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雯教授:从移植选择到药物优化,T细胞淋巴瘤治疗新思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17:23 2

摘要:在2025年3月30日至4月2日于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启幕的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上,东西方血液学专家在此共绘移植领域新图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聚焦T细胞淋巴瘤的移植策略,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这

在2025年3月30日至4月2日于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启幕的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上,东西方血液学专家在此共绘移植领域新图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聚焦T细胞淋巴瘤的移植策略,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这些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推动了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黄海雯教授,为我们解读其中两项研究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此次EBMT会议,您团队有多项研究入选,分别涵盖了T细胞淋巴瘤移植策略选择、NK/T细胞淋巴瘤在新型药物时代的治疗优化等,均为当前淋巴瘤领域的焦点问题。能否请您简要概括一下这些研究的核心设计与关键发现?

黄海雯教授:在本次EBMT会议上,我们团队共有5篇摘要入选,包含3篇纸质壁报(POSTER)和2篇e-poster 。我在此介绍两篇POSTER。第一篇摘要号为A042的研究中,我们针对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者的移植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适用情况。研究数据显示,若患者在移植前能够达到完全缓解状态,那么与auto-HSCT相比,allo-HSCT的优势并不显著。因此,对于T-LBL患者而言,关键在于移植前能否获得完全缓解。对于移植前获得完全缓解的T-LBL患者,自体移植即可满足治疗需求。

摘要号:A042

英文标题:Autologous vs.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Cell Lymphoblastic Lymphoma: 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A Preferential Selection, But No Significant Advantages

中文标题:自体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对比结果:优先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并无显著优势

背景: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预后极差,疗效持续时间短,3~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仅为30%~60%,患者的生存情况不容乐观。T-LBL复发后会导致不良结局,发生率约为15%-30%,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索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T-LBL患者的临床结局,以及影响移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8月至2022年6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的81例T-LBL患者,其中22例(27.16%)接受auto-HSCT,59例(72.84%)接受allo-HSCT。通过回顾性收集81例T-LBL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以比较两种移植方式的临床结局。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1.4(2.3-160.4)个月,auto-HSCT组和allo-HSCT组的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78.6%和77.2%(P=0.885),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59.2%和72.9%(P=0.226),3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42.2%和26.1%(P=0.217),3年非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0%和9.1%(P=0.153)。所有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亚组分析显示,在化疗耐药患者中,allo-HSCT组OS更高(61.54% vs. 0%,P=0.037)。对于有骨髓受累(73.33% vs. 16.67%,P=0.026)、化疗耐药(61.54% vs. 0%,P=0.029)以及接受全身照射(TBI)治疗(50% vs. 100%,P=0.045)的患者,allo-HSCT组PFS更高。单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所有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移植前未达到完全缓解(CR)(风险比[HR]=7.02,95%置信区间[CI]:2.38-20.73,PP=0.021)和移植前未达到完全缓解(HR=3.51,95%CI:1.31-9.43,P=0.013)。影响CIR的独立危险因素是Ann Arbor分期为III-IV期(HR=9.78,95%CI:1.89-50.53,P=0.007)以及移植前未达到完全缓解(HR=7.02,95%CI:2.38-20.73,P

结论:本研究是关于auto-HSCT和allo-HSCT治疗T-LBL疗效的真实世界数据。Auto-HSCT和allo-HSCT均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与auto-HSCT相比,allo-HSCT治疗骨髓受累的T-LBL的PFS显著更高,治疗复发或难治性T-LBL的OS和PFS显著更高、CIR显著更低、NRM显著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移植前未能达到完全缓解状态是影响所有移植患者OS、PFS和CIR的独立危险因素。

黄海雯教授:第二篇摘要号为B353的研究中,我们对100余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均为2011年之后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骨髓受累且体能状态较差的患者,其预后相对较差。在治疗方面,以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中,联合应用PD-1抑制剂或HDAC抑制剂(如西达本胺等药物),能够进一步提升一线治疗的疗效。鉴于骨髓受累患者的预后不佳,我们建议此类患者在后续治疗中采用自体移植进行巩固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其生存率和预后。

摘要号:B353

英文标题: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104 Cases of 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 Undergoing Primary Treatment in the Novel Agents Era

中文标题:新型药物时代下104例原发性治疗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结局

背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瘤。本研究旨在描述104例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以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新型药物)的疗效,并比较这些患者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治疗结局。

方法: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 Kaplan-Meier法进行,组间差异通过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多变量回归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

结果:本研究队列包括104例ENKTL患者,中位年龄为50岁(36-60岁)。18例患者(17.3%)为原发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其中8例以皮肤结节或溃疡为初始临床表现,5例以腹痛或肠穿孔为初始表现。根据PINK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48例)、中危组(33例)和高危组(23例)。晚期患者的EB病毒DNA(EBV-DNA)阳性率高于局限性疾病患者(67% vs. 18%,PP

与以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n=45)相比,以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新型药物(n=48)在客观缓解率(ORR,96% vs. 80%,P=0.0496)和完全缓解率(CRR,91% vs. 73%,P=0.0483)显著更优。中位随访时间为759天,所有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3%和69%,局限性疾病患者的2年OS和PFS分别为92%和77%,晚期患者的2年OS和PFS分别为65%和54%。晚期患者的EBV-DNA阳性比例高于局限性患者,多变量分析显示,EBV-DNA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骨髓受累和治疗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2是影响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联合使用新药是影响OS和PFS的独立有利预后因素。

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56例患者中,allo-HSCT组(n=22)的非复发死亡率更高,且更易出现晚期疾病和骨髓受累。Auto-HSCT组(n=34)的3年累积复发率更高,而对于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allo-HSCT组的OS更高。对于化疗后达到CR的晚期ENKTL患者,allo-HSCT和allo-HSCT均能有效提高OS和PFS。有骨髓受累的年轻患者可能从allo-HSCT中获益,而无骨髓受累的老年患者可能更适合选择allo-HSCT。

结论:晚期患者的EBV-DNA阳性率和增殖指数更高。以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联合新型药物可改善疗效。移植前对淋巴瘤的控制对于移植结局至关重要,CR状态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对于达到CR的晚期ENKTL患者,allo-HSCT和auto-HSCT均可行,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因素和疾病特征来决定。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这些研究无疑为淋巴瘤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在您看来,这些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您参加此次EBMT会议比较关注哪些领域的进展?

黄海雯教授:T细胞淋巴瘤在中国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因此,我们所收集和分析的数据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宝贵的参考。而T细胞淋巴瘤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这也是我们的研究能够被选为壁报展示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研究数据不仅对真实世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前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临床医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此外,作为一名专注于淋巴瘤亚专科的医生,我此次参会的重点聚焦于淋巴瘤领域的移植相关内容。细胞治疗作为移植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在淋巴瘤治疗中的进展同样引起了我的关注。

黄海雯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淋巴瘤病区负责人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淋巴血液学组 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 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 委员

教育部博、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委员会 常务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2005 - 2006 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

2006 - 2007法国蒙贝利埃大学医院,住院医师、获法国血液学专科医师资格

2009 -2010 法国蒙贝利埃大学医院,高级访问学者

2013.8-2013.10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2023年人民好医生(淋巴瘤领域)杰出贡献奖,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自然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是《中华血液学杂志》、《Annal of Hematology》、《Hematology Oncology》杂志审稿专家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