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则“重磅新闻”,中国成功试爆了一枚“非核氢弹”,这枚所谓的“氢弹”没有使用核材料,也没有核裂变反应,而是一种新型的“氢基爆炸物”。
最近,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则“重磅新闻”,中国成功试爆了一枚“非核氢弹”,这枚所谓的“氢弹”没有使用核材料,也没有核裂变反应,而是一种新型的“氢基爆炸物”。
这则消息来自于香港的《南华早报》,而且标题就是“中国试验非核氢弹”。说实话单看标题,是很震惊的,我相信西方国家看到后会直接吓一跳。
因为投放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TNT当量不过1.3万吨,就造成了十几万人死亡,而人类测试过最大当量的氢弹(沙皇氢弹)达到了5000万吨,是广岛原子弹的3800倍。
所以“非核氢弹”这几个字是非常博眼球的,第一感觉是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威力巨大的、没有核辐射的炸弹。
但是仔细看内容,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据报道,这枚“氢弹”自重大约为2千克,在引爆之后迅速形成了一个1000摄氏度的火球,并且持续了2秒钟时间,别小看这次爆炸的威力,按照论文的数据,其威力是TNT炸药的15倍。
这个所谓的“氢弹”爆炸材料实际上是氢气和固态氢化镁。氢化镁包裹于炸弹外部,主爆炸物是氢气,说白了就是一个高压储氢罐爆炸,和温压弹原理类似。
而氢弹爆炸则是核聚变反应,类似于太阳的“燃烧”,其能量释放远超常规武器。
氢弹的爆炸物质是氢的同位素氘、氚(和氢气压根就不是一种物质)在极端高温高压下结合成氦的过程。
化学式为:D + T → He(氦) + 中子 + 17.6 MeV(能量)
氢弹爆炸需要上亿摄氏度的温度,常规化学爆炸无法达到,需要原子弹(核裂变)作为“扳机”来创造所需的条件。
总的来说,氢弹通过“裂变引发聚变”,并利用聚变中子进一步放大能量,其威力与可控性远超原子弹,是核武器技术的巅峰体现。
一个通过上亿度的核裂变点火,一个爆炸温度不过1000摄氏度,其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很显然,港媒玩了一个“标题党”,忽悠了一下网民。但是中国试爆的这颗炸弹,依然引起了美俄的高度关注。
美国媒体称,中国这种“氢弹”的原材料是氢化镁,这种固体材料可用于储存氢气,如果使用常规炸药将其引爆的话,氢化镁会迅速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氢气,而氢气被引燃后就会剧烈爆炸。
同时美国媒体还表示,中国已经建设了年产150吨氢化镁的工厂,这意味着中方已经突破了氢化镁的工业产能局限,为大规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认为,中国这款“氢弹”堪称独辟蹊径,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温压弹。
温压弹,我们都听过,是一种利用高能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引爆的常规武器,其爆炸威力远超传统炸药。
它的爆炸通常有两次,第一次通过小型炸药或压缩气体将燃料均匀扩散至空气中,形成直径数十米的燃料云。
延迟数毫秒后二次引爆触发爆轰,燃烧速度可达2500米/秒,瞬间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1000-3000℃的高温,同时产生30MPa的高压冲击波。
温压弹可造成三次伤害:
1、爆炸中心温度在1000℃以上,因为大面积火灾和严重烧伤;
2、高压冲击波摧毁建筑、掩体,并导致人体内脏破裂;
3、燃烧消耗大量氧气,密闭空间内氧气浓度可降至5%以下,导致幸存者窒息死亡。
温压弹的主要燃料包括环氧乙烷、铝粉、碳氢化合物等,成本低效果好,而且没有辐射。
它对洞穴、地下工事、城市建筑内的目标尤为有效,美军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就使用MOAB(炸弹之母),可将半径300~500米之内的氧气燃烧到只有1/3浓度,严重打击了掩体和洞穴的武装分子。
因此,温压弹一直是中、美、俄等军事强国竞争的领域,并已经列装了多款温压弹武器。
例如:美国的炸弹之母,杀伤半径高达1.6公里;中国2010年披露的“云爆弹”技术(如天雷系列)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俄罗斯的ODAB产生的冲击波可穿透3米厚的混凝土。
此次我国试爆的“氢基”温压弹,相比传统的温压弹体积更小、威力更大,是TNT炸药的15倍,可消灭躲在坚固工事中的敌军。
俄专家还指出,虽然氢基爆炸物威力巨大,但是生产、运输和储存都需要较高的条件,而且成本也很高,如果中国能解决这些难题,那么实验室中的武器就会实用化,将成为一种十分有前景的大威力武器。
温压弹是一种介于TNT和核弹之间的武器,其未来发展方向是小型化、智能化,同时威力上也要更大。
因为未来的战场必然充满了智能装备,如无人机、机器狗等,因为动力的限制,它们所携带的武器弹药远小于人类驾驶的战斗机、坦克、舰艇。
这时候就需要一款重量很小,威力很大,同时支持远程引爆的弹药。军事强国们也一直在研究这种弹药,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此次,中国试爆的所谓的“核弹”只不过是传统武器研发的一个小插曲,港媒通过夸张的“标题”来眼球,引发了网友在社交媒体的争议,同时引起了美俄的高度关注。
但实际上,中国自主研发武器,完全是为了国家安全、领土完整、世界和平。很多媒体不要去过度解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来源:科技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