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是开卷考试,超聚变给出闭环回答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1:14 2

摘要:在此之前,科技企业已在将从知识记忆转向为知识应用,将零散的信息转变为严谨的思路。他们正在思考智能体的未来——是会变得更大还是更小?智能体与大模型之间的界面,是更清晰还是更模糊?

超聚变探索者大会2025,更像是场“智能体”单元的开卷考试。

在此之前,科技企业已在将从知识记忆转向为知识应用,将零散的信息转变为严谨的思路。他们正在思考智能体的未来——是会变得更大还是更小?智能体与大模型之间的界面,是更清晰还是更模糊?

智能体是开卷考试

这些问题有答案吗?

现在肯定还没有。只不过,有些共识已经形成——智能体是项系统工程。

首先,智能体是正在重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并将他们逐一进化为智能体。超聚变董事长兼CEO刘宏云因此做出判断:“未来20年,具备推演、决策、灵活执行等特征的智能体,将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其次,2025年,将成为智能体元年。就像互联网时代的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智能体的发展速度,也将标注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但智能体的落地,需要“数据、人才、文化、流程”等要素打底。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智能体离不开生态。其落地过程中,涉及基础设施服务商、模型开发商、模式服务商、智能体开发商等诸多角色,而且伙伴之间将会形成频繁互动。例如,智能体将大幅提升模型调用频率,进而直接拉动中国算力需求,形成“模型优化→智能体落地→刺激算力需求→模型迭代”的正向循环。

新一代基于AI的应用架构

超聚变就在打通这个“正向循环”。

大会期间,超聚变正式发布“1+1+3”新品。

1个服务解决方案:xIBT业务变革与数智化转型服务解决方案;1个平台:xRAY智能数据与AI使能平台(包括基于平台开发的业务智能体);3个企业核心商业应用(xERP企业核心经营系统、x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xDRM数字资源管理与服务)。

再综合此前超聚变,在双生态算力、智慧能源,以及技术使能等方面的积累,这已构成城企数智化转型,正在追求的“新一代基于AI的应用架构”,也可视为在智能体的开卷考试中,超聚变给出了闭环答案。

“应用架构”的底层是数字基础设施,其中既包括算力、存储、网络的硬件设备,也包括不同专长的大模型。在此方面,算力一直都是超聚变的基本盘,而且超聚变有几件事做得特别亮眼:一是更坚决地布局了东西方双生态;二是在液冷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万瓦AI服务器也可以很凉快;三是围绕“聚智A-in-One”打造算力底座,并使其成为智能体时代创新的基石。

在数字基础设施之上,是xRay智能数据和AI使能平台。超聚变特别看重此方面的能力,也特别将“数据”与“智能”放在一层。其主要功能包括:大数据管理,数据安全、模型蒸馏、企业数据与应用使能。

而且xRay相当于一台“大模型路由器”,可以帮助客户将不同专长的大模型,调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使能企业快速使用AI能力,生成通用办公、研发代码、供应制造、售后维保和运维等企业专属智能体。

更上一层。

xRay之上是企业核心商业系统,这就包括超聚变城企数智业务的核心产品——xERP企业核心经营系统、x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xDRM数字资源管理与服务。此三个系统融入了超聚变自身的业务设计和数智化实施实践,而且其已经成为智能体。超聚变CIO、城企数智事业部总裁蓝文广因此特别强调,“从传统商业系统到智能体的进化,本质是算力、算法、数据与场景深度融合的过程。”

在此之上是xIAP智能应用生成与运营平台,这又是一个赋能层,其功能包括AI原生、安全原生、零代码或低代码平台、第三方应用、应用编排。这预示着AI将改变企业应用和技术架构。终端应用系统将由专业IT人员实施,转变为非IT人员实施。

xIAP之上就是智能体。这其中就包括通用智能体和业务和应用智能体。未来,每个应用都将被重构为智能体,每个人也都应该有自己的智能体。多形态智能体将不断涌现,进而聚合形成城市智能体、企业智能体,以及超级智能体。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咨询服务”。超聚变推出的xIBT业务变革与数智化转型服务解决方案包括:从业务设计到IT实施的全场景实践经验;4A架构等成熟的方法论、模型、工具包;财经、研发、制造领域的业务变革、流程设计、IT规划与实施。

超聚变的自我实践

是不是感觉有点不一样——超聚变不太像一家纯粹的算力企业。

这就对了。

倒退25年,超聚变这样定位的企业会很“纯粹”。他们也会关注应用,但更多是以硬件设备的超前性能,“拉动”应用发展。但现在的科技企业,更看重数据使能、AI使能、技术使能,更希望自下而上,层层传递能力,“推动”产业AI化,并共建智能体。

“一拉一推”之间,业务模式已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超聚变理解的“新一代基于AI的应用架构”,多是源自超聚变的业务实践。

2022年,就是超聚变成立的那年,这家公司就希望进行自我重构。超聚变董事长兼CEO刘宏云说:“公司成立后很快形成共识,世界上没有两家完全一样的公司,‘照搬自己行不通,抛弃延长线思维’。”

此后,基于自身业务的七个不同,其完成了超聚变业务设计1.0”,实现了流程再造、质量提升、IT升级和组织变革。其中涉及IPD、CRM、ISC等核心体系的重构。蓝文广也将此形容为:“超聚变自身即是7×24小时的全场景实验场。”

效果如何?

过去三年,超聚变销售收入每年跨越一个台阶,2024年收入规模突破300亿元,迈进400亿元;算力业务位居中国服务器市场第二。现已服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家客户。

这也是超聚变进行能力外溢,服务更多城企用户的底气。一家400亿营收规模的企业,一家业务涉及硬件、软件,一家在研发、制造、营销、供应链等领域都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完整实践。

或者说,在这个快速重塑格局的产业中,超聚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左脚踩稳了双生态算力、智慧能源等硬件产品,右脚踩稳了xERP、xCRM、xDRM等核心商业系统,左手抓住了数据使能、AI使能、技术使能,右手抓住了咨询服务。

正是基于此,面向城市、企业两大对象,超聚变已在重构数智化转型新引擎,这也正如蓝文广最后表示:“AI改变着企业数智化的生产模式、改变着企业IT咨询与实施方法、改变着企业的应用与技术架构,改变着企业的数据底座。在此过程中,超聚变将以AI与数据技术为根,共建城市、企业智能体,携手合作伙伴擘画智能时代价值共生新图景。”

来源:张戈B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