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表示,书香是一种氛围。要把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表示,书香是一种氛围。要把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
一直以来,全国政协高度关注书香氛围营造,自2020年起开始面向全体委员开展读书活动,并在2022年启用了委员读书智能平台,为全国政协委员和省级政协委员提供阅读服务。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本期我们邀请几位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关注青少年阅读。
——编者
“总书记特别关注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围绕青少年阅读这一主题,总书记还在联组会上特别向我们悉心叮咛,书香是一种氛围;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
虽然时间已过月余,但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少年阅读问题的殷切嘱托,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小军仍然如数家珍。“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少年阅读,这不但体现着对新一代年轻力量的关心关爱,更饱含着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鼓励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行动,为学生打造充满书香的成长环境,让更多青少年爱上阅读。”
阅读与教育的互促共生
“教育与阅读的内在特性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现代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在刘小军看来,阅读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非浮于表层的工具属性的叠加,而是深入教育与阅读活动的互嵌式融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阅读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最初载体,而教育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完成知识的传播及再生产。”
基于教育的层次划分,刘小军举例论证:“从早期通过绘本阅读建立基本的语言认知框架,到基础教育时期凭借经典文本阅读构建历史视野与科学思维框架,再到高等教育阶段依托学术文献阅读完成专业研究体系的建构,阅读始终是贯穿教育全周期的一个核心认知活动。”
刘小军表示,深入的阅读实践具有多重的教育价值。“在知识获取层面,阅读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完成从碎片化信息获取到结构化知识的跃迁,从而形成系统性的学科认知网络;也因为阅读过程会要求个体完成文本分析、逻辑推演与批判性思考训练,故其本质上作为一种理性精神的培育过程,也会优化一个人的认知方式。”
谈到不同作品可能带来的教育影响,刘小军说:“文学经典阅读不仅传递语言规范与审美体验,更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复现,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与价值判断素养;而学生对科学类文本的研读,则可以直接促进其发展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并获取追求实证的意识。”
“阅读和教育的本质都是在追求对‘完整的人’的塑造。”在刘小军看来,在技术理性盛行的当下,更应该深度关注阅读与教育的共生价值。“随着各领域科技的飞速迭代,当下,我们对具有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人才更加渴求,他们既要能应对复杂社会问题,又应该肩负推动文明创新与传承的责任。这是教育的使命,同时,这也是阅读的价值。”
秉持现实与超越价值的阅读
“通过一本本书,你可以和无数的灵魂展开对话,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谈及阅读对个体,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意义,刘小军说,阅读对一个个体而言,是一个孤独的精神之旅。但同时,也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自我发现之旅。“古人讲‘闻思修’,阅读是‘闻’的过程。只有通过‘闻’才能够有‘思’,进而才会实现更深层次的‘修’。阅读的过程,就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个体追求自我价值的‘涅槃’过程。”
于社会发展而言,个体的阅读又会带来哪些力量?“个体阅读将助推人类的文明演进。”刘小军如是概括并解释道:“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且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阅读可推动个体实现认知与精神的跃迁,使其成为‘先觉者’,再‘觉’社会未觉者。简而言之,阅读可以促使个体成为‘认知先行者’。而这些人又将通过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激发更多个体实现认知升级与价值革新,在这种以阅读为中介的知识价值传导过程中,最终促使整个社会实现进步。”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要让更多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因为他们更有使命、也更有机会借助阅读成为‘认知先行者’,进而引领整个社会文明的创新与延续。”刘小军补充强调。
“国民对知识的渴求、对思想的探索,构筑起国家发展的深层动力。”在刘小军看来,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社会,会促使人们放缓脚步,更加从容优雅,会促使人们不再被物质利益所束缚。“真正的现代化强国,必然以深厚的精神文明为根基。相较于物质实力,国民精神境界的高度更具文明穿透力。”刘小军语重心长地说。
“中华民族自古便以典籍传家,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的思辨传承,阅读始终是文明延续的精神血脉。”刘小军指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让书香浸润社会肌理,融入青年一代的生活日常,以阅读让更多青年学生具有深刻的理性精神与文化自觉,方能促使强国建设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共进。
“让青年一代热爱阅读是于个人、社会、国家而言都大有裨益的事,同时,促使青少年热爱阅读,并从阅读中获益,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刘小军建议,“社会各界应携手营造书香四溢的和谐氛围。第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阅读体验与纸质书接近的新型电子阅读工具;第二,提供更多适配电子阅读的经典文献电子版;第三,充分发挥一流学者、思想家的影响力,让其在网络上发声倡导阅读,更重要的是走进校园,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交流;要持续推进全民阅读,进一步发挥好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择经典 深拓展
感悟阅读魅力
回归现实,新时代青少年的阅读有何新特性?对此,刘小军有着更具体的关注主题——技术发展对青少年阅读的影响。“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知识获取突破时空限制,碎片化阅读在信息传播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例如随手点开的新闻浏览、课间休息的短文阅读,均更便捷地促进了青少年完成阅读,方便青少年实现知识的‘微积累’。”“但这种便捷性背后,隐藏着认知结构浅层化的风险,不可忽视。”刘小军指出,算法推荐机制强化信息茧房,在青少年阅读中亟须注意。“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电子茧房式阅读很容易造成和加剧青少年的认知偏激。”
还让刘小军感到担心的是,当前学业考核压力与职业竞争焦虑,使青少年阅读行为呈现愈发明显的工具性特征:应试辅导类书籍占据阅读清单的主导地位,实用技能型文本的选择偏好挤压了经典书目的阅读空间。“这种‘为用而读’的功利价值取向,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特定领域的知识储备,但却不利于更深层次地发展学生的理性主义并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
为此刘小军向青少年学生建议,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一定要尝试阅读经典。“经典的价值,在于其凝聚着文明长河中经过历史检验的思想精华。以‘四书五经’为例,它们不仅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思维工具,更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判断体系。对这类经典的持续研读,本质上是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而反复咀嚼文本中的深刻内涵,将促使更多青少年突破当下经验的局限,在历史纵深与哲学高度上审视自身的时间追求与价值意义。”
“当然,泛读与阅读经典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广泛阅读的基础,很难体会到经典的价值;反之亦然。”为此,刘小军补充建议:“青少年们可以挑选经典持续反复阅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并开展广泛阅读,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建立独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认知体系。”
来源:环球网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