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刘宗美:探索《红楼梦》中的教育世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3:05 2

摘要: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兰陵县第三小学教师 刘宗美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这决定了老师要有高于一般人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素养。而读书是教师提高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胜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在教育路上的我们,除了需要脚踏实地,也需要仰望星空,在书籍中追寻教育的真谛。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网络。假如切断一切电子产品,只带一本书,你会带哪本?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红楼梦》。卡尔维诺说:“经典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因为它历经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也因为它是千百年来时代的总结,常读常新。”读经典,不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次超越时空的灵魂交流。《红楼梦》以其优美的语言、神奇的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构建了一座巍峨雄伟的文学殿堂,高高地矗立于世界文学的巅峰。

我的阅读故事:从囫囵吞枣到挑灯夜读

小时候,我对《红楼梦》知之甚少,第一次接触,还是被逼无奈。当囫囵吞枣地读完第一遍时,我只知道贾府是一个大家庭,最后灭亡了,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贾母病死了。

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直到另一篇文章的出现——《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初我被刘姥姥的各种可笑的行为而吸引,更是被她的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而逗得开怀大笑。从那以后,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从字里行间中寻找刘姥姥的身影。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感叹着刘姥姥的一生艰难,也明白了她搞笑背后的智慧和无奈,更为她最后“拼死救巧姐”的壮举而感到震惊。刘姥姥虽然只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她的故事看似游离于主线之外,实则与主线并进。刘姥姥不仅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见证者,更是我走进红楼世界的引路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对主要人物的好恶填满了我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中生活,我不喜欢哭哭啼啼的林黛玉,也不明白为什么她总是爱发脾气。我讨厌毫无担当的贾宝玉,反而欣赏大方端庄的薛宝钗。在高中生活里,我不仅有考试的压力,还时刻担心着大观园中的人物命运。

进入象牙塔后,我第一次真正地走进了“红楼世界”。武老师是一名对《红楼梦》有深刻见解和研究的教授,在他的引导下,我重新走进了《红楼梦》文本,探究了更深的思想领域。我明白了:林黛玉不是真矫情,而是时代环境造成的。林黛玉虽然经常流泪,但她决不是软弱的人,她是一名宁折不弯,敢于同封建礼教对抗的勇士。

经过四年的学习与探究,在武老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关于林黛玉人物赏析》的毕业论文。回顾我的学习生涯,从囫囵吞枣到细嚼慢咽,从张冠李戴到寻根究底,《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带我走进了文学的殿堂,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感受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体会到了文学经典震撼人心的永恒魅力。越细读越精读,这些感受就越深。

课堂中的“红楼”运用:迁移

2013年毕业后,我顺利进入了教师队伍,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正当我满怀热情地走进课堂,想要在讲台上大展身手时,现实却给我当头一棒。那一年学校要求我讲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丁香结”的深刻含义?如何让学生想象出带着“愁怨”的画面呢?独坐窗前苦思冥想之际,桌上的一本《红楼梦》给了我灵感:林黛玉不就是带着愁怨的姑娘吗?于是上课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林黛玉葬花的视频,又讲解了她的身世经历,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于“愁怨”理解和感悟。

在五年级下册的名著单元里,安排了一节课文《红楼春趣》,它节选自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课文选取了大观园中宝玉、黛玉等人物放风筝的情节,展现了他们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场景,还能感受和体验到《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古代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风貌。我想如果“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无独有偶,同样在进行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时,因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所以我果断利用了《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是“以形传神写外貌”。外貌描写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主要指人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生动,例如对王熙凤的人物描写就非常经典。“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根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这里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描写出了王熙凤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

另外“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丹凤眼”“吊梢眉”本来是美的,但偏偏加上“三角”“吊梢”,使得原本美丽的特征带上了一种锐利和狡猾的意味,这与王熙凤精明、算计、甚至狠毒的性格相呼应。抓住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就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外貌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是:利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利用“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这些生活细节,让学生找一找林黛玉的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点。曹雪芹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中“红楼”启发:陪伴,引领

《红楼梦》是一座文化宝库,许多人从书中品读出多种文化现象,比如“红楼梦里的经济”“红楼梦里的医学”“红楼梦里的茶文化”但我却关注到了“红楼梦里的教育”。曹雪芹对旧教育的批判,对新的教育理想的追求,体现在对大观园女子的教育问题上,大观园中的女子个个文采出众,特别是林黛玉不仅才华横溢,聪慧出众,被誉为“金陵十二钗之首”,而且她的教育方法更是出类拔萃,可谓是一名好老师啊!

林黛玉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香菱学诗”之中。在教香菱写诗时,因为香菱文化基础薄弱,但对诗有着强烈的热爱,所以林黛玉根据香菱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她没有对香菱灌输高深的诗学理论,对押韵、格律、对仗等也都不重视,而是建议香菱进行大量地阅读。她先让香菱读王维的诗,因为王维的诗相对通俗易懂且富有画面感,便于香菱这样的初学者理解和感悟。待香菱对诗歌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再引导她读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逐步提高香菱的诗歌素养,这种教育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受教者的起点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其次林黛玉对香菱进行了启发诱导,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启发香菱的自主思考能力。她不是直接告诉香菱诗该怎么作诗,而是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让香菱自己去体会,当香菱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意境有所感悟时,林黛玉会鼓励她继续深入思考,让香菱自己去发现诗中的妙处。在学诗的过程中,林黛玉只是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对用词、立意等方面的点拨,促使香菱自己去寻找合适的字词和表达方法,激发香菱的创作灵感。

第三,林黛玉对香菱多有鼓励。在香菱遇到困难时,林黛玉并没有严厉地批评香菱,而是看到了她的努力和进步之处,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鼓励的态度增强了香菱的自信心,使她更有勇气继续学诗,也让香菱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积极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第四,另外,林黛玉还强调香菱要多读经典诗作,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词汇、句式和意境等。同时林黛玉深知感悟对于作诗的重要性,她引导香菱去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让香菱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诗歌相结合,这样香菱所作的诗才能鲜活起来。在林黛玉的耐心教导下,香菱从开始的“只略识得几个字”到第五十回写出“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的名句,以此说明了林黛玉教育的成功。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整本书阅读则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的过程,对于我们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有所启发:我们要改变教学态度,学会陪伴和引领。要注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疑惑,并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如果学生遇到了阅读困难,我们要鼓励他们继续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书中的奥秘,以此来树立他们的阅读信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学生的陪伴者、引领者、守护者。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在阅读的道路中健康成长,让书籍成为我们师生沟通的桥梁,让阅读放飞我们师生共同的梦想。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