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书《相经》有云:"面为心之表,相为德之符。"人之容颜,映照内心,尤以额头为天庭所在,乃人相之冠冕。
本内容纯属虚构故事,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古书《相经》有云:"面为心之表,相为德之符。"人之容颜,映照内心,尤以额头为天庭所在,乃人相之冠冕。
世间多有修身养性、乐善好施之人,在默默行善积德之余,不知自己额间早已烙下神明护佑的印记。
古德云:"阴德如山,顺天顺地;福泽绵长,百灾不侵。"
究竟何为阴德?又为何行善积德之人会在额头显现特殊记号?这些记号又有何玄机?且听贫道为你道来。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苏州城中住着一位名叫陈若愚的布商。陈若愚为人低调,生意做得不大不小,但在城中却颇有口碑。
一日,大雨滂沱,陈若愚收摊回家,行至一巷口,见一名老者蜷缩在屋檐下避雨,衣衫褴褛,面容憔悴。
陈若愚见状,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蓑衣为老者披上,又塞给他几枚铜钱。
"老丈不必客气,这雨大得很,您拿着这些钱去前面的茶肆暖暖身子,待雨停了再走不迟。"
陈若愚说完,便匆匆离去,全然不顾自己已被雨水淋湿。
这一幕恰巧被路过的算命先生李半仙看在眼里。次日,李半仙特意到陈若愚的布铺拜访。
"陈老板,贫道观你额头气色非凡,有功德之相啊!"李半仙捋着胡须说道。
陈若愚闻言一愣:"李先生说笑了,我不过是个普通商人,哪来什么功德之相?"
李半仙神秘一笑:
"陈老板可知,昨日你救助的那位老者,乃是城隍庙中的判官大人微服出巡。你那一念善心,已在阴间功德簿上记下一笔。如今你额头已现祥云纹,此乃积德之人的第一种记号。"
陈若愚听后哑然失笑:
"李先生,我不过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何谈功德?再说了,我看过铜镜中的自己,额头并无什么祥云纹啊。"
"凡夫肉眼难见天机,陈老板若不信,且听我说你近年来的善行。"
李半仙闭目沉思片刻,随即道来:
"三年前,你暗中资助了城东王寡妇的儿子读书;两年前,你在大旱之时,以低价卖布给贫困之家;去年冬天,你每日在城门口施粥救济流民......"
陈若愚闻言大惊:"这些事我从未向外人提起,李先生如何得知?"
李半仙微微一笑:"相由心生,德由行积。陈老板的额头之相,已将这一切告诉了我。"
恰在此时,一位满面红光的老者走进布铺。
陈若愚定睛一看,正是昨日那位被他救助的老人,只是今日的老者精神矍铄,衣着整洁,哪还有昨日的落魄模样?
老者笑眯眯地说道:
"陈施主,老朽特来谢恩。贫道乃城隍座下判官,昨日奉命考察世间善恶,幸得陈施主搭救。观施主额头祥云缭绕,福寿绵长,善哉善哉!"
陈若愚惊得说不出话来,李半仙却是一脸了然。
老者又道:
"陈施主多年来暗中行善,从不图名求利,此乃上上阴德。今日老朽特来告知,你已在我城隍庙功德簿上位列前茅,日后必有厚报。"
陈若愚连忙摆手:"老丈言重了,我不过做了些本分之事,何谈厚报?"
老者意味深长地看了陈若愚一眼:
"善有善报,天道循环。陈施主且记住,凡积厚阴德者,额头必有四种祥瑞记号,一为祥云纹,二为福星照,三为寿纹深,四为德光显。你已具其一,日后行善不辍,余者自显。"
话音刚落,一阵风起,老者的身影竟在陈若愚和李半仙眼前慢慢消散。
陈若愚惊得目瞪口呆,李半仙则呵呵一笑:"如何,可信了?"
陈若愚回过神来,一时感慨万千:"李先生,我虽做过些善事,但何德何能得神明垂青?"
李半仙正色道:
"所谓阴德,便是不为人知、不求回报的善行。陈老板多年来悄然行善,从不张扬,正合'阴德'之道。老话说得好:'阳善易知而难守,阴德难施而易成。'你的善行虽不为世人所知,却早已被天地记录。"
陈若愚若有所思:
"李先生方才说,积厚阴德之人额头有四种记号,我已具其一,其余三种又是什么模样?又该如何才能具备?"
李半仙捋须微笑:
"这三种记号非比寻常,乃是上天赐予大德之人的无上印记。若想知晓,需先了解阴德的真谛。"
他话锋一转,
"你可知道,为何有些人看似普普通通,却能诸事顺遂,逢凶化吉?为何有些人不起眼,却总能在危难之时得到神秘力量的护佑?这一切,都与那额头上的四种记号密不可分啊!"
陈若愚闻言,心头火热,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多年来,他确实注意到一些行善积德的长者,虽年事已高,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仿佛有某种特殊的气质环绕周身。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德光"?
李半仙见陈若愚神情专注,便缓缓道来:
"第二种记号,名为'福星照'。此相在额头正中略偏上方,如有一颗明亮的星辰隐隐闪烁。具此相者,必是广结善缘、乐善好施之人。"
"何为广结善缘?"陈若愚好奇问道。
"所谓善缘,不仅是施财,更在于施心。见人有难,伸手相助;闻人有忧,出言宽慰;遇人有求,力所能及必不推辞。如此日积月累,自然福星高照。"
李半仙解释道,"你这些年暗中资助贫困学子,不正是结下了无数善缘吗?"
陈若愚若有所悟:"原来如此。那第三种记号呢?"
"第三种记号名为'寿纹深'。"
李半仙指着自己的额头说道,
"寿纹生于天庭之上,横贯额际。寿纹越深越清晰,寿元越长。而寿纹之深浅,与养生之道无关,全在积德行善。《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行善积德者,天必赐其长寿,使其有更多时间造福世人。"
陈若愚恍然大悟:"难怪城中那位张老善人已近九旬,仍精神矍铄,面色红润。"
"不错,张老善人正是具备'寿纹深'这一相。"李半仙微微颔首,"他一生救人无数,周济贫困,德行如山,上天自然厚报。"
"那第四种记号呢?"陈若愚越发好奇。
李半仙神情肃穆:
"第四种记号名为'德光显',乃四种记号中最为玄妙者。此相非肉眼可见,却能被有缘人感知。具此相者,周身自有一股祥和之气,如春风拂面,如清泉润心。见者心生欢喜,闻者忧愁顿消。"
"这怎么可能?"陈若愚有些将信将疑。
"天机不可轻泄。"李半仙意味深长地说,
"但贫道可以告诉你,城中那位常年在城隍庙前施粥的老妇人,便具此相。你可曾注意到,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她身边总有一群乞丐和流浪儿童,不离不弃?那便是'德光'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亲近。"
陈若愚细细回想,确实如此。那位老妇人虽貌不惊人,却总是笑容可掬,周围的人都愿意亲近她,帮她做事。
"李先生,这四种记号当真如此神奇?"陈若愚仍有疑惑。
李半仙正色道:"非为神奇,实乃天理。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积厚阴德之人,自然感召天地,获得护佑。这四种记号,不过是内在德行的外在体现罢了。"
"那么,如何才能积累阴德呢?"陈若愚虚心请教。
"阴德之道,贵在无心。"
李半仙娓娓道来,
"《了凡四训》中言:'人未能无心于为善,即行善而有所希望,如望名誉、望利益、望子孙发达、望福寿康宁,如是则虽善而不纯。'真正的阴德,在于不求回报的善行。见义勇为而不求表彰,济困扶危而不求感谢,匿名捐助而不求宣扬,这才是上上阴德。"
陈若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怪不得《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便是阴德的力量吧。"
"正是如此。"李半仙欣慰地点头,"更有甚者,积厚阴德之人,不仅额头有记号,更有神明护佑,诸邪不侵。你可知为何有人走夜路遇鬼魅却安然无恙?为何有人逢凶年却家宅平安?皆因阴德护体,邪祟远避。"
陈若愚想起城中曾有传言,说那位张老善人夜闯乱坟岗,不仅毫发无损,还救了一个迷路的孩子。原来这就是阴德的力量。
"李先生,我明白了。"陈若愚恭敬地施了一礼,"从今以后,我定当更加努力行善,不为额头记号,只为心安理得。"
李半仙欣慰地笑了:"善哉善哉!陈老板悟性甚高。记住,阴德之功,不在一时,贵在持久。日积月累,自然福报绵长。"
来源:一路迷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