世界人口80.9亿,即使仅仅具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也不会得出一亿多人八字相同的结论。
对于传统文化,每一个人都有继承和发扬的责任。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即使不去继承发扬,至少不应该在无知的情况下去武断的否定、抹黑。正如评论区命理爱好者们说的那样:命理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否定的。人类对自身未来命运的探索是一种本能,早期采用龟甲、蓍草进行占卜,伏羲氏创立八卦之后,命理文化逐渐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唐宋时期,四柱命理逐步完善,明清时期命理文化则更加繁荣:明朝开国重臣刘伯温注解《滴天髓》,监察御史万民英写成《三命通会》,清朝乾隆年间进士沈孝瞻整理完成《子平真诠》,光绪年间余春台整理完成《穷通宝鉴》。民国时期,命理文化热度有增无减,袁树珊、韦千里、徐乐吾、林庚白等都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命理高手。
任何一种知识,一种文化,能不能传承,关键看有没有价值,有没有生命力。命理文化传承五千年,实际上是经过了五千年无数代人的检测、验证,是五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曾经在视频中讲述自己学习命理的经历:他本来是丝毫不相信命理的,他去找一位命理名家辩论,对方没有和他辩论,而是给了他几本命理入门书籍,让他自己去学习和验证。王教授经过学习和验证之后,从一个当初的反对者变成了命理文化忠实的宣讲者。王教授的立场转变,既表明命理文化是经得住实践验证的真知识、真学问,也是当代命理文化向高校、高学历人群传播的一种体现。
来源:莲台谈易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