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 追寻穿越时空的“先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09:43 2

摘要:如何做好对青年的思想引领,是一篇大文章。文艺领域如何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打造和供给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正能量好产品,在耳濡目染中实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认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2024年9月30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指

编者按:如何做好对青年的思想引领,是一篇大文章。文艺领域如何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打造和供给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正能量好产品,在耳濡目染中实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认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2024年9月30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学生演出的原创剧目《陕北公学》登上北京艺术中心的舞台。这是2024年北京人艺落实“‘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进文艺行“大团小团手拉手”的一次生动实践。《陕北公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作编排精品原创话剧,讲述了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在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的故事。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的舞台上,一群身着军装、眼光坚定的青年,在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的带领下,齐颂毛泽东主席给陕北公学的题词。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原创校史话剧《陕北公学》的演出现场。一群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紧握双拳、振臂高呼,讲述近90年前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从大江南北汇聚到陕北公学的青年先锋的故事。90年时光变换,青年先锋们骄傲且毅然的神情跨越历史长河,在中国人民大学青年的面庞上再次浮现。

图 陕北公学的青年高呼“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只要有陕公,中国不会亡!”

遇见先锋—— 一堂“文艺校史课”

在每年9月的新生入学教育专场,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第一次以直观可感的话剧形式和革命青年“见面”,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的红色故事,了解陕公青年在烽火中“把我献给祖国”的先锋誓言。

《陕北公学》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的故事。众多革命青年壮志逆行,从天南海北汇聚于延安,有来自四川革命世家的杨白冰、从白区突破封锁来到延安的邓友梅,还有来自朝鲜、马来亚等地的郑律成、陈日梅、廖冰等,他们怀揣赤诚信仰而来,最终走向了各行各业的第一线,成为了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青年先锋。

自2021年“七一”前夕首演以来,《陕北公学》作为人大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史教育的“必修课”,至今已演出五轮、覆盖青年近两万人次。话剧演员全部由人大在校学生组成,让“青年感动青年,先锋引领先锋”,得到了青年的广泛好评。“如果有同学表示自己排斥说教式思政课,那我会告诉他,请他来看看我们的话剧。”人大学术艺术团话剧团团长袁铭沁谈到《陕北公学》这样一堂“文艺校史课”,自豪地向他人推荐。

“话剧开场就带给我极大的震撼”。2022年,还是人大法学院大一新生的岳丽锱和室友一起观看了《陕北公学》,被革命青年的赤心感动、被话剧演员的表演感染。“过去课堂上一笔带过的人历史人物,如今具象化地呈现出来,我看到了无数前辈的身影,他们是那样的勇敢与赤诚。”她在演出刚一结束,就报名了新学年《陕北公学》剧组招募活动。几天后,她收到剧组通知,邀请她扮演陕公校友、新中国第一位女播音员丁一岚。

演绎先锋——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进入剧组后,如何走进角色,将人物的精神演绎出来,成为刚刚进入剧组的同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一场跨越近90年时间的对话中,虽然演员和角色的年龄相仿,但毕竟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差异。“青春的样子相似又不同”,参与全部五轮《陕北公学》演出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3级硕士生张唯杰这样说。

2022级本科生张涛在进组初期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饰演的是徐学弋,一名渴望像牺牲在抗日前线上的父亲一样向中国共产党靠拢的陕公青年,在掩护老乡撤退、守护党旗的途中被敌机轰炸牺牲。徐学弋是话剧《陕北公学》中唯一的虚构角色,张涛说:“‘如何在舞台上呈现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这是排练第一天浮现在我脑海中的问题”。学弋护旗牺牲一幕是全剧最大的转折点,也是全剧情感最浓烈的部分。肩负着剧情和情感双重高潮的重担,张涛这名话剧“萌新”最初感到十分不适应。

2024年,在北京市“‘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支持下,《陕北公学》剧组得到了来自北京人艺老师的专业指导。为了帮助同学们真正和角色对话,在舞台上找到真挚的情绪和鲜活的交流感,人艺老师们以“真实的交流”为核心,指导同学们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排练。

“和角色真实地交流,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个锚点”。剧组首先从人物回忆录、自传、纪录片等资料入手,每名演员以第一人称“我”编写一篇饰演人物的生平小传。“在了解人物的过程中,会猛然发现自身和角色的相通之处”,岳丽锱在了解饰演角色丁一岚时,发现自己和角色都是组织中的文艺骨干,便从这点延伸开来,“去塑造一个想象当中的丁一岚”。

没有史料参考的张涛从“我要真正地在党旗下宣誓”这句台词中和徐学弋完成了对话。他在某次排练时抱着党旗独自站在排练厅的一角,恍惚间仿佛身边排练的同学正在陕公里学习成长;仿佛自己就是1937年一个热切向党靠拢的少年,独立于宝塔山上,一遍遍温习入党誓词,立志成长为保家卫国的先锋分子。在那一瞬间,张涛闭上眼睛、默念入党誓词,他感到在一片漆黑中自己和徐学弋越来越近,他们两人一起完成了“真正的”入党宣誓,“真切感受到了学弋的灵魂”。

要表现人物,又不能只靠模仿,这是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老年)扮演者张啸文在本轮演出中的感受。过去他曾刻意压低声音、放慢语速,想模仿出老人的特点。“要做的不是去演‘老’,而是要演出老年成仿吾对于每一段回忆的态度和情感”。在本轮演出中,张啸文从老校长“怎么做”转向“怎么想”,在一遍遍独白中凝聚自己的感情,去感受老人那饱经沧桑又洗尽铅华的心,“代替老校长在舞台上短暂地生活”。

话剧最后一幕,老校长走到每个陕公同学的面前,拍拍这些从陕公走出的、年轻的“星星之火”的肩膀,张啸文能够感受到这些青年肩头真实的颤抖、他和台上的演员都泪流满面,他们都沉浸在扮演的人物形象中,在舞台上感受到了先辈们的生命体验:“这种发自内心的反应,是穿越历史风沙,窥见曾经那些年轻生命的真实感动”。

传承先锋——找到心中的“先锋”之魂

2024年9月30日,《陕北公学》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首次面向社会公演。从“星空日记”下的迷茫,到“纵或有点留恋”的告别,看到杨展、黄天、贾克、丁一岚、廖冰、郑律成等一大批陕公学生克服重重困难,“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从陕公奔赴战场,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和演员一同高唱《陕北公学校歌》,掌声长久不竭。

从宝塔山下一路走来,一代代人大人从“革命的先锋队”到“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是人大人“先锋”的精神追求。在《陕北公学》营造出的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80年前的青年先锋们给当代青年带来感动和震撼,两代青年的理想担当在这里合而为一:“昨天,在历史烟云中我们坚信‘只要有陕公,中国不会亡’;今日,在红旗招展中我们争做复兴栋梁,写下自己灼灼燃烧的赤子之心”。

对《陕北公学》演员来说,陕北公学里的学习生活,早已是他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人大校园里积极地学习成长,正如80年前青年人在陕北公学中一般。话剧剧组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每年剧组微信群中,总是有一大批过去的熟悉面孔,剧组同学们在日常交流时,仍习惯叫对方剧中的名字;剧组同学们仍不时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106——他们曾经日夜排练的地方,在“陕北公学”的土地上坐一坐,静静地为现实的学业、求职、成长课题思考答案:“因为这里有一种拼搏成长的感觉”。

张涛在谢幕后仿佛大梦一场,“我真真切切就是徐学弋,所有的坚定信念、豪情壮志、少年心事,都已深深地拓印在我灵魂深处”。“我相信《陕北公学》给观众、给我都传递了一种信念、一条面向未来的‘线索’。”岳丽锱说。演出后,张啸文坐在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边,看着“宝塔山”“窑洞教室”的布景一块块撤下,他感到陕北公学的故事在心中越发清晰,陕北公学的精神越发明确。“我认为我从陕北公学里体悟到了一种思想信念,哪怕未来离开校园后,不再主动想起,它依旧会在心底暗暗产生情感共鸣,指引我更好地生活。”张啸文说。

一代人终会远去,但总有人在陕公

演出后的第二天,岳丽锱收到了来自2024级新同学的一条信息:“师姐好,谢谢师兄师姐们的演出,我也想报名参与《陕北公学》,续写陕公的故事”。她好像又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