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划破苍穹成功发射,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自2016年起,我国将4月24日确立为中国航天日。在这传承航天精神、激励创新超越的国家级主题日即将到来之际,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优酷、逆光等机构,共同推出纪录片《登月·
纪录片《登月·进行时》海报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划破苍穹成功发射,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自2016年起,我国将4月24日确立为中国航天日。在这传承航天精神、激励创新超越的国家级主题日即将到来之际,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优酷、逆光等机构,共同推出纪录片《登月·进行时》,向公众讲好中国航天故事,传递航天精神,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宇宙的热情。
廿载奔月之路见证中国航天力量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以“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叩响月宫之门。
二十年来,嫦娥一号冲破地月引力绘制首幅全月图,嫦娥三号携“玉兔”轻吻虹湾陨石坑,嫦娥四号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五号取回1731克“月球土特产”。
2024年4月27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正在进行垂直转运。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壮举,再一次引发全球关注。
53天,跨越38万公里的地月之旅,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航天人将“高风险”化为“新成绩”,以“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为全球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系列影视项目《登月》由五洲传播中心发起,以中国航天“探、登、驻”的长期月球探测规划为核心,计划推出纪录电影《登月》三部曲和系列纪录片。纪录电影《登月》(第一部)和系列纪录片《登月·进行时》由五洲传播中心、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逆光映像联合出品。
纪录片《登月·进行时》聚焦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首次人类月背取样的历史壮举,全面系统拍摄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及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与回收、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回顾中国探月工程20年的发展历程和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展现新时代航天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风采,讲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
精心设计为大国工程留下珍贵影像
在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的支持下,摄制组获得特别许可进入工作现场,长期近距离跟踪拍摄国家重大工程。为了呈现更清晰、更震撼的视觉效果,摄制组选用了国产8K电影机进行拍摄。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任务发射前,摄制组在塔架附近架设防爆摄像机。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如何让镜头离得更近一些是摄制组重点考虑的问题。嫦娥六号探测器的载具是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火箭。作为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它的燃料主要由液氢、液氧组成,发射前数百吨的低温燃料注入箭体,如果燃料有一丝泄漏,一根针掉落的势能就会导致无法挽救的后果,安全标准成为了设置摄像机的必要基准要求。为能成功拍摄到独家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珍贵画面,摄制组重新设计研发了防爆装置,保障摄影机在百米内的距离内,首次以8K规格、每秒120帧的精细画面捕捉到“嫦娥起航”的震撼瞬间,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留存下更清晰、更珍贵的影像记忆。
《登月》项目组在拍摄视角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为嫦娥六号任务留下了大量高规格、领先于时代技术标准的影像资料,也为今后的航天工程影像创作开启了新基准。
千年梦想见证中华文化传承
从“曙光”计划到“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北斗”指路,中国航天任务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中式浪漫。纪录片《登月》希望通过中国航天故事,以“师徒传承”“以和为贵”“团结协作”等价值,向全球观众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当年轻的徒弟骆鑫生成长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装指挥时,大国工匠崔蕴大师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应;当研究人员在镜头前开启嫦娥六号月壤样本容器的刹那,这些历经绝对零度淬炼的宇宙尘埃,第一次拥有了人间的温度;当测控大厅满场的80、90后航天人们屏息等待嫦娥六号的第一声“心跳”时,他们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初心的接力。
任务发射前夜,嫦娥六号参研参试人员“夜送嫦娥”。
摄制组跟拍的近400个昼夜,恰似微缩版中国探月史诗:文昌发射场的暴雨中,摄像机以自毁的方式记录下火箭冲破云障的瞬间;巴丹吉林沙漠的月色下,沙粒摩挲麦克风的声响,与测控大厅里嫦娥的频谱同频共振......他们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2024年4月17日,摄制组在文昌发射场进行拍摄工作。
4月23日,在第十个航天日前夜,系列纪录片《登月·进行时》将于晚上六点在优酷平台独播,每周更新一集,纪录电影《登月》(第一部)也将于今年暑期登陆全国院线。
从硬核工程到纪实作品,《登月》不仅留存历史,更以月光为墨,书写人类探索宇宙的漫漫征途。
供稿:五洲传播中心《登月》项目组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