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10:15 3

摘要:2024年,沈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牢牢把握维护国家

2024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1]

沈阳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

(2025年4月23日)

2024年,沈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扎实推进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全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总量再上新阶,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面振兴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9027.1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167.5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5530.3亿元,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为3.6:35.1:61.3,分别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2、1.6和3.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30.8%和6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7871元,增长4.6%。

年末常住人口92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90.7万人,乡村人口133.6万人。城镇化率为85.55%。

2020-2024年常住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764.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72.5万人,女性人口391.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2万人,出生率为5.45‰;死亡人口6.8万人,死亡率为8.87‰;自然增长率为-3.4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6%。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2%,衣着类价格上涨0.3%,居住类价格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交通通信类价格上涨0.5%,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上涨1.4%,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3%,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5.0%。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1.6万人。

年末实有经营主体134.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其中,企业40.6万户,增长3.4%;个体工商户93.1万户,增长1.1%;农民专业合作社6974户,下降3.2%。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6.3千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0.3千公顷,减少1.5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415.2千公顷,增加1.5千公顷;大豆播种面积11.7千公顷,增加0.5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37.0千公顷,增加2.8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3.3千公顷,增加1.3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67.0千公顷,增加1.2千公顷;瓜果播种面积13.9千公顷,增加0.2千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00.5万吨。其中,水稻产量78.0万吨,玉米产量316.4万吨,大豆产量2.3万吨。油料产量13.1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18.4万吨。水果产量112.6万吨。

2020-2024年粮食产量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61.1万吨,比上年增长1.1%。其中,猪肉产量26.3万吨,下降1.5%;牛肉产量14.7万吨,增长2.5%;羊肉产量1.2万吨,增长0.2%;禽肉产量18.9万吨,增长4.0%。禽蛋产量15.0万吨,下降5.9%。生牛奶产量30.2万吨,下降8.0%。年末生猪存栏197.5万头,比上年末增长3.6%;全年生猪出栏322.5万头,比上年下降2.0%。

年末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8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2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2个,累计达到17个。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479个,于洪西红柿、康平花生、辽中大米等18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494.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4.9%。

年末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8个,辽中区获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年休闲农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亿元,比上年增长8.9%,接待游客636.0万人次,增长9.5%。全年新增省级美丽宜居村105个,累计达到915个,创建和美田园20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3]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4]增加值增长17.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3.1%,股份制企业增长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8%;民营企业增长9.8%。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4.8%,制造业增长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

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5]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4%。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0.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4%,金属制品业增长9.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0.2%,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6.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3.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6.1%。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7%。

传统产业产品中,交流电动机全年产量1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3.5%;变压器13174万千伏安,增长20.3%;矿山专用设备23.3万吨,增长45.0%;气体压缩机881.9万台,增长22.9%;钢材34.2万吨,增长35.8%;化学药品原药2.9万吨,增长16.8%;啤酒80.6万千升,增长10.9%。新兴产业产品中,锂离子电池全年产量148.3万只,比上年增长14.8%;工业机器人4960套,增长4.9%;电子元件1.9亿只,增长6.4%。

全年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建筑业总产值2092.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在外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66.1亿元,增长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6]比上年增长4.0%,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7%,其中设备工器具投资增长33.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1.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5:34.2:64.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增长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增长5.0%,民间投资增长1.7%,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11.4%。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1.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0%。

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2%,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3.1%,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2.0%。高技术产业投资[7]增长30.0%,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5.7%,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4%,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7.0%。

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4916.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405.4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236.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97.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22.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68.4万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0857.1万吨,比上年增长7.3%;货物运输周转量575.1亿吨公里,增长7.7%。

全年旅客运输量16557.8万人,比上年增长7.0%;旅客运输周转量260.6亿人公里,增长10.7%。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26.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3%。其中,载客汽车304.6万辆,载货汽车21.0万辆。私人汽车保有量298.4万辆,增长6.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2.5万辆,增长1.1倍。

年末沈阳与国际21个城市、国内100个城市(地区)通航。沈阳机场航线达到222条。其中,国际航线21条,国内航线201条。全年民航运输飞机起降16.0万架次,机场旅客吞吐量2374.4万人次。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8]1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邮政业快递业务量12.3亿件,增长20.0%;快递业务收入106.2亿元,增长17.7%。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76.2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475.1万户,5G移动电话用户716.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101.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01.9万户,增长9.6%。

六、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可比口径[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0.7亿元,增长7.1%。其中,教育支出121.2亿元,增长0.02%;科学技术支出38.7亿元,增长1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8.0亿元,增长2.9%;农林水支出86.1亿元,增长18.6%。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54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258.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791.5亿元,增长2.3%。

年末证券公司2家,证券分公司41家,证券营业部88家,全年证券交易额54291亿元。期货分公司11家,期货营业部14家。上市公司26家,新三板挂牌公司39家。

年末保险机构435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5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1.1亿元,增长4.3%;人寿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15.5亿元,增长17.5%;意外险原保险保费收入7.6亿元,增长2.6%;健康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04.2亿元,增长7.5%。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总额223.2亿元,增长21.8%。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92.9亿元,增长12.5%;人寿保险赔付支出86.8亿元,增长50.8%;意外险赔付支出2.8亿元,增长4.5%;健康保险赔付支出40.7亿元,增长0.6%。

七、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72.6亿元,比上年增长3.9%。分区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72.3亿元,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00.3亿元,增长5.5%。

2020-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9%。零售额排名前五行业中,汽车类下降1.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4.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2%,粮油、食品类增长11.8%,通讯器材类增长28.9%。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3.8%,占限额以上单位实物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26.7%。

2020-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八、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465.6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出口总额582.4亿元,增长11.0%;进口总额883.2亿元,下降6.5%。

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407.6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加工贸易出口146.8亿元,下降25.6%。在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口740.2亿元,下降4.6%;加工贸易进口112.7亿元,下降18.2%。

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6家,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9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市(核准)境外投资项目26个,协议投资额1.2亿美元,增长59.4%,其中中方投资额1.1亿美元,增长50.9%。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119份,增长5.3%;新签合同额14.8亿美元,增长30.4%;完成营业额13.3亿美元,增长9.4%。

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形成制度创新成果40项,其中9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项创新成果获海关总署备案、1项创新成果获全省第二届制度创新成果鼓励奖。开通沈阳至温哥华航线,稳定运行沈阳-洛杉矶航线,2条跨境电商货运包机全年累计执飞151班。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年末科技型企业25318家,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195家、高新技术企业5902家、雏鹰企业1898家、瞪羚和独角兽企业323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9个,其中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共计1710个。两院院士2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2名。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35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52.8%。获得专利授权2680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163件。

年末普惠性幼儿园1275所,占比达到84.5%,普惠幼儿园学位占比达到90.1%,学前教育幼儿三年毛入园率90.0%。小学285所,在校生46.7万人,小学适龄人口毛入学率125.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2]101.4%。特殊教育在校生2717人。普通中学320所,在校生32.8万人。普通中专29所,在校生4.3万人。职业高中47所,在校生2.7万人。技工学校34所,在校生2.1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比例69.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3]101.0%。普通高等院校45所(含独立学院2所),招收本、专科学生13.4万人,在校生46万人,本、专科毕业生11.5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3万人,在校研究生9.2万人,毕业研究生2.6万人。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年末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20个,博物馆26个,建成城市书房28座、城市书屋180间。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1926场,参与群众136万人次;开展公益性培训6858场次,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1569场。

全年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224场,展览面积183.35万平方米,高质量组织沈阳—韩国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展览会、家博会、农博会等高规格展会。实施城市消费场景优化行动,高质量推出中医药文化夜市、俄罗斯食品文化节、首届雪花啤酒节等城市消费场景,“中国啤酒之都”“沐浴休闲之都”等特色品牌影响力持续上升。58条重点夜经济街区全面开街,新获批省级夜经济示范街区1条。

年末A级旅游景区97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沈阳市先后荣获“全国游客满意十佳城市”“全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全国十大夜游热门城市”“外国游客热衷的国内十大目的地城市”“中国文旅竞争力十强城市”。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6200个。包括:医院314个,其中公立医院104个、民营医院21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818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3个、门诊部(所)695个、村卫生室196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7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急救中心(站)2个、采供血机构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0598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1348人、注册护士50295人、药师(士)4378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9560张,其中医院74306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85张、乡镇卫生院3183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78张。全年总诊疗人次5273.2万人次,出院人数224.3万人。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55.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3平方米,配置健身路径300套(个)。承办2024年亚洲青年赛艇锦标赛、2024年全国羽毛球单项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成功承办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开幕式,举办2024沈阳马拉松、第十届“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大型赛事活动30场次,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360场次。CBA联赛辽宁男篮卫冕总冠军、实现三连冠;中甲联赛辽宁铁人队排名第四位。向国家青年队输送运动员2人、省专业队9人。市竞走队在2024年世界田联竞走巡回赛暨全国竞走大奖赛中获得冠军3人次,亚军、季军各2人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58元,比上年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17元,增长4.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829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81元,增长6.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31元,增长6.8%。

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5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9.8辆、热水器97.6台、空调72.9台,分别比上年增加2.0辆、3.2台和3.6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9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8.6辆、热水器51.8台、空调36.4台,分别比上年增加2.9辆、3.4台和4.4台。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5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18.6万人,减少0.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388.8万人,增加1.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95.0万人,增加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77.6万人,增加2.1万人;工伤保险230.8万人,减少8.2万人;生育保险190.1万人,减少1.4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障28.2万人,增加0.6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3386元,比上年提高107元。失业保险金人均支出标准为每月1769元。和平区、沈河区、铁西区、皇姑区、大东区、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100元,非全日制工作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21元;辽中区、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900元,非全日制工作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9元。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821元。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5亿元。其中,城市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2亿元;农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3亿元。年末,城乡低保对象45976户、64922人,其中城市25438户、32495人,农村20538户、32427人;城乡低保边缘家庭868户、1351人,其中城市371户、539人,农村497户、812人。

全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7亿元。其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0.7亿元,累计惠及34.6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0亿元,累计惠及100.5万人次。

年末救助管理站7个,全年救助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2909人次。

年末养老机构277家,机构养老床位3.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45个,其中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942个,养老床位1201张。

年末儿童福利机构1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4个,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床位800张。年末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08人,258名孤儿享受“福彩圆梦·孤儿助学”补助资金,发放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医疗康复明天计划”补助资金39.6万元。

全年开展慈善公益活动2.1万余场,募集慈善款物1.22亿元,支出1.21亿元,受益人数达260.8万人。

全年福利彩票销售18.5亿元,筹集市级公益金收入1.64亿元。体育彩票总销量25.8亿元,筹集市级公益金收入1.5亿元,创历史新高。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扩容供给泊位10.4万个,完成街路有机更新21条,改造老旧燃气管网301公里。

年末城市公交运营线路328条,公交运营线路长度5488.4公里,公交运营车辆4593辆,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5.1亿人次。年末出租汽车19652辆。

年末地铁运营线路6条,线网运营里程182.1公里,车站136座,全年运营里程2087.5万列公里,客运量6.5亿人次。在建线路5条,在建线路长96.5公里,车站73座。

全年新建公园3座,改造提升公园5座,高品质打造口袋公园316座。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23453.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7%,建成区绿地率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8平方米。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8天,连续4年稳定达到300天以上;PM2.5平均浓度33.6微克/立方米。全市1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国考断面达到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持续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工业危废、医废安全处置率均为100%。

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完成196处省以上资金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建设,受益人口20.5万人。大力推广安装智能水表,截至年末,全市9个地区、346个村、411处工程安装智能水表21.4万块。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50.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8%。完成332.5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全市用水总量26.1亿立方米,排水管线(渠)维护17001公里,窨(雨)井维护清掏87.9万余座次,清淤2.6万立方米。

十三、数字沈阳及城市信息化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上线运营,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揭牌成立,完成数据产品交易累计金额5000万元。获批建设国家数据标注基地,成立沈阳数据标注产业研究院,累计产出高质量数据集规模达1075TB,重点打造6个数据标注产业园区。全市人工智能算力能力668P。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获评国家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成运行。

年末,全市部署10G-PON端口累计超20.3万个,固定宽带接入用户中1000M及以上用户占比达21.9%,累计建设5G基站4.5万个,全市行政村5G通达率达到100%。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全市累计培育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4个、工业互联网平台32个、5G工厂8个,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民用飞机大部件装配5G工厂入选工信部《2024年5G工厂名录》。成功获评国家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沈阳国际软件园成为中国骨干软件园区十强,连续7年被中软协评为“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目前入驻企业1691家,集聚软件人才4万余人。

十四、能源和安全生产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701.7万吨标准煤,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67.4%。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中,原煤消费占比71.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47.3亿千瓦时,增长4.0%。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4.9%。全年清洁能源发电量71.2亿千瓦时,增长14.8%。

全年市辖区内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40人,比上年下降6.0%。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1.4741,下降4.98%。

十五、营商环境

以“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为路径,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年末全市依申请事项可网办率达到100%,较上年末提升5.8个百分点,四级“综合窗口”实现全覆盖,2567项申请材料和信息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占比达到95%。新上线“公民信息连锁变更”等15个“跨部门”一件事场景和“边防证核发”等50项“零材料”服务场景,智能化场景总数达到1167项,累计服务1200万人次。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用户总量780万,日均访问量40万人次,政务服务“好差评”好评率99.9%。沈阳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受理企业群众诉求办结率达99%。“迎客(qiě)”专线案例被新华数字政府研究中心评为全国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制度创新类)、新华数字政府观察·政务服务品牌典型案例(2024)。全市633个窗口获评“清风辽宁政务窗口”。沈阳市获评“2024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注释: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指标数据在年报时可能还有调整。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6]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7]高技术产业投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投资。

[8]电信业务总量按2023年价格计算。

[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为考虑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导致的车船税、环保税影响因素后的可比口径增长率。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11]限额以上单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指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取得订单,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含增值税),付款可以在网上进行,也可以在网下进行。公共网络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1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

[13]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计算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数。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汽车保有量、交通事故等数据来自市公安局;物价、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市场主体部分数据、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产量、畜牧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农业农村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铁路运输数据来自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路运输、城市交通部分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民航数据来自南航北方分公司、深圳航空沈阳分公司、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数据来自省统计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分别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营业管理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辽宁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辽宁监管局;进出口数据来自沈阳海关;实际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会展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自贸区数据来自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管委会;科技机构、技术合同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文化、旅游等数据来自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工资标准、城镇新增就业、技工学校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保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标准、社会福利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数据来自市城乡建设局;地铁数据来自地铁集团;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等数据来自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环境空气质量等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水资源、城市污水处理等数据来自市水务局;数字沈阳数据来自市数据局;城市信息化数据来自市工信局;用电量数据来自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营商环境数据来自市营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刘洋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