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非开普敦的米尔纳顿泻湖(Milnerton Lagoon)位于城市西北部,紧邻著名的Table Bay海湾,是一处天然潟湖,也是周边社区重要的生态与休闲空间。泻湖周边风景优美,可远眺桌山,是市民散步、观鸟和亲水活动的热门地点。但近年来由于城市污水排放、上游生
本文来源:“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南非开普敦的米尔纳顿泻湖(Milnerton Lagoon)位于城市西北部,紧邻著名的Table Bay海湾,是一处天然潟湖,也是周边社区重要的生态与休闲空间。泻湖周边风景优美,可远眺桌山,是市民散步、观鸟和亲水活动的热门地点。但近年来由于城市污水排放、上游生活废水流入等问题,这个泻湖水质多次出现恶化,部分时段甚至散发出明显臭味,成为当地环境治理争议的焦点之一。此前,绿会顾问杜晖贤(Frederick Dubee)教授就曾经介绍过这个案例。
开普敦的米尔纳顿泻湖(Milnerton Lagoon)。摄影:Discott(CC BY-SA 3.0)
最近一段时间,南非开普敦的海滩污染问题,再次登上了媒体头条。“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据英国卫报的报道,“尽管阳光明媚、风景如画,但部分水体污染严重,甚至伴随着刺鼻的气味。”其实,南非开普敦的水质问题,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老问题、拉锯战;如今在民间环保组织与市政当局之间的持续争执中,再次成为公众议题。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米尔纳顿泻湖长期存在水质污染问题,水体时常变得浑浊、变色,甚至散发恶臭。居民卡罗琳·马克斯(Caroline Marx)自2013年以来就不断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并参与了名为“重新思考臭味”(Rethink the Stink)的民间环保行动组织。她指出,污染反复发生,每当泻湖水质有所恢复,就会出现新的污水泄漏,导致生态再次受损。
▲上图:“重新思考臭味”(Rethink the Stink)的民间环保行动组织的官网。图源:http://rethinkthestink.co.za/
除了泻湖,开普敦部分著名海滩(如坎普斯湾和克里夫顿第四海滩),也被指“存在水质不达标的情况”。环保组织在2024年11月~12月采集的水样中发现,肠球菌和大肠杆菌含量一度超过当地所谓“足够”的水质标准,这些指标通常被视为水体受到粪便污染的信号。尽管调查样本有限,但仍引发了不少市民的不安。
不过对此,开普敦市政府方面则对这些指控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部分检测实验室资质不足,不能用于海水分析,结果的科学性有待商榷。市政府同时强调,官方数据来自长期监测系统,在节假日期间采集的大量样本显示,主要游泳区域水质“整体良好”。此外,市政方面指出,他们已经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仅升级两个污水处理厂就预算达到了72亿兰特,并实施了多个针对性措施,力图缓解污染带来的影响。
争议的另一个焦点,是城市的三处海洋排污口。据介绍,这些排污口每天平均将2800万升部分处理的污水排入大海。虽然排放点距离海岸有一定距离,深度也较大,但有学者指出,这种做法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潜在影响,尤其是在污水处理水平不稳定的情况下。参与环保项目的大学教授莱斯利·佩特里克(Leslie Petrik)表示,在海洋生物体内发现高浓度药物残留物,可能与这些排放有关。
此外,不容忽视的还有来自城市上游的污染源头。在一些非正规住区,居民因缺乏足够的公共厕所和垃圾处理服务,常常通过简易方式处理生活废物。这些废水和垃圾很可能沿着城市水系流入大海,进一步加剧了污染问题。虽然市政府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提供了超过5万个厕所,但由于分布不均,尤其在非正规住区的布局不合理,很多设施使用率不高,难以起到预期作用。
日落时分,从米尔纳顿海滩远眺开普敦市中心。摄影:PZFUN(CC BY-SA 2.0)
整体来看,开普敦市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是“各执一词”、也各不相让,市民夹在中间,很难判断到底该相信谁。市政府有技术和资金支持,官方检测数据看起来有条不紊;而民间组织虽资源有限,但其报告反映的情况,却又跟不少市民的切身体验相吻合,比如水变浑、气味难闻等现象。这种数据 vs. 实际感受之间的落差,确实让人产生疑问——单纯靠技术指标,是否真的能够全面反映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呢?
更进一步地说,其实,开普敦的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如今,在很多发展中城市,城市扩张速度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在边缘地带和非正规住区,公共服务跟不上,环境污染问题就容易集中爆发。而在治理上,一旦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数据透明机制,市政和公众之间就容易产生不信任、甚至走向对立。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认为,米尔纳顿泻湖的污染问题,正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六项目标(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亟需落实的一个生动例证。SDG6不仅仅关注饮用水本身,更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污水处理、以及普遍获得安全卫生设施的权利。没错,享有清洁的水是一种权利;但这里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实,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几个SDG6未能完全实现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污水处理系统明显承载过重,尽管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但基础设施更新和扩容仍追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每天高达2800万升的“被部分处理污水”直接排入海洋,17万户居民只配备了5.4万个厕所,不仅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也使得人类排泄物和生活废水更容易通过河流流入公共水体。这种缺乏卫生保障的状况,不仅让“人人享有安全和负担得起的卫生设施”这个SDG目标变得困难重重,也最终影响了整个城市的水环境安全。
从解决方案来看,笔者认为,从治理角度出发,要缓解、推动这类问题有效解决,既不能完全依赖官方系统的数据和说法,也不能一味将责任推给政府某一部门。因为环保本身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离不开政府、专家、市民之间的协作。民间组织的声音值得倾听,而政府在回应时也需要更主动公开、让信息更清晰易懂,而不是简单地质疑对方的资质或动机。开普敦水污染问题,解决起来可能不会很快,治理也注定是长期的,但越早在信息共享、责任分担和社会参与机制上达成共识,就越可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路径。
海洋与湿地·思考题·拓展思维
Q1, 当地政府说水质“整体良好”,可为什么市民和志愿者却闻得到臭味、看到死鱼?
Q2,非正规住区缺乏足够的厕所和垃圾处理,会不会是污染问题的“根源”之一?城市治理是不是只顾着“看得见”的地方,而忽视了那些看不见但影响很大的基础问题?
Q3,每天2800万升“部分处理的污水”被排进海里,这样的做法真的可持续吗?即使污水被排入深海,污染物会不会通过海流、食物链等途径回到人类的餐桌(比如进到海鲜里)?
Q4,民间组织的检测结果为什么总是被质疑?实验室“资质”,到底意味着什么?水质标准,本身有没有问题呢?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方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