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是扩内需的重要支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离不开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给群众生活带来新选择。大众日报理论版自推出“新经济”系列观察,敬
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是扩内需的重要支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离不开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给群众生活带来新选择。大众日报理论版自推出“新经济”系列观察,敬请期待。
打造赛事经济,谋求城市发展新机遇
马拉松缘何成了城市“香饽饽”
□ 李艳丽 李垚
这个春天,体育赛事热闹非凡。刚刚过去的星期日(4月20日),全国有43场马拉松比赛同时举行,这成为中国马拉松官网记录中迄今举行马拉松比赛数量最多的一天。
近年来,赛事经济持续升温。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哈尔滨亚冬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相继成功举办,有效激活举办城市的发展活力。“村BA”、马拉松等群众性赛事与特色活动层出不穷,在大江南北掀起一波波全民健身热潮。在近期全国各地发布的提振消费实施方案中,多地将体育赛事列为重要手段。
体育赛事在提振城市消费、塑造城市文化、增进民生福祉等多维度释放效能。众多城市纷纷通过打造赛事经济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掀起一股“以赛兴城、以赛营城”的热潮。以体育赛事为触媒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培育城市新动力的战略共识。
火热之势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赛事热潮。作为城市发展新动能,体育赛事开展如火如荼。
赛事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以北京为例,2019年至2023年,北京体育赛事举办数量由474项次增长至975项次,增长105.7%,2024年赛事数量突破1000项次。同时,举办赛事的城市逐步向全国多层级覆盖。单以路跑赛事来看,2024年全国共举办671场,赛事分布范围涵盖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61个市,537个区县。中国田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范围内共举行马拉松比赛696场,较2023年增长约12%。赛事突破传统核心城市边界,呈现全国多点开花态势。
赛事类型逐渐多元。如北京冬奥会、上海F1赛车、CBA联赛、贵州“村BA”、马拉松、户外越野、滑雪等等,从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到地方性赛事、既有观赏型又有参与型,既有竞技类赛事,又有群众性赛事,满足大众对体育赛事的多层次需求。
赛事规模效应凸显。亚冬会从赛事筹办到赛会结束,特许商品累计销售额超6亿元,并且在亚冬会叠加效应的推动下,哈尔滨春节假期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其中入境游客激增144.7%;大运会带动住宿、餐饮、零售等消费438.3亿元,环比增长14.2%。赛事的规模效应不仅体现为直接的经济效益,更通过城市更新、产业协同、全民健身等多维度形成综合性溢出价值。
发展之道
举办体育赛事不是简单的一场竞技狂欢,更是通过赛事流量实现对城市的系统性赋能,重塑城市发展范式。
以赛兴旅,释放城市消费活力。“因一场赛事,奔赴一座城”,赛事活动不仅激发本地居民参与热情,更吸引海量外来观众和游客涌入。除了门票、赞助等直接收益外,还带动“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链式消费,城市经济潜力得到有效激活,实现赛事“流量”带动消费“能量”,进而转变为经济“增量”。体育赛事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质等方面带动效应凸显。
以赛惠民,织就美好生活图景。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舞台,还是改善民生、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引擎。一是体育赛事推动体育基础设施优化升级。近年来各城市大力推进体育场馆、绿色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改造、建设力度,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二是体育赛事赋能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结束后,相应体育场馆以“免费或低收费”模式向市民开放,同时赛事的组织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三是体育赛事带动就业增收。以青岛市为例,2024年因赛事而新增就业岗位数约3.28万个。
以赛促融,助力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体育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体育赛事产业正加速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例如,“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持续推进,有效促进体育与商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赛事+”推进多元产业融合创新,带动城市体育服务业的增加值不断提升,激发赛事融合效应,牵引城市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智能化转型,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以赛塑名,打造城市独特品牌。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具有显著的溢价效应。一方面,高质量赛事筹备倒逼城市从交通、基建、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多维度系统性升级;另一方面,赛事构筑起立体化城市展示平台,成为城市品牌传播的“黄金媒介”。尤其是国际大型赛事会吸引全球媒体关注,使得赛事形象与城市特质形成深度绑定,可以快速提升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了投资与人才的吸引力,赛事长尾效应显著。
以赛传魂,城市文化基因有效激活。体育赛事构建起“本土特色文化”交流的桥梁。以贵州“村BA”为例,将侗族大歌、苗族芦笙、摆王木鼓等非遗元素以及当地民俗、特色饮食通过赛场展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凸显当地文化特色。同时,体育赛事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体仪式”,实现了民众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信。
当下之困
在各地政府以赛事为抓手,加速推进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大众需求多元化,赛事供给模式固化。目前许多城市在赛事项目设计和服务供给上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赛事组织单调,内容单一,导致大众体验感与参与感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赛事发展受限。
赛事资源配置不均,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因其具备更强的赛事承办能力和资源吸附能力,资源高度集中,国际顶级赛事或知名品牌赛事多集中于此。相较之下,城市层次越下沉,其在基础设施、人才、融资能力等方面制约性越高,较难获得优质的赛事资源,赛事的举办过多依赖于上级财政支持。这种不均衡分配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差距,致使“马太效应”愈发凸显。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长期效益难以持续。许多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时,仅关注短期的经济拉动效果,前期缺乏对赛事的长效机制规划与设计。赛事结束后,客流迅速减少,相关消费需求大幅回落,导致赛事“一次性消费”特征明显。部分城市赛事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未能与日常城市运营相衔接,赛后设施利用率较低,维护成本却居高不下,甚至成为财政负担,造成资源浪费。
体育赛事同质化,品牌影响力不足。在体育强国战略与赛事经济的多重效益驱动下,各地政府竞相举办类似赛事活动,不免出现盲目跟风现象,缺乏鲜明的城市办赛特色,致使号召力不足,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吸引力,使得赛事同质化问题加速显现。
破局之解
构建城市赛事矩阵,满足多元化需求。当前,马拉松、户外越野、村“BA”、短道速滑等赛事关注度持续攀升,反映出大众对体育赛事需求向分众化、垂直化深度拓展的趋势。构建“纵贯层级、横拓场景”的网格化赛事体系,纵向形成“顶级赛事引领、职业赛事支撑、全民赛事筑基”,横向实现“运动项目多元化、赛事模式创新化、参与主体圈层化”。通过赛事矩阵布局,实现体育服务供给能级的提升,不仅满足大众多层次需求,而且有效激活全龄段体育消费势能。
统筹区域赛事资源,释放协同发展效能。受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差异制约,城市的体育赛事市场发展程度不一,且单一城市难以独占赛事产业链全要素。因此,跨区域资源整合成为破题关键。比如,通过场馆共享、技术互通、资本与专业人才共融共通、技术标准协同等搭建区域资源配置网络,实现“乘数效应”。尤其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将赛事品牌溢价与集聚效能向邻近地区传导,反哺欠发达地区,形成区域协同发力态势。
拓展赛事价值,培育长效发展生态。深度挖掘、开发赛事价值,突破“赛时经济”短期效益思维,转向全生命周期运营。从规划层面,将赛事纳入城市长期发展战略,明确赛事与相关产业联动路径;从运营层面,除了拉动与赛事相关的运动服饰、装备等实物型体育消费之外,体育赛事赞助、无形资产开发亦是赛事经济的重要一环。在社会文化层面,将赛事遗产融入城市产业升级、公共服务优化与社会治理创新,将赛事活动转化为城市记忆符号,将赛事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办赛,破解同质化困局。一是增强体育赛事与城市的共生性,挖掘城市资源禀赋,结合当地文化底蕴、特色产业及自然资源,策划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赛事IP,避免“千城一面”。二是提升赛事创新能级,以技术赋能,如融入智能科技、虚拟现实、沉浸式互动体验,推动赛事体验升级,持续提升赛事独特性与品牌价值,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
来源:掌上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