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事件并非个例,此前高铁堵门事件就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高铁部门在应对乘客错过列车等特殊情况时,虽有一系列补救措施,但在宣传普及这些措施上却存在严重不足。这导致部分乘客在面对此类情况时,由于缺乏了解而采取极端行为。
□石清(广东海洋大学)
近日,深圳北站一女子伸腿阻止高铁车门关闭,只为等同行人上车,此行为引发广泛关注。深圳铁路公安处通报,该女子已被行政拘留。(4月20日 《羊城晚报》)
这一事件并非个例,此前高铁堵门事件就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高铁部门在应对乘客错过列车等特殊情况时,虽有一系列补救措施,但在宣传普及这些措施上却存在严重不足。这导致部分乘客在面对此类情况时,由于缺乏了解而采取极端行为。
从此次深圳北站事件本身来看,铁路部门和执法机关迅速行动,对违规女子进行处罚,这一做法无疑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要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相关补救措施的宣传普及。
高铁部门在应对乘客错过列车等特殊情况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补救措施。比如,对于没赶上列车的乘客,高铁部门允许在当日改签预售期内的车票;而对于发生误乘、误降的乘客,车站则会将这些旅客免费送回至车票到站或原票乘车站。尽管这些补救措施已经相当周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宣传不到位,许多乘客对此并不知晓。
当乘客面临赶不上车的情况时,往往会陷入无助和焦虑之中,这种情绪驱使他们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就像此次深圳北站事件中的女子,她可能因担心同行人赶不上车,而又不了解高铁部门提供的其他解决办法,最终选择了极端行为来阻止车门关闭。如果乘客在面临赶不上车或误乘误降等紧急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高铁部门提供的补救措施,或许就能避免类似极端行为的发生。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铁路部门和公众必须共同努力,加强补救措施的宣传和普及。
铁路部门要在车站的入站口和候车区设置更多、更清晰的宣传标识,以便乘客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相关信息;在购票软件上推送信息或发放宣传手册,向公众普及乘车规则和安全知识,重点介绍没赶上列车、误乘误降等情况的补救措施;增加广播提示的频次,确保乘客在进站、候车、乘车等各个环节都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公众自身也要增强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在出行前主动了解相关乘车规则和应对措施。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及时向车站工作人员寻求帮助,或者通过铁路部门的官方渠道进行咨询和反馈。
如果铁路部门和公众能够共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措施宣传,完善相关机制,那么类似“强行阻止高铁关门”的事件将会大大减少。我们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深刻反思,采取有效宣传,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和谐的出行环境。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