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1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一片甘蔗田里,农民覃大哥蹲在干裂的田埂边,看着滴灌带中缓缓渗出的水流浸润土地。“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他的焦虑,折射出广西正面临的1961年以来最严峻的干旱危机。
2025年4月21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一片甘蔗田里,农民覃大哥蹲在干裂的田埂边,看着滴灌带中缓缓渗出的水流浸润土地。“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他的焦虑,折射出广西正面临的1961年以来最严峻的干旱危机。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最新数据,全区已有11市52个县区受灾,40.5万人陷入用水困境,51.3千公顷农作物枯萎,直接经济损失达2.1亿元。这场被称为“世纪旱灾”的危机,正考验着这片亚热带土地的生存韧性。
1. 气象干旱覆盖97.5%,特旱区占七成
广西气象台监测显示,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全区平均降水量仅110毫米,较常年骤减70%,3678个监测站连续无有效降雨,其中1017个站点持续干旱超25天。4月17日,全区气象干旱面积达97.5%,特旱区占比68.7%,森林火险等级持续攀升,部分县城供水系统濒临崩溃。
2. 生态链断裂的连锁反应
-农业危机:春耕关键期遭遇土壤墒情恶化,早稻插播滞后面积达11.74%,甘蔗主产区出苗率下降30%;
人畜饮水:109.8万人和49.6万头牲畜面临饮水困难,兴业、陆川等县启动定时供水应急措施;
经济重创:崇左市甘蔗产业损失超5亿元,糖企紧急投入抗旱设备保生产。
副热带高压“锁死”水汽通道
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孙倩倩指出,当前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导致华南上空形成“高压脊”,阻断了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与此同时,高空槽西移使降水动力不足,形成“无雨穹顶”效应。
“旱涝急转”的历史教训
广西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农孟松警告,干旱已呈现反复发展态势:2-3月人工增雨短暂缓解旱情后,4月降雨量再度暴跌,部分地区土壤含水量跌破农作物致死临界值。更严峻的是,洛清江支流西河已出现超警洪水,预示旱涝灾害可能交替爆发。
1. 三级应急响应的雷霆手段
- 广西水利厅启动旱灾防御三级响应,派出工作组进驻南宁、钦州等重灾区,科学调配水库蓄水,新增灌溉面积2.29万亩;
- 财政紧急拨6款1750万元,支持柳州、河池等8市打井修渠,改善27.69万亩农田灌溉条件;
- 农业农村部门投入抗旱机具9.2万台,完成抗旱浇地166万亩次,储备救灾种子189万公斤。
2. 科技赋能的“智慧抗旱”
在宾阳县,广农糖业组建“党员抗旱突击队”,通过三级泵站联动,86万立方江水注入2079亩甘蔗田;武鸣区推广滴灌技术,节水效率提升40%,甘蔗出苗率达85%。农民独创的“地膜保墒+营养盘育苗”技术,让巴马瑶族自治县在无雨条件下培育出60万株玉米苗,随时准备抢种。
1. 降雨增多背后的风险
气象部门预测,4月22-25日广西将迎大到暴雨,局地伴雷暴大风。这场“及时雨”虽能缓解旱情,但干涸的土壤吸水能力骤降,山洪、泥石流灾害风险激增。水文监测显示,柳州、桂林等地中小河流已出现涨水趋势,防汛抗旱进入双线作战模式。
2. 全国旱情联动的警示
- 陕西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关中中部30万亩农田告急;
- 河南投入5000万元抗旱保麦,浇灌面积达3630万亩次;
- 安徽滁州、马鞍山重度干旱,4月21日强降雨暂缓危机。
当南宁市民自觉缩短洗澡时间支持节水,当崇左蔗农连夜抢修滴灌管道,当气象工作者连续72小时待命实施人工增雨——这场灾难映照出人类面对自然的顽强与智慧。
然而,专家提醒: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或成常态。广西的“世纪旱灾”不仅是一记生态警钟,更呼唤着水资源管理、农业结构调整的系统性变革。正如广西农业农村厅负责人所言:“抗旱不仅是保收成,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
互动话题:你的家乡是否经历过极端干旱?对于节水抗旱有何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故事,点赞最高者将获赠家庭应急净水设备一套!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