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冰岛的Sundhnukagigar火山喷发场景,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场火山喷发竟让2000多公里外的北极遭了殃。
2024年冰岛的Sundhnukagigar火山喷发场景,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场火山喷发竟让2000多公里外的北极遭了殃。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的研究小组通过“星-地联合监测”,首次捕获到了冰岛火山喷发对北极的跨境污染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硫传播到了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导致该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北极霾事件。
01
千里追踪“化学烟雾”
冰岛火山喷发,短时间内通过裂隙式喷发,向大气层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硫和其他有毒气体。
这些气体污染了环境,在阳光照射下会转化成硫酸盐颗粒,既能引发酸雨,腐蚀建筑破坏森林,又像一把“遮阳伞”反射阳光,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冰岛Sundhnukagigar火山喷发图
为追踪污染传输路径,科研团队“派出”卫星和地面两大“侦探”联合作战。
天上的“侦探”,是高分五号02星和大气环境监测01星上搭载的大气痕量气体监测仪(EMI)。EMI可以实现对全球大气痕量成分分布和变化的定量监测,为全球/区域痕量污染气体成分的分布和变化提供科学数据。卫星每天绕地球扫描,能以7×8公里(相当于6个足球场)的精度捕捉污染物。
地面的“侦探”,则是位于北极黄河站的MAX-DOAS光谱仪。它像“空气检测站”一样,已经连续10年监测北极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垂直分布。
通过“天地联合作战”,科研人员完整呈现了北极霾事件的过程。
卫星首先拍下了火山喷发的气体,地基设备持续追踪“烟迹”扩散路径。研究团队还借助污染源追踪模型,精确计算出污染物的“漂流日记”——从冰岛出发,再经高空风“快递”到北极。
▲基于卫星、地面观测和PSCF分析的冰岛火山喷发对北极的影响
02
守护地球:从科学发现到全球预警
这项研究成果的背后,其实是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EMI作为国内首台高分辨率大气痕量气体监测载荷,单日即可扫描全球。而北极黄河站则是我国在极地大气研究中的“桥头堡”,10年数据积累为全球极区化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
该研究不仅验证了我国新一代环境监测卫星的精准度,更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研究团队正在研发的多星融合监测系统,未来有望实现每小时更新全球污染动态。
随着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这种星地协同的监测体系将成为守护地球家园的“生态预警机”。
论文链接:
责任编辑:宋同舟
来源:科学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