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的症状是什么?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2 00:39 2

摘要:膝骨关节炎(KOA)是骨伤科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导致残疾,主要病理改变包括:关节软骨的破坏、滑膜炎症、软骨下骨的钙化、骨赘形成及肌肉韧带的松弛无力。

膝骨关节炎(KOA)是骨伤科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导致残疾,主要病理改变包括:关节软骨的破坏、滑膜炎症、软骨下骨的钙化、骨赘形成及肌肉韧带的松弛无力。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KOA患者数量急剧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让公共卫生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

几千年来,中医对KOA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不断完善,积累了完备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是也有其局限性。

本文通过阅读中医经典,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总结KOA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为广大临床一线工作者进行中医治疗时提供参考。

KOA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也是患者前来就医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导致残疾。

2020年一项针对我国症状性KOA发病率的荟萃分析显示:我国症状性KOA的总患病率约为14.6%,且在近30年间快速增长。

同时该研究发现我国症状性KOA的发病率在40岁以后几乎呈现线性增长,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农村多于城市。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未来一段时期,KOA的发病率仍将继续上升,这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对卫生健康系统提出巨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及治疗KOA成为了当前的热门研究。中医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在治疗KOA方面拥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势。

历史沿革

中医学认为KOA属于“痹病”“痿证”范畴,证属本虚标实、本痿标痹。常用名包括“骨痹”“膝痛”“膝肿”“老寒腿”“历节”“鹤膝风”等,1997年结合其病位在膝,将其称为“膝痹”。

《素问·痹病论》中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确指出外感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75种与治疗痹症有关的中药,如乌头、天雄、蜀椒、细辛等。医圣张仲景从六经辨证论治痹症,并创立了诸多方药,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孙思邈在治疗痹症时强调扶正同时祛邪,创独活寄生汤广为流传。

宋代的《圣济总录》首次建立了膝痛的诊疗辨治的理论框架,将膝痛分为虚症、实证、虚实夹杂证膝痛,分类进行治疗,仍可供现在参考。

金元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众多医家对痹症的认识更加深入。

刘完素认为“百病皆因火热”,首次提出热痹症,主张清热除痹,以升麻汤主之;张从正认为“邪去正自安”,首次提出湿热是痹症的重要病机,并对风、痹、痿、厥四种疾病进行了系统论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指导。

李东垣提出“脾病体重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强调了脾胃损伤致痹的重要作用,并善用补益脾胃之法治疗痹症;朱丹溪首次提出“痛风”的病名,并总结病因为:风、寒、湿、热、气、痰、瘀、虚、酒毒共九种。

明清以来,随着对痹症的认识加深,一些医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景岳全书》对鹤膝风进行了专篇论述,并提出“阴中求阳、阴中求阳”的理论。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介入,不少医家勇于创新,为痹症的治疗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病因病机

KOA病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为肝肾亏虚,正气不足,外因为六淫、淤血、痰浊、劳损、饮食。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为肝肾亏虚,正气不足。

外邪侵入人体,属本虚标实、本痿标痹之证。正气不足,无法促进邪气排出,邪气久居体内,导致痰凝血瘀,痹阻经络气血,不通则痛;肝血不足,脾肾亏虚,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濡养筋脉肌肉,导致不荣则痛。

中医药治疗KOA

中药内服

KOA内因为肝肾不足,肝肾亏虚,无以濡养全身筋脉,致筋脉肌肉失养萎缩,引起膝关节隐痛,治疗以补益肝肾、益精填髓为主。

独活寄生汤、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经典方剂广泛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型KOA。荣兵等运用独活寄生汤治疗肝肾亏虚型KOA,可有效减轻疼痛,降低VAS评分,并降低血清中前列腺素E2、P物质、多巴胺含量。

许日明等从肾论治绝经后肝肾亏虚型KOA发现,左归丸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同时还能调节雌激素水平,改善焦虑、抑郁等症状。

中成药

中成药具有携带及服用方便,药效稳定的优点,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都广泛应用,在KOA中也是如此。

黄益桃等的Meta分析表明,单用金天格胶囊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KOA都能改善膝关节相关症状,单用金天格胶囊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肖鸿智等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金乌骨通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和对照组(塞来昔布胶囊),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0.38%,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是指运用熏洗、穴位贴敷、热疗、离子导入等方式使中药有效成分渗透进人体的治疗方法,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汪利合等将中重度KOA患者分为试验组(消瘀定痛散穴位贴敷)和对照组(扶他林乳膏外用),20天后治疗组优良率远优于对照组(80.5%比47.20%),可改善中重度KOA症状。

万峰格等采用中药熏洗(乌头汤)治疗寒证KOA,经治疗后,患者的关节疼痛减轻,局部皮温升高,机械系痛阈升高,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陈扬等将KOA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口服鸡鸣散加味方配合中药离子导入,对照组仅给予中药离子导入,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症状好转及炎性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针刺疗法

针刺是我国传统疗法中较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肢体经络疾病。

将32例KOA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傅氏皮下针治疗,对照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研究结果表明傅氏皮下针治疗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行走距离,这是通过消除肌肉中的肌筋膜触发点来实现的。

Sheng等将80例KOA患者分为2组,一组给予膝痛外洗治疗,另外一组给予温针联合膝痛外洗治疗,治疗后温针联合膝痛外洗治疗组VAS评分、WOMAC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单纯外洗治疗。

戚艳等采用圆利针刺法治疗KOA,以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为对照组,2周后圆利针刺组WOMAC评分、KOO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50%:65.00%)。

灸法

灸法具有补阳益气、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尤其适宜于风寒湿导致的痹症治疗,但使用时须注意避免烫伤及过敏。

李亚楠等用雷火灸治疗高龄KOA患者,用氟比洛芬凝胶外用做对照,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治疗后、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雷火灸组VAS评分、WOMAC评分均减少,膝关节僵硬疼痛改善,且疗效优于氟比洛芬凝胶。

Yuan等对艾灸治疗KOA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药对比,艾灸对KOA有显著疗效,但发生了烫伤及过敏,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推拿疗法

推拿是我国最古老的外治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散结的功效,尤善治疗肌肉筋骨疾病。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8周的全身按摩治疗可以减轻KOA患者的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安全性好且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韩思宇等将中医宫廷理筋手法与现代关节松动术对比,发现中医宫廷理筋手法和现代关节松动术均可治疗缓解KOA疼痛,改善其他症状,但二者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通过刺激耳穴而达到调节脏腑、通络止痛作用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费用少,被广泛用来缓解KOA症状。

周雪来等运用揿针针法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气血虚弱证KOA患者,可缓解膝关节肿胀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

姜兆栋等认为KOA应从肝肾论治,耳穴选择一般选取肝、肾、神门、交感等穴位,意在滋补肝肾。

传统练功疗法

传统练功疗法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等,可以强身健体,对轻中度KOA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太极拳动作轻柔缓慢,轻度KOA患者经过12周的太极拳锻炼后,全身力量及平衡性得到了加强,心理压力减小,还能减轻抑郁状态。

研究表明,KOA患者经过八段锦锻炼可以增强全身力量,尤其是下肢力量,改善平衡性及焦虑抑郁状态,与股四头肌强化锻炼配合能够更加明显地减轻膝关节疼痛,增强下肢力量。

综上,中医药治疗轻中度KOA具有独特的优势,治疗手段多样、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相对低廉,患者易于接受,中医药综合疗法已成为目前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

对于重度KOA患者,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为辅,可以促进术后康复及功能恢复。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肝肾亏虚,复感风寒湿三邪,邪气积聚于内,阻滞气血,日久致气滞血瘀,引起关节肿痛,故中医药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治疗基本原则。

目前我们仍要深入进行中医药治疗KOA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治疗KOA的机理。

来源:Mr王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