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棚的另一边,一排排可移动的“钢丝床”整齐排列,大型风机、喷淋设施及遮阳网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绿幽幽的秧苗住着“阳光房”睡着“上下铺”,尽情享受“日光浴”。
□刘怀英 特约通讯员 张文良
上盘、铺土、洒水、播种……4月21日一大早,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赤化村的秧苗繁育中心就开始进行第4批秧苗播种。
在大棚的另一边,一排排可移动的“钢丝床”整齐排列,大型风机、喷淋设施及遮阳网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绿幽幽的秧苗住着“阳光房”睡着“上下铺”,尽情享受“日光浴”。
智能化育苗
从种子到秧苗不到一个月
温暖的阳光照在秧苗中心的玻璃大棚上,透过大棚光线落在绿幽幽的秧苗上,和着自动喷出的水雾在秧苗叶片上形成晶莹的细小水珠,更显嫩绿,一盘盘的秧苗躺在“钢丝床”上享受“日光浴”。
智能育秧,如何个智能法?
“我们培育的品种都是绵阳、湖南、广西等地农科院研发的优质品种。比如说,‘荃优 851’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一级,‘宜香优2115’水稻杂交种、‘Q两优851’水稻杂交种等品种都适宜我们广元山区的气候、土壤,品质好、成活率高及产量高等特点,长出的稻米煮熟后有米香味,口感软糯。”在现场,广元市农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涛一边查看秧苗长势一边告诉笔者。据介绍,种子泡种前先晾晒一天,然后用清水以及防青枯、恶苗等病害的药水浸泡两天,洗净后再对种子进行包衣。
铺土、浇水、下种、覆土等工序同时进行形成种盘,工人们从传送带上搬下种盘,层层叠加整齐放入温度32℃、湿度95%的暗室,进行48个小时的“桑拿”催芽,2天后芽包冒出,7天长出秧苗。
秧 苗 苗 盘 放 入 温 度28℃、湿度65%左右的“钢丝床”睡“上下铺”。在智能温室内的“钢丝床”上,可实现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度实时检测管控。
“光有监测还不够。”王海涛说,系统可以根据得到核心数据,控制水肥一体化设备、水帘、风机、遮阳板等执行机构全自动操作,不仅确保秧苗的质量,还将秧苗的生长周期缩短至 30—35天。
600盘/小时
播种率较人工提高10倍以上
该公司种植技术员朱宏素介绍,秧苗中心占地30余亩,建设有500平方米的组培中心,12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大棚以及1280平方米的连栋大棚,棚里配备了自动化喷淋洒水系统、温控系统等,可同时培育2万多盘秧苗,能满足1000余亩稻田的种植需求。
“我们的流水线自动播种机每小时能播种600盘以上,播种效率较人工播种提高了10倍以上,浇水、施肥、施药等环节全程自动化、智能化,不仅可以节省种子用量20%以上、人工成本90%以上,还能减少50%以上的空蔸率,大大缩短了整个育秧周期,节省了育秧的占地面积和用水量。”朱宏素说。
“因为我们培育的秧苗返青快、分蘖多、病虫少,这些年卖出去的秧苗反响非常好,今年不仅有很多‘回头客’,还吸引了不少新客户,接到的订单也比去年多。”朱宏素介绍,为了保证秧苗质量,该中心在自配的营养土里,添加了疏松营养的育苗基质,能保证秧苗更好地盘根。
“今年计划育苗1.6万余盘,主要满足利州区的宝轮、龙潭、三堆等地800余亩水稻种植需求。同时,第一批3400盘机插秧苗已于4月7日播种,5月5日可陆续下田插秧……”王海涛说。一粒种子从播种到成苗,全程机械化,通过科技赋能新农业,将育秧工作从农田“搬到”工厂,改变了传统春耕和春管方式,为助力粮食增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