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天读起来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08:40 2

摘要:今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位家长向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教师吾康诉苦:“周末孩子总是吵着要用平板电脑刷短视频,一旦被拒绝便会大发脾气,这让我束手无策。”

今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位家长向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教师吾康诉苦:“周末孩子总是吵着要用平板电脑刷短视频,一旦被拒绝便会大发脾气,这让我束手无策。”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学校成了常态。在不少教师看来,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等像“电子糖果”一样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从书本的怀抱里夺走。吾康担心孩子的注意力被这些碎片化信息切割得支离破碎,“就像摔碎的玻璃一样,难以再拼凑出完整的专注力”。

与之相对的,阅读却在这股碎片化的数字浪潮中坚守着独特的价值。

让孩子读起来

这个时代还需要读书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吾康认为,当孩子读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时,他们会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孩子会逐渐适应长时间的专注,从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但如今多少孩子还会主动捧起书本呢?这值得怀疑。2023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阅读发展研究报告》提到,除去教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我国中小学生每周自主阅读时长超过2小时的不足四成。

短视频的诱惑大,但阅读也是妙趣横生的,如何帮孩子推开阅读这扇门?

上学期,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北港小学教师陈淑发现班里的男孩特别喜欢球星海报,便买了一些球星传记书籍,孩子十分喜欢读。于是她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决定给学生推荐一套“中国榜样”故事,要求在四周时间里每个孩子至少阅读2本人物传记。第一周初读人物传记,她希望孩子感知人物形象,为榜样人物手绘一张“人物画像”;第二周让孩子和榜样人物“比童年”,完成一张阅读单,从父母教育方式、学习条件、学习表现、困难等方面将自己与榜样对比;第三周给心目中的榜样写一封信;第四周让孩子讲述心中的榜样,表达自己的阅读思考。

为了把孩子从屏幕里解救出来,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中未学校教师苗瑞芬制定了“书虫成养”三部曲。首先,苗瑞芬以身入局成为“书虫”,自己先与手机保持距离。课间她常捧起自己喜欢的书,并把书中的精彩部分分享给学生。孩子有兴趣了,她就在班级成立“书虫”读书社。除了阅读课上的常规学习,每节课上课前书社成员还要在讲台上进行读书分享。她倡导学生把自己阅读的精彩片段录下来,并在视频号上播放。最后,她和学生共同制定了“书虫集中营”计划,倡导学生以自己的阅读带动身边人的阅读。

书从哪里来?除了家长的口袋,还能让孩子自己参与进来。春日的钢城繁花似锦,辽宁省鞍山达道湾镇小学中心校的“图书跳蚤市场”十分热闹。一、二年级的孩子主打“以书换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则备好零钱,学做“交易小能手”。教师还特别开设“营销课堂”,教孩子如何推销书籍,并反复叮嘱文明交易与安全细节。“图书跳蚤市场让旧书焕发新生,孩子既锻炼了沟通能力,又感受到阅读的深度与温度。”学校负责人丁超表示。

打造书香校园

让孩子捧起书本,要有一个书香四溢的环境。春光无限之时,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的“晒书雅集”让孩子们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不大的操场上,“稚趣工坊”是低年级手工绘本创作展示,学校根据点赞数量评选编写类“春芽破土奖”、创意类“甜豆趣心奖”等。“书肆文渊”是中高年级搭建的24个中队原创书摊,学生通过原创图书、设计展销、抽奖促销等形式模拟古代书市。

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图书馆与虹口区图书馆合作,调配社会藏书资源满足师生需求。学生通过馆际合作可以快速获取相关资源。学校图书馆还适应数字化阅读趋势,提供电子书、在线期刊和数据库,添置的智能机器人可以提供参观导览、信息检索、人机互动等服务。

课堂是承载阅读的主要阵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六中,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开发了跨学科融合阅读课。聚焦“家国情怀”主题,师生共同从历史、政治、地理三个维度进行阅读和思考,以家乡发展为切入点,将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展示。“这种跨学科阅读不仅让知识的学习立体起来,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开阔眼界的同时让书本上的内容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该校副校长韩语告诉记者。

在山东省临朐县,临朐中学将阅读课融入德育。学校每周开设2节阅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相关的时政报刊,关注国家发展动态;教师指导学生半个月编印一期《知行报》,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搭建时政快闪剧场,组织思政辩论比赛等。

一个也不能少

教育,不只是学校自己的事,孩子的阅读同样不是,校家社一个也不能少。

过去几年,黑龙江省鸡西市东风小学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阅读革命。学校联动图书馆、书店、邮政局等社会资源,打造了立体化阅读生态圈:在学校读书月的“阅读实践日”上,学校科学教师会带领学生在公园对照《昆虫记》展开生态观察;在社区,学生化身图书管理员策划亲子读书会……“当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真正联通生活,教育便生长出无限可能。”该校校长关邵怡告诉记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如何发动家庭力量帮助孩子阅读,是不少学校都在琢磨的事情。浙江省惠风书院教师陈舒恩总结了自己的“五个一”:给家长发出一份“共读招募贴”,号召他们在7天时间里每天抽出20分钟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用微信图文记录、分享共读时光和阅读感受;然后她利用学校家长开放日组织了一场亲子读书会,会上由孩子为家长颁发陪伴阅读奖状;在亲子共读的活动上,她选择读本中的一个片段,让孩子邀请家长来了一场方言读书会;在共读《小时候的喜欢》时,她给孩子布置了一项任务:采访你的父母,他们小时候喜欢玩什么游戏。

陕西省榆林高新第一小学则针对不同学段家庭,分层设计共读任务。一、二年级开展“共读手帐漂流”,家长与孩子每日用图文记录共读片段;三、四年级组织“家庭辩论会”,围绕作品中的人物选择、价值观冲突展开讨论;五、六年级则发起“共读创想计划”,鼓励家庭将读过的故事改编成剧本、漫画或短视频。最近该校六年级学生和家长自编自导的《西游记新说·环保篇》短视频在校园公众号播放量破万。

“春天到了,期待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读起来。”关邵怡说。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万景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