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川省蒲江县箭塔村,年近五十的卢树盈走出了一条堪称传奇的路——她仅有小学学历,很长时间里做卖水果的摊贩,在33岁那年她提笔写作,就此点燃作家梦。17年来,她已出版多部作品,2024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
以下文章来源于央视新闻 ,作者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旗舰账号,是重大新闻、突发事件和重要报道的总台首发平台。
“梦想开始的地方,在一个叫箭塔的小村庄。”
在四川省蒲江县箭塔村,年近五十的卢树盈走出了一条堪称传奇的路——她仅有小学学历,很长时间里做卖水果的摊贩,在33岁那年她提笔写作,就此点燃作家梦。17年来,她已出版多部作品,2024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
从拿着字典练习打字,到为了写作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卢树盈这条写作路走得颇为坎坷,而她乐在其中,“我停不下写作的冲动”。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不切实际”的作家梦」
我家住在临溪河边,在离我家不远地方,有一个叫“蛮塔子”(箭塔别称)的地方,我和小伙伴经常去那里玩。有一天,我问奶奶:“这为什么叫‘蛮塔子’呢?”奶奶就笑呵呵地讲起了“蛮塔子”的传说……
——《箭塔村故事集》
在写作的道路上摸索了十余年,2024年,卢树盈凭借作品《箭塔村故事集》站在了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领奖台上,这是公认的国家级民间文艺最高奖项。
△卢树盈在领奖
对于村民们来说,大家更熟悉她的另一个身份——一个摆摊卖水果的人。为了生计,她和爱人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摊位,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晚上8点多才能回家,每天都满满当当的。
转折发生在2008年。那时,一年级的女儿找她问习题,她却半天答不出来。“我这个样子,怎么成为孩子的榜样?”为了提升自己,卢树盈不顾家人反对,买了一台电脑准备在网上自学。
卢树盈的世界一下子被打开了。她接触到很多新奇的故事,还看到国外一位老爷爷,在85岁时出版了第一本书,而他在80岁以前甚至都不识字。“他80多岁都可以做到,我才33岁呀!”就这样,写作的梦想在她心里扎了根。
每天,摊位前形形色色的顾客成了她的素材库,箭塔村许多古老的传说也赋予她灵感,她心里积攒了一箩筐故事,但难题也摆在眼前:她很多字不会写,对电脑也不熟悉,四个小时才打出十几个字。
△卢树盈的水果摊
于是,待到夜晚空下来,她就查字典认字、练习打字,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度瘦了20多斤。她不会使用标点、分段,也毫无写作技巧,仅仅“用说话的方式写故事”。但正是这不加修饰的原生态风格,让她收获了第一批读者。
爱人不理解她的这份坚持,也心疼她熬垮了身体,着急时还曾与她吵了起来:“如果你真能当上作家,我手板心里给你煎鱼。”卢树盈不理会,每天在水果摊忙完,就一头扎进创作中。“一年不行我就写两年,两年不行我就写十年!”
「给父亲写的书」
“你也该醒醒了,你就是一个卖水果的女人,不要做摄影师的梦。”
女人擦干眼泪,说:“卖水果的就不能有自己的梦想?”
——《箭塔村故事集》
卢树盈说,很长时间里,她被日常琐事淹没,仿佛一个“空心人”,是写作将她打捞了出来。她喜欢在安静的夜晚用一行行文字将所见所闻记录,写箭塔村的民间故事,写小摊前的趣闻逸事,写自己、家人的经历,这让她感觉充实又快乐。
爱人渐渐理解了她对写作的热爱,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表达,但却越来越主动地帮卢树盈承担起了家务杂事。终于,创作的第三年,卢树盈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草原上的婚礼》,人物原型就是她摊位隔壁的藏族姑娘。
她将样刊拿给家人,直到这时,蒙在鼓里的父亲才知道她一直在写作。“这些字都是你写的吗?标点也是?”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父亲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急着出门向村里人“炫耀”。
更令父亲意想不到的是,那个时候,卢树盈已在网络上以他为原型,写下了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她说,自己性格中不认输的劲儿,很大程度上源自父亲。在她看来,父亲这一生,从不曾被打败:
父亲很小就成了孤儿,十多岁进入煤矿做工,但他不认命,一有机会就找人学写字,后来,煤矿需要识字的安全员,他抓住了机会;父亲被调入火柴厂,每次厂里维修机器的师傅过来,他就主动去帮忙,渐渐学会了这门技术,也因此成为车间主任;火柴厂产品滞销,父亲自告奋勇当销售员,因业绩突出又被提拔;后来,父亲辞职,从个体户做起,成为村里的“万元户”;生意突然遭遇变故,家里变得一贫如洗,父亲再次从零开始,在家里养鸡鸭、种果树……
父亲一直是卢树盈的精神支柱,她一直想为父亲写一本书。2016年,父亲因病瘫痪在床,意识到不能再等的她,开始重新整理关于父亲的文字——此前写在网络上的内容实在过于粗糙。
历经两年多,她于201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重生》。这本书就放在父亲的床头,家里的晚辈经常一字一句读给他听。第二年,父亲永远离开了她。
「箭塔村的变化」
2019年,卢树盈放弃自己做了将近20年的水果生意。她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一如既往,在家里打理果园、收拾农田的时候,她就带上手机听书,晚上再集中精力写作,保持着每天数千字的写作进度。“每天写完,我入睡都会很安心。”
她还尽己所能,带箭塔村的孩子一起感受阅读与写作的美好。她在村子里免费开展乡土作家公益课,感兴趣的孩子都可以参与。公益课上,她带大家读故事、写故事、演故事,她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学到写作知识,更读懂这些故事背后的人生道理。
公益课一般九点才开始,但常常有孩子七点多就已经前来等候。截至目前,她的公益课已有七八千人次参与。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爱人也成为公益课上的一员,边学边帮卢树盈一起照顾孩子们。
写作让卢树盈的人生更加开阔从容,她不再自卑敏感,真正成为了女儿的榜样。女儿的数学成绩一度不理想,每次假期都在家里主动学习,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妈妈都发表文章了,我有什么是学不会的?”高考时,女儿的数学成绩接近满分。
如今,卢树盈发表的文字累计超过了四百万,在各级文学征文中数十次获奖。她还开始接触电视情景剧创作、电影创作和小品创作。
卢树盈说,她的创作离不开脚下的这片土地,她永远愿意将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她接下来的创作计划里,有关于家风家教的内容,有关于蒲江县的民间故事,还有她们这一代人对乡村的记忆。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我想一直写下去。”她也希望,自己的故事能鼓励更多人勇敢追梦:“不要被假想出的困难打败,你只管拼尽全力去做!”
相关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