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哥的复仇者联盟:从餐馆倒闭到外卖战争,一场资本与底裤的较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2 23:46 2

摘要:1996年的北京人大西门,一位大四学生豪掷万金盘下一家餐馆准备大干一场,他给员工发卡西欧手表、开400元工资(当时北京平均工资178元)、顿顿给伙计们加鸡腿,收银员小妹和大厨谈恋爱做假账,采购员每天克扣五斤五花肉,结果六个月后亏得连裤衩都不剩,背上20万债务。

1996年的北京人大西门,一位大四学生豪掷万金盘下一家餐馆准备大干一场,他给员工发卡西欧手表、开400元工资(当时北京平均工资178元)、顿顿给伙计们加鸡腿,收银员小妹和大厨谈恋爱做假账,采购员每天克扣五斤五花肉,结果六个月后亏得连裤衩都不剩,背上20万债务。

这位学生叫刘强东,他的第一次创业以“人性不可信”的结论惨淡收场,这场刻骨铭心的失败,让刘强东在后来的京东帝国里装满了监控探头,也为他2025年挥师外卖战场埋下伏笔,东哥要报三十年前的五花肉之仇。

二十多年后,这位曾因管理失控栽跟头的企业家,带着京东外卖杀入美团腹地,宣称要“重构行业规则”,这一次,他的武器是给骑手交五险一金、对商家免佣金,甚至亲自下场送外卖。

但这场看似充满道德光环的战役,本质是一场资本与算法的“底裤争夺战”——当刘强东喊着“反内卷”时,他掀起的可能是更疯狂的内卷风暴。

这种执念在京东物流上已初见端倪——他是业内唯一给快递员全员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2024年已有超1200名一线员工带着养老金退休,如今这套逻辑被复制到外卖战场:京东宣布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每月人均成本约1500元),兼职骑手也有意外险和医疗险,直接戳中美团“个体工商户”模式的痛点。

但这场“人性实验”的成本高得惊人,按130万骑手计算,京东每年需支出31.2亿元,这还不算“0佣金”政策下放弃的数十亿平台收入。

相比之下,美团2024年净利润约400亿,骑手社保一旦全面铺开,其利润可能腰斩,这场战役本质是“刘强东用京东的利润,逼美团割自己的肉”。

京东外卖日订单量刚突破百万,骑手常需跨数公里送单,效率天然劣势,更讽刺的是,刘强东引以为傲的“品质外卖”策略(只招海底捞等连锁品牌),反而限制了订单密度——这些商家仅占外卖市场30%份额,而美团80%订单来自长尾小店。

但情怀填不饱骑手的肚子,打开京东外卖骑士端APP,会跳出个魔幻进度条:超时20分钟自动免单,这招看似大气,实则暴露致命短板——根据晚高峰实测,京东骑手日均接单量只有美团骑手的60%,收入差全靠每单8-15元补贴撑着。

而隔壁美团骑手嘿嘿一笑,掏出手机展示同时挂着三个众包平台的接单记录:“京东单就像买彩票,中一单够吃碗面,但要养家得靠美团流水线。”

外卖行业的真正护城河,从来不是骑手数量或商家规模,而是“时间压缩术”。

刘强东试图用“超时20分钟免单”“拒绝罚款”破局,但京东外卖目前平均配送时效6-8小时,远逊于美团的半小时达,问题根源在于配送网络的“密度效应”和配送效率的次元壁。

美团用十年时间将平均配送时长从45分钟压到28分钟,把路径规划算法磨成妖孽,能在0.03秒内给骑手排出取餐顺序、电梯等待时间甚至红灯时长都算进去的最优路线,美团日均6900万订单,骑手人均日送35单,每单路径被算法精确计算,这背后是745万骑手在算法驱动下“用命换效率”——超时扣款、差评罚钱、逆行闯红灯成为常态。

京东的“达达快送”系统却像个刚学会加减法的小学生,经常让人从国贸三期跑到胡同里买煎饼,再折返CBD送咖啡,更绝的是,有骑手发现接京东单期间,美团APP会自动降低派单权重——这哪是商业竞争,分明是赛博版“二桃杀三士”。

数据不会说谎,对比2025年Q1财报,美团外卖每单配送成本4.2元,京东却高达9.8元,其中5.6元是总部补贴,按这个烧法,京东全年得在外卖业务倒贴120亿,而他们账上现金刚够烧两年。

翻开京东财报,2024年京东净利润约400亿,若将外卖业务亏损控制在50亿以内,确实能靠主业输血打持久战。

反观美团,王兴默默把外卖毛利率做到28%,还能从骑手身上赚到意外之财——去年光电动车租赁业务就进账17亿,堪称当代周扒皮。

但把板子全打在京东身上有失公允,打开商家后台,你会看到更血腥的修罗场:某轻食店主算过账,同样卖39元套餐,美团抽成22%,京东只抽15%,但京东流量只有美团十分之一,更魔幻的是,美团BD经理带着合同上门时,会“顺手”更新门店在点评的星级,而京东地推还在用Excel登记商户信息。

这种代差让北京国贸商圈出现诡异景象:同一栋写字楼里,美团铁军扫楼像FBI查案,京东小哥蹲在楼道给商户老板发烟套近乎。

这场战争还炸出了外卖行业的暗物质,你可能不知道,骑手电动车上的保温箱是个价值百亿的战场——美团用相变材料恒温箱能把披萨温度波动控制在±1.5℃,京东还在用老式泡沫箱配冰袋。

更隐秘的是电池战争,某锂电池厂家透露,美团定制电池循环寿命1200次,京东采购的公版电池只能充放800次。这些毛细血管里的较量,正在把外卖战事拖入泥潭。

一个冷知识,外卖平台最大的利润源不是抽成,而是金融业,美团2024年财报显示,小贷业务净利润38亿,比外卖多赚12亿;京东也不遑多让,白条金条贡献了25%利润。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刘强东要顶着亏损强攻外卖——每新增一个外卖用户,就可能转化成分期买iPhone的韭菜。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堪称当代“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过总有狠人能在乱局中嗅到商机。深圳华强北的山寨之王们,连夜研发出“三平台接单神器”,能同时登录美团、京东、饿了么抢单,月销十万台还供不应求;上海某MBA教授开出《外卖战争与博弈论》天价课,企业主们边骂边抢名额;最绝的是北京望京的韩国餐馆,把美团京东LOGO并排贴在门口,配文“本店支持一切形式的伟大斗争”,日营业额暴涨300%。

这些魔幻现实背后,藏着平台经济的终极悖论:当京东美团在修罗场拼刺刀,真正的输家却是街边夫妻店。某烧烤摊老板给我看记账本:三年前平台抽成15%,现在涨到23%,但不用平台连15%都赚不到。

这像极了《让子弹飞》里的名场面——平台挣不挣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商户得跪着。

解构这场战争,我们会发现互联网二十年的轮回诅咒。2000年门户网站烧钱大战,2010年团购千团大战,2020年社区团购大战,如今轮到外卖终极对决。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当年滴滴快的合并时省下70亿补贴,今天美团京东每天烧掉3000万,但技术进步呢?除了无人机在深圳试点送了238单,骑手依旧在拿命换超时免罚。

不过总有一束光能刺破黑暗。杭州某程序员开发出“外卖平权”插件,能比价同一商户在三平台的真实售价;广州大学生搞起“反算法配送”运动,号召用户主动给骑手加10分钟;最震撼的是某退休法官组建公益律师团,半年帮骑手讨回加班费1700万。这些微光或许照不亮整个黑夜,但至少证明:资本狂欢时,总有人记得系紧安全带。

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这场外卖战争或许正在改写中国互联网的底层代码。当刘强东在亦庄总部吃着战备火锅,当王兴在望京SOHO调试无人机蜂群,他们可能都没注意到,街角便利店的微波炉突然开始热销——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5元加热费自带便当,这算不算最黑色幽默的反抗?

或许真正的破局点,就藏在那份39元的轻食套餐里。当京东美团争相把沙拉价格打到25元,某农场主却联合社区搞起“每周菜篮”计划,头天下单次日直达,价格比平台便宜40%。这记闷棍打出了新可能:既然平台抽成是万恶之源,能不能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分布式外卖网络?深圳已有团队在试验,每单配送费直降60%,还能用智能合约保障各方利益。

这场博弈揭示一个残酷现实:消费者既要骑手权益,又要30分钟送达;平台既要社会责任,也要华尔街财报。所谓“反内卷”,可能只是内卷的升级形态。

更值得玩味的是资本市场的态度,京东宣布外卖战略后股价下跌12%,美团反而上涨5%——投资人用真金白银投票:他们相信美团75%的市场份额和日均1亿订单的规模效应,短期内难以被“道德光环”击穿。

数据显示,京东外卖上线后,已有20万商家涌入,部分城市订单量暴增100倍;美团骑手离职率同比下降15%,且开始试点“差评申诉制”,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商业真理:当竞争焦点从压榨人力转向提升福祉,行业才可能跳出“囚徒困境”。

刘强东的餐馆若活到今天,或许会装上监控系统和ERP管理软件,但当年让他破产的人性漏洞,正在被技术迭代填补。

正如他所说:“问题最多的行业,就是机会最多的行业”,这场外卖战争或许没有胜者,但它至少撕开了一道裂缝——让所有人看见,算法的终点不该是血肉之躯的极限,而该是更有尊严的生存方式。

所以别急着给外卖战争判死刑,1998年刘强东在中关村摆柜台时,没人想到他会成为零售巨头;2003年王兴搞校内网时,也没料到日后会统治外卖江湖。

商业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总会有愣头青打破看似固化的格局,就像那位在华强北倒卖接单神器的黄牛说的:“当年滴滴快的打仗时,我也卖过手机架,后来他们都叫我供应链之神。”

后记:一位退休京东快递员曾对媒体说:“以前送快递怕下雨,现在退休金到账也怕——怕自己活不到领完的那天。”这句话道尽平台经济的光明与阴影,但无论如何,当刘强东们开始比拼谁给骑手交更多社保,而非谁压榨得更狠时,这个时代总算在血汗中长出了一点良心。

来源:蚂蚁猎人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