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电动车限20km/h没抱怨,如今提升至25km/h,为何一片反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2 17:00 2

摘要: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限速25km/h”的规定,受到不少车主吐槽。但翻开历史,1999年首部电动车国标实施时,20km/h的限速并未激起太大波澜,甚至被视作“安全标配”。短短25年,同样是限速政策,为何公众态度从“默认接受”转为“集体反对”?

您在读文章前可以先点击上方的“关注”二字,后续将为您带来更多电动车资讯,多谢支持

(文/小甄,头条、公众号、百家号等平台同步发文,发现转发和AI洗稿将举报到底

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限速25km/h”的规定,受到不少车主吐槽。但翻开历史,1999年首部电动车国标实施时,20km/h的限速并未激起太大波澜,甚至被视作“安全标配”。短短25年,同样是限速政策,为何公众态度从“默认接受”转为“集体反对”?

2000年代初,电动车用户少,日均骑行距离短,主要用于社区周边代步。而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23年电动车保有量就超了3.5亿辆,其中70%用于日常通勤,日均骑行距离达25公里。

另外,如今生活效率提高,普通用户对续航和速度要求更高。更别说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职业兴起,他们依赖电动车完成时间赛跑,25km/h的限速直接导致配送效率下降30%,这本质就是“需求”与“政策”的激烈冲突。

政策制定者或许没考虑,电动车早已从“补充型工具”变成“主力型交通”。这种“实际需求”与“政策限制”的脱节,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

早期电动车尚处萌芽期,行业技术标准混乱,管理标准也混乱,当时监管思路简单:速度降下来,事故率自然低。

而到了2025年,速度限制在25km/h,但电动车安全问题并未缓解,反而因以下矛盾凸显:第一,多地缺乏独立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25km/h的速度既无法融入机动车流。第二,电动车刹车系统大幅度提升,高端车型甚至配备TCS、ABS等等功能,但限速政策让这些安全升级失去意义。

小甄比较赞同有些车主的评论,电动车发生事故大多数不是车辆本身的缘故,而是驾驶人的问题。让限速从过去的“安全保护”变成如今的“效率障碍”,自然招致抵触。

20前甚至10前,电动车管理几乎处于“无监管真空”状态。各地普遍采取“不查、不管、不限”的粗放模式,无需上牌、不限速度、不查改装。所以也就不分电动自行车、电摩和电轻摩了,车主们自然对限速20km/h无感。

而如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经过了一轮重新修订,将限速25km/h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比如全国开展全链条整治,严查商家非法改装和提速行为,新版国标还增加防篡改设计,超速停止向电机供电。更关键的是,3·15晚会曝光解码提速乱象,而后央视和地方媒体陆续解密“先上牌后提速”行业乱象,搞得人心惶惶。

从粗放管理到严加监管,这种转变很多车主和商家都能明确感受到,所以大家才会一片反对之声。如果根本不严查限速的话,我想没人会说不好的

电动车限速争议的本质,是“政策制定速度”跟不上“社会变化速度”的典型体现。公众反对的不是“安全”,而是“用20年前的思想管现在的车”。抵触的也不是“限速”,而是“缺乏弹性、忽视多元需求的治理方式”。

你觉得国标车限速25km/h合理吗?欢迎分享你的观点,一起理性探讨!

来源:侃侃电动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