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健涛的《搀扶》从默默无闻到现象级爆红,仅用了短短数周时间。这首歌起初作为户外主播刘皮特的直播背景音乐,凭借老年夫妇相依相扶的感人画面迅速破圈 。数据显示,其播放量突破5亿,成为2025年第一季度最热门的“情感金曲” 。然而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当作品飞
一、爆红即原罪?流量放大镜下的“抄袭”争议
马健涛的《搀扶》从默默无闻到现象级爆红,仅用了短短数周时间。这首歌起初作为户外主播刘皮特的直播背景音乐,凭借老年夫妇相依相扶的感人画面迅速破圈 。数据显示,其播放量突破5亿,成为2025年第一季度最热门的“情感金曲” 。然而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当作品飞得越高,阳光下的阴影便愈发清晰——歌曲前奏与1978年武侠剧《小李飞刀》主题曲的高度相似性,在流量聚光灯下被无限放大。
这种“火前无人问,火后万人锤”的现象,折射出网络时代特殊的传播逻辑。未爆红时,《搀扶》只是短视频平台万千背景音中的普通存在,鲜有人逐帧分析旋律构成。而一旦登上热搜,作品便成为公众显微镜下的观察对象,每个音符都可能被解构成“抄袭证据” 。正如法律界人士指出,音乐创作的“接触+实质性相似”原则在流量时代被异化——当作品传播范围足够广,所谓的“接触可能性”几乎成为必然推定 。
二、争议漩涡中的创作伦理博弈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马健涛选择了一条反常规的回应路径。他通过视频坦承:“当时《小李飞刀》的笛声与老人搀扶的画面共同触动了创作灵感,前奏确有借鉴” 。这种“不辩解只陈述”的态度,在充斥着律师声明的娱乐圈显得尤为特别。支持者盛赞其“用真诚破局”,反对者则质疑这是“以情怀包装侵权” 。
这场争议实质触及音乐创作的永恒命题:艺术传承与版权保护的边界。从法律层面看,《著作权法》虽规定连续8小节雷同可能构成抄袭,但《搀扶》仅前奏相似而整体结构迥异,使得法律判定陷入模糊地带 。而从文化维度观察,武侠音乐作为华语流行乐的重要基因,《小李飞刀》主题曲本身也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马健涛将借鉴解释为“对经典的致敬与传承”,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创作者在文化母题再创造时的普遍困境 。
三、舆论狂欢背后的双重镜像
这场风波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公众反应的两极分化。部分网友通过《搀扶》才知晓《小李飞刀》原曲,形成“翻唱带红原作”的吊诡现象;另一群体则坚持“相似即原罪”,发起抵制运动 。这种分裂本质上反映了:在信息过载时代,听众的审美判断已不再纯粹基于音乐本身,而是裹挟着流量崇拜、情怀滤镜、道德审判的复杂混合物。
更值得警惕的是“破圈效应”引发的次生舆情。随着事件发酵,陆续出现其他“抄袭指控”,从歌词意象到编曲风格都被纳入审查范围 。这种现象印证了传播学中的“破窗效应”——当主要争议点获得关注后,各种边缘性质疑便会接踵而至,形成舆论的滚雪球式发展。
四、重构创作生态的破局之道
《搀扶》事件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音乐产业的深层矛盾:流量经济催生的速食创作与艺术精雕细琢的天然冲突。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建立三重机制:
1.技术监管层面:运用数字指纹技术建立旋律相似度自动监测系统,在作品发布时即进行版权风险评估 。
2.法律完善层面:细化“实质性相似”判定标准,设立专业音乐鉴定委员会,避免舆论审判替代法律裁决 。
3.行业自律层面:推行“灵感来源标注”制度,鼓励创作者在借鉴时主动标明致敬对象,如电影行业的彩蛋文化 。
在这场裹挟着流量、情怀与版权的混战中,马健涛的《搀扶》已然超越单纯的音乐作品范畴,成为观察当代文化生产的典型样本。当创作不可避免地与商业逻辑、传播规律深度绑定,如何在艺术真诚与版权规范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比简单评判对错更具现实意义。正如音乐学者所言:“伟大的作品常在传承中创新,但真正的传承从不是机械复制,而是让经典基因在新时代语境中获得重生。”
注: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陇西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