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层峦叠嶂的白龙江畔,陇南文县碧口镇的马家山村,正经历着一场悄然的蜕变。过去,村民守着贫瘠坡地,年年重复“种一坡收一箩”的困窘。如今,漫山茶树绿意盎然,茶香与山歌交织,茶田与民宿相互映衬。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村落,正以一片茶叶为钥匙,开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
青山间奏响振兴旋律,小茶篓盛满致富梦想。从荒坡苦耕到云端发展,一片茶叶如何托起山乡的春天?
在层峦叠嶂的白龙江畔,陇南文县碧口镇的马家山村,正经历着一场悄然的蜕变。过去,村民守着贫瘠坡地,年年重复“种一坡收一箩”的困窘。如今,漫山茶树绿意盎然,茶香与山歌交织,茶田与民宿相互映衬。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村落,正以一片茶叶为钥匙,开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篇章。
凌晨五点半,山野还被墨色笼罩,50岁的杨兴就发动汽车,前往20公里外的碧口镇。蜿蜒山路在车灯前延伸,车轮压过碎石和露水,打破黎明前的寂静。远处山脊线隐隐约约,晨雾像薄纱缠绕在茶树林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这样的清晨,杨兴早已习以为常。春茶季的马家山村,每片茶叶都承载着时间的分量,每滴晨露都饱含着山民的期盼。
汽车沿着盘旋的乡村公路,来到了碧口镇。这座被群山环绕的古镇,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在,古镇清晨虽没了骡马嘶鸣,却多了采茶工匆忙的脚步和早市摊贩的吆喝声。
在短暂的沟通后,采茶工人便急忙钻进了车里。今年50多岁的张玉萍每年采茶季都会来到这里,凭借娴熟的手艺赚取一份收入。对于像张玉萍这样的采茶工来说,马家山村的茶园就像他们的“淘金之地”,而杨兴则是他们在这里的“引路人”。
随着第一缕阳光照在马家山的山梁上,杨兴和采茶工人们向茶园出发。这些油亮的茶篓,装过杨兴祖辈采的茶,可今年开春,它要装的东西似乎不一样了。
曾经的杨兴在这片茶山上也经历过无数的艰难与挫折。上世纪90年代末,在外打工的他怀着一腔热忱,带着所有积蓄回到了马家山。那时的荒坡上,野草高过膝盖,他用镰刀一寸寸开垦,用背篓从山脚运来腐殖土改良土壤。第一茬茶树抽芽时,他蹲在地头数嫩叶,却发现叶片“又小又碎”,炒出的茶带着苦涩味,连茶贩子都摇头。最艰难时,他背着百斤鲜叶翻山越岭,徒步八小时到镇上,换来的钱却不够买一袋化肥。那是一段充满苦涩与无奈的日子。
2002年,转机出现了。文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带着土壤检测仪来到大山,发现马家山的黄棕壤pH值稳定在5.5左右,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是培育高端绿茶的好地方。于是,当地从浙江引进“龙井43号”新品种,经过十多年驯化,良种化率超80%。这个品种发芽整齐、持嫩性强,制成的扁形茶栗香显毫,冲泡后茶叶根根竖立,就像群笋破土。
科技带来的改变不止这些。农技员教茶农“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和粘虫黄板;合作社统一采购有机肥,修建生物发酵池处理茶渣。现在茶园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无人机在天上喷洒叶面肥,传统农具和智能设备一起奏响绿色发展的乐章。
春茶开采时,马家山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茶山步道上,研学团队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炒茶,铁锅里嫩叶像碧玉般翻飞;民宿小院里,游客围着炭火烘焙新茶,香气中传来阵阵欢笑。村口电商服务中心,快递单打印机响个不停,印着“梦境山水”商标的茶盒,即将发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
在这热闹忙碌的场景中,采茶工人们穿梭于茶树间,辛勤劳作。高冬菊就是其中一员,她已有十几年的采茶经历。
山乡巨变中,最动人的是普通人的命运转折。54岁的刘秀连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她家的“龙池别院”被村里评为四星级农家乐。游客不仅能体验采茶制茶,还能品尝到她独创的茶香腊肉和绿茶糍粑。
刘秀连家的热闹景象,正是马家山村旅游火热的一个缩影。如今,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投身于这片充满生机的茶乡。
如今,在马家山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当年,杨兴步行走整整一天才能到碧口镇,而现在,物流车五六个小时就能抵达省城。
2024年,马家山全村茶园面积达到1780亩,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75%以上。随着茶叶名气增大,村里部分群众还在镇子上开起了茶叶直营店。
“龙井43号”茶叶名气渐起,销售渠道的拓展就显得尤为关键。县里举办的电商培训,恰似一场及时雨,为这个古老茶乡开启了通往广阔市场的大门。众多村民中,杨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机遇,果断转身,当起了“茶篓主播”。
曾经,杨兴还在为女儿的学费愁得夜不能寐,如今,站在自家茶园里,面对镜头的他从容自信,滔滔不绝地讲解着茶叶的兰花香韵。借助网络的力量,“龙井43号”茶叶如同插上翅膀,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畅销全国各地。
马家山村的振兴密码,还藏在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章程里。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村集体将闲置的300多亩坡地折算成资产股,农户以茶园、劳动力入股,茶企负责品牌运营,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共同体。
目前,文县全县已建成生态茶园10.2万亩,从茶苗培育、茶园管护到茶叶采摘、加工制作,再到品牌打造、市场销售,形成一条完整的特色产业链,茶叶产业已成为文县茶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传统农业的突围,既要守住匠心传承的“茶背篓”,更要搭乘上与时俱进的“云上舟”。这片生长在北纬32度、气候湿润、云雾缭绕的神奇绿叶,正踏着新时代的节拍走向世界、香飘万里,讲述着陇原乡村破茧重生的春天故事。
来源:陇南文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