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南通如东,这片深受“中国近代慈善第一人”张謇慈善精神浸润的慈善沃土,正以独特的方式让慈善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作为如东县“慈善文化建设三年行动”的重中之重,已被纳入全域慈善生态构建清单,为校园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力量。该县的马塘初级中学
□ 葛 勇
江苏南通如东,这片深受“中国近代慈善第一人”张謇慈善精神浸润的慈善沃土,正以独特的方式让慈善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作为如东县“慈善文化建设三年行动”的重中之重,已被纳入全域慈善生态构建清单,为校园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力量。该县的马塘初级中学在这场慈善与教育融合的浪潮中脱颖而出,以“慈善教育”为核心,精心打造“环境浸润、德育铸魂、课程固本、行为养成、发展赋能”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成为如东“慈善之城”建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生动诠释了慈善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慈善教育融入校园环境:
让每一处风景都传递善意
踏入马塘初级中学的校园,宛如走进一座别具一格的“慈善文化博物馆”。总长50多米的“德善廊”,横跨校园,顶部高悬“敬善、仁慈、贵和”六个大字。阳光洒下,光影交错,这六个字承载着深厚的慈善内涵。“敬善”引导师生对慈善理念的认同,“仁慈”滋养着大家的品德修养,“贵和”描绘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这里成为师生每日穿梭其中、汲取精神养分的“心灵通道”。
与德善廊相互映衬的“善园”,是校园里的文化宝藏。园内,由社科名人题写的“慈善赋石刻”,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静静诉说着慈善的悠久历史;学生题名的“上善亭”,造型灵动别致,彰显着青春活力与慈善情怀的碰撞。曾经荒芜的小土堆,如今已华丽转身为充满魅力的慈善教育阵地。2024年6月,当地政府馈赠的8块马塘老街古石板,被巧妙地嵌入善园的“仁和小径”。每块石板都配有专属二维码,只需轻轻一扫,老街的历史记忆便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让师生在漫步中感受历史与慈善的交融。
此外,崇善厅、至善广场、慈善人物谱等物型课程如繁星般点缀在校园各处。这些景观将张謇创办慈善机构的动人故事、陈鹤琴“活教育”思想融入其中,把抽象的慈善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校园风景。副校长邱亚琴说:“我们致力于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成为慈善文化的传播者,每一处角落都能成为滋养善心的摇篮。”
慈善教育嵌入德育体系:
让校训与育人深度融合
慈善,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如东慈善首批试点学校,马塘初级中学敏锐地察觉到“慈善文化进校园”与学校“厚德载物,从善贵和”校训的高度契合。学校将慈善教育融入“立德、立学、立身”的核心办学理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三立教育”德育体系。
“立德”,旨在传承张謇“以民为本,造福乡梓”的慈善精神,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学校把张謇的慈善事迹纳入校本德育课程,让学生深刻领悟“慈善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立学”,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慈善文化。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慈善主题的文学作品,感受文字背后的温暖与力量;历史课堂中,探讨近代慈善家的生平事迹,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慈善的智慧。“立身”,则通过丰富多样的慈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担当。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将慈善理念全方位渗透到德育的每一个环节。2022年,学校一名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踊跃捐款10万余元,帮助孩子重燃希望、重返校园。这场爱心行动不仅是一次充满温情的善举,更成为“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的生动范例,让慈善从单纯的助人行为升华为塑造灵魂的强大教育力量。
慈善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让“认知—内化—践行”形成闭环
马塘初级中学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为基石,构建了“物型课程、文本课程、经验课程”三大校本课程体系,为慈善教育打造了一条完整且高效的链条。
物型课程,通过沉浸式环境育人。除了精心打造的校园景观,学校还开设了“润心室”心理绘本课程。借助《爱心树》等经典绘本,引导学生思考“索取与感恩”的关系;“慈墨轩”图书馆内,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琳琅满目,其中不乏大量慈善主题读物。学生们阅读后,将心得体会贴在“爱心树”上,书香与善意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生长。
文本课程,实现系统化知识浸润。学校自主编写了《与善同行,塑德立身》《小事立德,微言劝善》等教材,收录了张謇的慈善故事、发生在校园里的慈善案例;《芳草地》校刊专门设立慈善专版,举办《我和我的老师》征文活动,征集“慈言善语”,鼓励学生用文字抒发对慈善的理解与感悟。美术社团开发的《南通烙画与慈善》课程更是别出心裁,学生们用烙铁绘制“善”字、爱心图案,将非遗技艺与慈善精神完美结合。
马塘初级中学征集“慈言善语”
经验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实践赋能。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小事劝善”环节雷打不动。“好好走路、好好吃饭、好好说话”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被赋予了慈善内涵,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善意;传统节日成为慈善教育的“生动舞台”——重阳节,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送去关爱与温暖;中秋节,他们陪伴留守儿童,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中华慈善日,发起签名倡议,传递慈善力量。学校还设立“善和基金”,帮助困难同学实现“微心愿”,培养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体意识;组织学生走访红色教育基地、聆听国防教育报告等活动,则将慈善情怀升华为家国情怀,让点滴“小善”汇聚成“大德”。
马塘初级中学“中华慈善日”宣传教育活动
慈善教育渗入日常行为:
让善意成为生活习惯
在马塘初级中学,慈善早已不是阶段性的活动,而是融入师生日常生活的“隐形课程”。
课堂上,“一个不落”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语文演讲还是英语演讲,都鼓励全班同学参与,哪怕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话、唱一句歌词,都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包容与鼓励的氛围中感受善意;课间,“善和小天使”们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学习难题、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耐心调解同学间的矛盾,成为校园里流动的慈善“代言人”。
在家庭与社会层面,学校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的桥梁。在“捐书筑梦”活动中,家长义工主动参与图书登记造册工作,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图书2.7万余册,使得“慈墨轩”的藏书量从3000册激增至3万余册。孩子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每一段文字都是知识的传递,每一次翻书都是善举的延续。
马塘初级中学慈善捐书活动
心理教育与慈善深度融合,成为日常行为养成的“润滑剂”。学校每两周开设一次心理课,“润心室”升级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每天对外开放。学生们通过心理绘本共读、情绪疏导等活动,学会关爱自己、理解他人,让慈善从外在行为逐渐转化为内在自觉。
慈善教育注入发展能力:
让学校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慈善教育,不仅是“育德”的良方,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助推器”。马塘初级中学以慈善为支点,在课程改革、师资建设与品牌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农村初中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在课程改革方面,“活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慈善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课堂上倡导“做中学”,生物课结合农耕园实践,让学生在种植过程中学会关爱生命;历史课深入研究张謇的慈善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慈善+学科”的融合模式,让知识学习更具温度与深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师既是慈善教育的设计者,也是积极的践行者。“百名教师走访千户家庭”活动,让教师们走出校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更留意学生家庭的困难,主动链接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帮助,将慈善的温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学校成立“慈善文化研究社团”,教师们牵头开展《慈善教育与农村初中德育融合》等课题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在办学成果上,近年来,该校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100%,形成了“向善、向和、向上”的良好校风。学生们在慈善文化的浸润下,实现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马塘初级中学的创新实践成果,得到了如东县慈善总会、教体局、文明办的高度认可,被视为“慈善文化建设三年行动”的核心成果。2024年12月,如东县专门召开现场推进会议,将马塘初级中学的经验向全县中小学推广,这标志着如东“慈善文化进校园”从试点探索阶段迈向全域深耕的新阶段。
校长沈素兵在谈及慈善项目建设初心时感慨万千:“最好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灵魂的滋养。当慈善成为校园的精神底色,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会种下一颗‘善’的种子。假以时日,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必将成长为支撑他们生命的精神脊梁。”
如东县慈善总会会长陈建华说:“让每一个孩子在慈善之光的照耀下,成长为有温度、有情怀、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这既是马塘初级中学深耕慈善教育的初衷,也是如东‘慈善文化进校园’工程的终极追求。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成果,我们将实施《慈善文化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五个融入’(将慈善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学校思政德育、师德师风建设、家社教育协同)的总体思路,加强慈善文化宣传、实施课堂慈善教育、开展慈善主题活动,强化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资金保障,促进‘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常态化、长效化。”
来源:慈善公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