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血管健康关系着人体的生命安全。当血管出现堵塞时,血液循环受阻,可能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张瑞岩主任指出,血管堵塞往往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发现时已经到了严重阶段。因此,定期检测血管健康状况尤为重要。
目前医院检测血管堵塞的专业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CT血管成像等,但这些检查成本高、操作复杂,不适合大规模筛查。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大致判断自己的血管是否存在堵塞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手指发麻测试法
手指发麻测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自检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李玉华教授表示,当血管堵塞影响到供应手部的血液时,会出现手指发麻、刺痛等症状。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手指明显发麻、刺痛,或者手指颜色变白,甚至无法完成10次握拳动作,可能提示手部血液循环不畅,存在血管问题的风险。
这种简单测试对早期发现外周动脉疾病有一定价值,准确率达到65%左右。不过,手指发麻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颈椎病、腕管综合征等,因此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初步筛查。
二、耳垂褶皱观察法
耳垂褶皱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联最早由美国医学家Frank在1973年提出。耳垂对角线褶皱(Diagonal Earlobe Crease,简称DELC)是冠心病的一个外部体征,被称为"Frank征"。
观察方法:
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耳垂,如果耳垂上有一条或多条明显的对角线褶皱,从耳垂连接面部的部位斜向下延伸到耳垂外缘,这可能是血管堵塞的信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郭艺芳教授团队2020年对1200名冠心病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耳垂褶皱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相关性约为72%。
特别是对于45岁以上人群,这种关联性更为显著。不过,随着年龄增长,耳垂也会自然出现褶皱,因此这一指标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三、足踝指数测量法
足踝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简称ABI)是目前公认的筛查外周动脉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ABI值正常范围为0.9-1.3,低于0.9提示存在外周动脉疾病,与冠状动脉疾病高度相关。
测量方法:
1. 准备一台家用电子血压计
2. 先测量双侧上臂血压,记录较高值
3. 再测量双侧踝部血压(在内踝处测量)
4. 计算ABI值 = 踝部收缩压 ÷ 上臂收缩压
ABI测量的准确率高达95%,是筛查外周动脉疾病的首选方法。家用电子血压计虽然测量精度不如专业设备,但对初步筛查仍有较高参考价值。
哪些人群需要重点关注血管堵塞?
1. 年龄因素:男性≥45岁,女性≥55岁
2.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早发冠心病史(男
3. 有危险因素的人群:
1. 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血脂异常者:总胆固醇≥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
3.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
4. 吸烟者:特别是长期重度吸烟
如何预防血管堵塞?
1. 合理膳食
· 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摄入
·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比例
· 适量食用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2. 适量运动
· 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 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心率适度增快为宜
3. 戒烟限酒
· 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都会损害血管内皮
· 酒精摄入男性每日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4. 定期检查
· 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压、血脂、血糖检查
· 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CT等更专业的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孙宁玲教授强调,对已经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规范用药、定期随访尤为重要,这是预防血管堵塞的关键环节。
何时需要就医?
虽然上述自测方法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不能替代专业检查。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1. 活动时胸闷、胸痛,休息后缓解
2. 无明显诱因的气短、呼吸困难
3. 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视力变化
4. 手脚麻木、乏力,尤其是单侧出现
5. 行走时小腿疼痛,休息后缓解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霍勇教授提醒,心脏病发作的"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4-6小时,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切不可拖延。
血管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关系到生命质量和寿命长短。通过上述简单易行的自测方法,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血管状况,但这些方法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专业医疗检查。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更全面、系统的血管健康评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12): 1183-1224.
[2] 王建安, 李清, 赵宁, 等. 耳垂皱褶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 49(6): 552-558.
[3]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23版)[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9): 651-68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