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2日,一条消息在电商圈炸开了锅:拼多多、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主流平台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政策,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全权交由商家处理。这意味着,曾经被消费者视为维权神器的“仅退款”,在经历了四年的争议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场从平台
2025年4月22日,一条消息在电商圈炸开了锅:拼多多、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主流平台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政策,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全权交由商家处理。这意味着,曾经被消费者视为维权神器的“仅退款”,在经历了四年的争议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场从平台强制到商家自主的转变,像极了一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拔河赛,突然之间裁判换了人。
时间倒回2021年,拼多多率先推出“仅退款”功能,初衷简单直接:让消费者“零成本”维权,倒逼商家提升商品质量。想象一下,你网购的生鲜水果到货后烂了一半,或者花大价钱买的网红吹风机根本吹不出热风,这时候不用和客服扯皮、不用自掏运费退货,直接点击“仅退款”,钱秒到账,货自己留着。这种“简单粗暴”的规则迅速被消费者奉为维权利器,甚至成为拼多多从淘宝、京东虎口夺食的杀手锏。
很快,其他平台坐不住了。2024年,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纷纷引入“仅退款”,甚至将其适用范围从质量问题扩大到“不喜欢”“不合适”等主观理由。一时间,消费者欢呼“购物无忧”,商家却叫苦连天——有人收到空包裹还被“仅退款”,有人卖出一件衣服却被同一用户反复退款三次,更有一批“职业羊毛党”专门研究平台漏洞,批量下单后申请“仅退款”赚取差价。据第三方平台数据,仅2024年双11期间,商家投诉中“仅退款”占比超六成,甚至有商家自嘲:“卖一单亏一单,不如去摆地摊。”
这场“屠龙少年”逐渐失控的戏码,终于在2025年迎来转折。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层面点名批评“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导致商户货款两空”,各大平台闻风而动,最终集体按下了“取消键”。
商家:终于不用“跪着挣钱”了?
对中小商家而言,“仅退款”曾是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位义乌小商品卖家曾吐槽:“买家拍下10元包邮的手机壳,收货后拍张划痕照片就能全额退款,我白搭运费还倒贴商品。”更离谱的是,部分“羊毛党”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同一账号多次下单退款,商家投诉无门,只能吃哑巴亏。如今,退款权交回商家手中,相当于给了他们“自卫武器”——遇到恶意退款,可以直接拒绝;遇到真实质量问题,也能灵活协商部分退款或补偿。一位淘宝店主感慨:“终于不用被平台一刀切的规则逼到破产了!”
消费者:维权要回到“石器时代”?
消费者阵营则五味杂陈。支持者认为,过去“仅退款”被滥用导致诚信买家反被误伤:“有些商家一看用户频繁退款,就直接拉黑,我们正常维权反而更难。”但更多人的担忧在于:平台不再兜底,维权会不会变成和商家的“扯皮马拉松”? 例如,当消费者买到疑似假货的化妆品,商家却咬定“正品”拒绝退款时,难道真要自费花几百元去专业机构验货才能维权?有网友无奈吐槽:“以后网购得先考个‘打假侦查员证’,收货时得全程直播开箱,必要时还得化身‘辩论高手’与商家大战三百回合才行。”
平台:从“裁判”变“和事佬”?
夹在中间的电商平台,角色也悄然转变。过去,它们像强势的裁判,用“仅退款”规则快刀斩乱麻;如今,它们更像调解员,把纠纷踢给商家和消费者自行解决。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平台对“低价内卷”的反思——无休止的“仅退款”大战,既让商家利润缩水、商品质量难以提升,也让平台陷入“补贴黑洞”(如拼多多2024年财报显示,仅退款相关补贴高达120亿元)。取消“仅退款”后,平台或许能腾出手来优化生态,比如严打假货、扶持优质商家,但如何避免相互甩锅嫌疑,仍是考验。
悬念一:商家会变成“土皇帝”吗?
权力交给商家,会不会滋生店大欺客?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平台已预留后手:商家的退款处理记录将纳入信用评分,拒绝合理退款的店铺可能被降权甚至下架。此外,淘宝、京东等计划推出“平台调解通道”,消费者对商家处理不满时可申请介入。不过,这些措施能否奏效,还要看执行力度——毕竟,曾经的“仅退款”也是好心办坏事的典型。
悬念二:“七天无理由退货”会涨价吗?
“仅退款”取消后,消费者若想退货,大概率需自行承担运费。这对服装、家居等退货率高品类的影响立竿见影——已有商家计划上调售价,以覆盖潜在的退货成本。不过,平台也可能推出新玩法,比如“退货险套餐”或“会员免运费”,继续争夺用户心智。
悬念三:职业羊毛党转行去哪儿?
过去四年,“仅退款”养活了一群“职业羊毛党”,他们甚至总结出《各大平台退款话术大全》。政策取消后,这批人可能转战其他漏洞,比如“到货拒收”“虚假退货”等。平台和商家的攻防战,恐怕会从“明枪”转入“暗战”。
回望“仅退款”的四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电商行业的深层矛盾:消费者渴望“零风险购物”,商家追求“公平经营”,平台既要流量又要利润。任何一种规则的制定,都难逃“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宿命。
取消“仅退款”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平衡的开始。对消费者而言,购物时或许需要更谨慎——看清商品详情、保存聊天记录、必要时录开箱视频;对商家而言,则要珍惜“自主权”,用更好的商品和服务留住用户;而平台要做的,是跳出“非黑即白”的规则思维,在数据监控、信用体系、纠纷调解等环节投入更多创新。
这场消费者与商家的拔河赛,裁判从平台变成市场本身。谁能适应新规则,谁就能在电商江湖的下一幕中站稳脚跟。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好我也好”。
来源:科幻迷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