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峒5首巅峰诗作: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2 16:01 2

摘要:崔峒(tóng),唐代诗人,生卒年及字号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属“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早年经历坎坷,家贫父亡,又逢安史之乱,读书时断时续,三十余岁方登进士第,后历任潞府功曹、左拾遗、右补阙等职,晚年被贬潞府功曹参军并卒于任上。

崔峒(tóng),唐代诗人,生卒年及字号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属“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早年经历坎坷,家贫父亡,又逢安史之乱,读书时断时续,三十余岁方登进士第,后历任潞府功曹、左拾遗、右补阙等职,晚年被贬潞府功曹参军并卒于任上。

本文崔峒的五首诗歌展现了中唐诗人关注现实、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怀。他笔下的隐居生活恬淡中带有失落,禅院景象幽静而富含哲理,送别诗则将个人情感融入时代背景与广阔天地。

其诗风清丽自然,善用白描和意境营造,如“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的禅静,“应怜白发生”的关切,“九疑残雪白猿啼”的奇绝意境,都显示了他于朴实中见深情、于景物中寓哲思的艺术功力。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这首诗是写给苏州刺史韦应物和吴县县令李明府的,题目就告诉我们了。开头很自然,诗人说自己这几年在太湖边上隐居,不再追求那些虚名。

“谢浮名”就是推掉了、告别了那些身外之物。“竹杖纱巾”是隐士的标配,拄着竹杖,戴着纱巾,过着顺应自己本性的生活,很自在。你看,“遂性情”三个字,就把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写出来了。

接着两句描绘了他的日常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山高云深,有时候走着走着,就在山寺里借宿一晚。“日西无事傍江行”,太阳下山了,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就沿着江边散散步。这两句画面感很强,云、寺、夕阳、江水,构成了一幅闲适恬淡的隐居图景。诗人似乎很享受这种与世无争的状态。

中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这就需要一点背景知识了。“陶潜县里看花发”,陶潜就是陶渊明,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后来归隐田园,写了很多关于自然的诗,尤爱菊花。

诗人在这里说自己像陶渊明一样,在自己的“县里”(指隐居地)看着花开花落,享受田园乐趣。“庾亮楼中对月明”,庾(yǔ)亮是东晋名臣,曾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登上南楼赏月,留下名句。庾亮虽是名臣,但也有登楼赏月、心旷神怡的时刻。

诗人把自己比作庾亮,在月夜登楼赏月,可能也暗含着自己虽然隐居,但并非完全没有抱负,或者说,他也在思考着一些事情。这两个典故用得很贴切,既写出了隐居生活的雅致,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些复杂想法,并非一味地“死心”。

最后两句,诗人的情绪有了变化。“谁念献书来万里”,谁还会记得我,那个不远万里前来献书,希望能为国家出力的崔峒呢?“君王深在九重城”,可是君王远在深宫,我的心意大概是传达不到了。“九重城”指的就是皇宫,层层叠叠,非常遥远。

这两句流露出一种失落和惆怅。虽然享受着隐居的“遂性情”,但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愿望并未完全消失。他写信给韦应物和李明府这两位在位的官员朋友,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希望得到理解和引荐的意思。

这首诗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语言清淡自然,但用典和结尾处的转折,又让诗歌有了更深的意味。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这首诗是写在崇福寺禅院墙壁上的,描绘了寺院的幽静和僧人生活的状态。开头一句问得很有意思,“僧家竟何事?”出家人到底整天都在忙些什么呢?诗人自问自答:“扫地与焚香。”看似简单平常的洒扫、烧香,其实就是他们修行的日常。这里没有写高深的佛理,只写了最基本的动作,反而显得真实、朴素。

接下来两句,写景。“清磬度山翠”,清越的磬(qìng)声远远传来,穿过翠绿的山峦。“闲云来竹房”,悠闲的白云飘过,仿佛要进入僧人居住的竹房。

这一联写得非常有禅意。磬声悠扬,传得很远,象征着佛音的传播和内心的宁静。“闲云”飘逸自在,进入“竹房”,暗示着禅院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僧人内心的空明、无碍。声音和景象都透着一股“静”和“远”。

然后,“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这两句是写僧人的修行感受。身体和心灵都远离了红尘俗世的纷扰,在打坐静修中,感觉时间都变长了,或者说,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是禅定的一种状态,内心宁静,物我两忘。诗人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修行的境界和感受,很有概括力。

最后两句,画面又回到了傍晚的禅院。“向晚禅堂掩”,到了晚上,禅堂的门轻轻掩上。“无人空夕阳”,院子里空无一人,只有夕阳静静地照着。

这个结尾特别妙。“无人”和“空夕阳”营造出一种极致的寂静和空灵。这“空”既是景物的空旷,也暗合了佛教“空”的理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里没有伤感,更多的是一种宁静到极致后的空寂之美,引人深思。

这首诗语言极其简练干净,意境却非常幽深。它没有直接讲佛法,而是通过对僧人日常、寺院环境和修行感受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宁静的禅意。尤其是结尾,更是韵味悠长。

十年离乱后,此去若为情。

春晚香山绿,人稀豫水清。

野陂看独树,关路逐残莺。

前殿朝明主,应怜白发生。

这首诗是送别朋友韦员外返回京城。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诗。开头就点明了时代背景:“十年离乱后”。这“十年离乱”很可能指安史之乱及其后的动荡岁月。

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战乱,现在你要回京城去,心情该是怎样的呢?“此去若为情”这一问,包含了太多的感慨:有对故友重返朝廷的期盼,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还有对离乱岁月的唏嘘。

接下来描绘送别时的景色。“春晚香山绿”,时节是晚春,洛阳附近的香山一片翠绿。香山是洛阳名胜,白居易晚年也隐居于此。

“人稀豫水清”,大概因为战乱,人烟稀少,连豫水(流经河南的河流,或指洛河)也显得格外清澈。这景色描写,看似平和,但“人稀”二字,还是透出了离乱后的萧条。绿色象征生机,但“春晚”又带了点将逝的意味,与送别的主题相符。

中间两句写路上的景象,也是诗人想象中朋友路途所见。“野陂看独树”,走在郊野的土坡上,看到孤零零的一棵树。这“独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旅途的孤独,也可能象征着朋友此去前途的某种孤立或坚韧。

“关路逐残莺”,在通往京城的关隘道路上,还能听到几声晚春的莺啼。“残莺”的意象,既点明了时节(晚春),也带有一种衰败、稀落的感觉,烘托了离别和对前途的淡淡忧虑。

最后两句是叮嘱和期盼。“前殿朝明主”,你回到京城,将在朝堂上拜见英明的君主。这是对朋友的鼓励,也是对国家中兴的希望。“应怜白发生”,希望君王能体恤你这位经历了离乱、如今已两鬓斑白的老臣。这一句充满了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白发生”三个字,饱含了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不易。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调比较低沉。它把送别置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写景中有情,叙事中有虑,对朋友的关心和对世事的感慨交织在一起,显得很沉郁动人。

十年随马宿,几度受人恩。

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

竹窗寒雨滴,苦砌夜虫喧。

独愧东垣友,新诗慰旅魂。

这是一首酬答诗,是回复朋友李补阙在雨天寄来的诗作。“补阙”是唐代谏官名。开头诗人回顾自己的人生,“十年随马宿”,大概是说自己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都在军旅或官场奔波,生活不定。“随马宿”形象地写出了那种鞍马劳顿、风餐露宿的日子。

“几度受人恩”,在这些年里,多次受到别人的恩惠和帮助。这两句写得很实在,概括了前半生的经历,有辛劳,也有感恩。

接着写现状。“白发还乡井”,如今自己已经头发花白,回到了家乡。“微官有子孙”,虽然只是个小官(微官),但好在有子孙绕膝,也算是一种安慰。这两句写出了晚年生活的状态,有一种经历了风雨后的平静和认命。虽然官职不高,但能还乡,有家庭,似乎也算是一种圆满。

然后,诗人将视线拉回当下。“竹窗寒雨滴”,外面正下着雨,冰冷的雨点滴落在竹窗上。“苦砌夜虫喧”,庭院台阶(砌 qì)旁,秋虫在夜色中鸣叫,显得有些喧闹,也衬托出环境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寒雨”、“苦砌”、“夜虫喧”,这些意象都带有一种清冷、萧瑟甚至略带苦涩的意味,烘托出诗人独处雨夜的寂寞心境。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回应朋友。“独愧东垣友”,“东垣”指的是门下省,李补阙是谏官,属门下省,所以称“东垣友”。

诗人说,自己独自惭愧啊,(可能是觉得自己官小位卑,或未能有更大作为)。“新诗慰旅魂”,你的诗歌,却在这雨夜慰藉了我这颗仿佛仍在漂泊的灵魂。

“旅魂”二字用得很好,说明诗人虽然身已还乡,但内心深处可能还残留着过往奔波岁月的痕迹,或者对现实仍有某种疏离感。朋友的诗,像一股暖流,温暖了他。

这首诗情感真挚,叙事和抒情结合得很好。通过对自己经历和现状的叙述,以及对雨夜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流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和淡淡的落寞。

皂盖春风自越溪,独寻芳树桂阳西。

远水浮云随马去,

空山弱筱(xiǎo)向云低。

遥知异政荆门北,旧许新诗康乐齐。

万里相思在何处,九疑残雪白猿啼。

这首诗是在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送别姓王的朋友去江华(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上任。“使君”是对刺史一类地方长官的尊称。

开头就很有气势,“皂盖春风自越溪”,“皂盖”是古代官员车上的黑色车盖,点明了朋友的身份和行程的正式。春风和煦,朋友的车驾从越地出发了。

“独寻芳树桂阳西”,他独自一人(“独”字可能强调其任重道远或风度)前往桂阳(邻近江华)以西的地方,去寻找那象征美好事物或景色的“芳树”。这句既写实景,也可能寓意朋友此去将施展抱负,有所作为。

中间两句写想象中朋友路途的景象。“远水浮云随马去”,遥远的水流,天边的浮云,仿佛都跟随着朋友的马队一同前行。这句写得开阔,有气魄,也暗示了路途的遥远。

“空山弱筱向云低”,空寂的山中,柔弱的细竹(筱 xiǎo)在风中向着云彩低伏。这句景色描写很细致,“弱筱”的姿态,既有自然之美,也可能带有一点行路的艰难,或者象征着当地民风淳朴、顺服。

接下来是对朋友的期许和赞美。“遥知异政荆门北”,我远远地就能预见到,你在荆门(大致在今湖北)以北的辖区(江华在荆门之南,这里或许是泛指其影响范围,或诗人地理概念略有偏差,但意在赞美)一定会有出色的政绩。“异政”就是指不同寻常的、好的政绩。

“旧许新诗康乐齐”,过去大家就期望你的诗才能与谢灵运(字康乐)相媲美。谢灵运是南朝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也曾做过地方官。这里用谢康乐来比拟王使君,是极高的称赞,既赞其才华,也期许其政绩。

最后两句,抒发离愁别绪。“万里相思在何处”,我们相隔万里,我的思念之情将来寄托在何处呢?回答是:“九疑残雪白猿啼”。九嶷(yí)山就在江华附近,是传说中舜帝葬身之地,以风景奇险著称。“残雪”点明了当地气候的特征,或者暗示了某种清冷高洁的意境。

“白猿啼”更是渲染了一种幽深、凄清、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古诗中猿啼常与旅愁、贬谪、思乡联系在一起。诗人以此作结,用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和想象力的画面,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那片遥远土地的想象,意境极其深远,收束有力。

这首送别诗写得很有气象,既有对朋友前程的期许和赞美,也有对遥远路途和未来境遇的想象,最后以一个凄美苍凉的意境收尾,将送别的惆怅和对远方的想象推向了极致。

来源:南海引领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