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提升农业效益,激发农村活力,增加农民收入。在会宁县侯家川镇,一场由传统作物向特色产业转型的农业革命悄然兴起,一颗颗不起眼的洋姜正悄然撬动乡村产业振兴。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会宁县润谷家庭农场,探寻洋姜如何破解十年九旱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提升农业效益,激发农村活力,增加农民收入。在会宁县侯家川镇,一场由传统作物向特色产业转型的农业革命悄然兴起,一颗颗不起眼的洋姜正悄然撬动乡村产业振兴。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会宁县润谷家庭农场,探寻洋姜如何破解十年九旱困局,“土疙瘩”变身“金疙瘩”的产业密码。
暮春时节,走进位于侯家川镇邢郡村的会宁县润谷家庭农场洋姜种植基地,村民们手中的鸭子嘴种植工具一开一合,一颗洋姜便被深埋于黄土之中,静待来日的深根发芽。农场负责人赵君强告诉记者,洋姜的种植,不仅扭转了农场之前连年亏损的局面,也探索出了“订单农业+务工帮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旱塬山区农业结构调整注入活力。
会宁县润谷家庭农场负责人 赵君强:我们的家庭农场之前种的其他作物每年赔着呢,没有收益,通过直播和媒体报道我看洋姜抗寒抗旱,在咱们干山枯岭上能种植,产量高,我就选择种植洋姜,再一个,在种植过程中,自己忙不过来,能雇用地方的老百姓在这务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灵活就业模式,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翻耕、播种、采收......洋姜种植的全产业链为周边村民打开了家门口的就业通道。50多岁的村民马维元正熟练地种植洋姜,对于这个既要照顾十余头肉牛又要维持家计的老把式来说,农场提供的灵活务工机会,恰似旱地里涌出的甘泉。
会宁县侯家川乡邢郡村村民 马维元:家里养了十几头牛,耽搁的外地去不了,合作社在家门口,抽时间打个工挣点钱,给牛买点饲料。
如今通过深加工产业链延伸,身价倍增,越来越多农户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曾被当作“菜园配角”的作物,产业振兴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连日来,已有很多种植意向的种植户前来“取经”,准备加入洋姜种植行列。
意向种植户 董晓燕:在我的印象中洋姜是在自家菜园子里种一点,自己吃,没想到洋姜现在能发展成产业,能大面积种植,我今天过来了解一下洋姜怎么种,学习一下,准备后面自己大面积种一些,发展一下。
为破解“种难卖难”困局,农场与郭城洋姜加工企业签订了订单农业协议,构建了从种源到销售的完整保障体系,这种“从地头到车间”的全产业链协作,使种植户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吃下定心丸。
会宁县润谷家庭农场负责人 赵君强:农场的洋姜籽是通过郭城的洋姜加工企业采购过来的,签了协议,收成的时候场里回收,市场上洋姜籽是每斤三块钱到四块钱,价格不确定,在厂里采购是每斤两块钱,收购也是厂里保底收购。
【记者感言】从靠天吃饭到向科技要效益,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链协作,当科技赋能的订单农业遇见黄土高原的资源禀赋,当传统农耕智慧遇见现代产业思维,当昔日抗旱“救命粮”真正变成富民“黄金姜”,会宁洋姜产业的破土而出,串起了乡村振兴的产业链,印证着西北旱作农业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也正孕育着充满生机的绿色希望。
来源:会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