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而起的低空经济,万亿市场仍处于“胚胎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09:41 2

摘要:前段时间,美国网红“甲亢哥”在深圳直播时体验了多个国产高科技产品,其中就包括近年来的热点科技——飞行汽车,无人驾驶的飞行方式引来直播间的讨论。不仅如此,无人机外卖的展示,也让更多国外网友见到了中国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前段时间,美国网红“甲亢哥”在深圳直播时体验了多个国产高科技产品,其中就包括近年来的热点科技——飞行汽车,无人驾驶的飞行方式引来直播间的讨论。不仅如此,无人机外卖的展示,也让更多国外网友见到了中国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实,早在15年前,国家就提出了“低空经济”的相关概念。到今天,从监管到产业,多个行业已经和低空经济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不仅如此,在政策上,近年来国家也在推动低空经济的落地。

2024年1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开始施行;2024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加快通用航空技术和装备迭代升级,建设现代化通用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培育低空经济新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相较于B端的场景,C端诸如无人机外卖、低空旅游是大众用户对低空经济的了解和主要触达入口,但其实在很多垂直领域,借助无人机、遥感卫星等快速的发展,低空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中。

当前,交通出行、物流配送、农业植保、文旅消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低空应用场景已在中国多地落地。据中国民航局此前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与此同时,对于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多人认为可能会取代外卖等一些场景或者工作。日前,在深圳等地,已经开始有企业借助无人机来配送外卖。但至于说取代现有外卖员的工作,其实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在日前的交流,中科星图副总裁、低空经济战略部总经理林乔木对作者指出,用无人机这个来代替外卖小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种经济形态取代另一种经济形态的时候,它一定是个降本增效的过程。

“现在低空运营包括无人机等相关做这个事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现有外卖员配送的成本。没有变现的渠道,没有盈利的能力,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也是走不下去的。”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在为空天信息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商业化也在加速推进中。只是,基于变现以及长久运营的场景,低空经济的正确落地也有自身的考量因素。第一就是要能解决降本的问题,其次要能够增加空中通行的效率,最后则是可触达原来触达不了的,解决原来解决不了的事。

林乔木认为,低空经济乘“风”而起,政策牵引外,空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但仍存在三大焦点问题:安全飞行、多方协同以及打造适合属地特色的场景,实现长久运营。

上文提及,目前低空经济已在多个行业有落地应用,但是安全和高效的运行,对飞行器的性能和稳定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且,飞行器的运行不仅仅是机器自身的高要求,还离不开卫星数据资源的充分保障。试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在单一区域内实现大密度飞行,对定位的误差要求非常高,如果是10米的误差远不能满足需求。

在运营方面,如何满足这个未来多主体、多任务、高密度、大流量飞行下的这种监管和服务,也是保障低空飞行的关键,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通信中断,可能引发飞行事故。

“低空空域管理本质上是计算问题”,林乔木说道,“低空经济需要数字化空天系统和控制平台的支撑,迫切需要通算、超算、智算一体的算力支撑。高算力、高密度、低功耗、高可靠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方向。”

基于对当前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在今年年初,中科星图发布了低空新战略和星图低空云V1.0,即低空场景下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具备全要素数据供给能力、低空网格构建能力、低空数字孪生构建能力、全时空数据计算能力等。以及提供三类低空飞服平台落地模式,如本地化飞服平台交付、在线样板间、在线飞服平台交付。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科星图低空云已经为全国客户开通在线样板间10+个城市,更多城市正在开通对接中。

中台的设立,可以加速低空应用规模化拓展,但作为一个跨行业、跨行政管辖的产业,仍需要多方协同来运行监管。林乔木直言,“实际上就是需要更多的产业、更多的技术来参与,才能让它又安全、又快又好地发展。”

从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到电力巡检、文化旅游等场景的落地,低空经济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但是,要清晰地认识到,它目前仍在“胚胎期”,技术不是完全的成熟,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完全能够配套。并且,低空经济既然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未来更大规模的爆发还应该是在C端。只有C端的服务才能让大众接触到低空产业的新体验,才能变成具有经济形态的这种体量。

至于低空经济的终极模式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全行业都在探索和争论的问题。“低空经济成熟的标志是各行各业主要的生产工具都具备了空间移动的能力,把一个平面经济向立体经济进行了过渡,而且参与的是各行各业。”这是林乔木给出的答案。(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

来源:钛媒体APP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