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老汤煮春秋:“潘佳驴肉”的人间烟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11:53 2

摘要:清晨五点,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尹集镇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潘佳肉制品有限公司的后厨已腾起袅袅青烟。第八代传人潘瑞付掀开铸铁锅盖,二十余味香料裹挟着驴肉醇香喷薄而出,氤氲的蒸汽里,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掌在锅沿轻轻摩挲——这只光绪年间传下的老汤锅,正汩汩沸腾着跨越三个

清晨五点,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尹集镇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潘佳肉制品有限公司的后厨已腾起袅袅青烟。第八代传人潘瑞付掀开铸铁锅盖,二十余味香料裹挟着驴肉醇香喷薄而出,氤氲的蒸汽里,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掌在锅沿轻轻摩挲——这只光绪年间传下的老汤锅,正汩汩沸腾着跨越三个世纪的烟火故事。

晨光中的“老汤锅”

潘家后院的晾肉架上,清晨的露水在风干驴肉表面凝成晶莹的珠串。65岁的潘瑞付手持竹制量尺,仔细丈量着每块驴肉的肌理走向,这是祖辈传下的“七分肉三分刀”绝技。案板旁青瓷坛里,肉桂、白芷、砂仁等二十余味药材静静沉睡,其中那包用桑皮纸包裹的秘制料包,正是潘佳十香驴肉“十里飘香”的原因所在。

灶间学徒小刘屏息凝视老师傅潘瑞付的动作:将新宰的驴前腿肉浸入冰泉,手腕轻旋间便褪尽血沫;取陈年梨木为薪,文火慢煨时总要在寅时添三次山泉水。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实则是潘佳驴肉“烂而不散”的诀窍——正如那锅传承多代的陈年老汤,每次只取七分,留三分作引,让岁月的滋味在循环中沉淀。

“两百年”烟火里的坚守

道光初年的徐官屯村,潘氏宗祠的账本上还留着“腊月廿三,售熟驴肉得钱二千四百文”的墨迹。当年赶集的老汉们记得,潘家肉案前总排着蜿蜒长队,铜钱落在青石板上叮当作响。第八代潘瑞付年轻时走街串巷,扁担两头晃悠的陶罐里,驴肉香气能穿透三条巷弄,惹得孩童们追着担子跑。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沉睡的技艺时,潘家老宅的梁柱已蛀蚀斑驳。潘瑞付翻出太爷爷留下的紫铜秤砣,带着三个儿子在自家院支起土灶。没有真空包装机,就用荷叶裹肉;缺少运输车辆,便蹬着三轮车送货。某年大雪封路,爷仨推着陷在泥里的三轮车走了二十里夜路,只为守住“腊月廿八必达省城”的承诺。

“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在济南芙蓉街的潘佳直营店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头发花白的老者颤巍巍夹起一片驴肉,尚未入口便红了眼眶——这是他们儿时年节的味道。来自北京的食客王先生每次总要打包十斤真空包装:“母亲病晚期,却独独记得这口老汤驴肉的滋味。”

公司展厅的玻璃柜中,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煮肉器具:从光绪年间的生铁吊锅,到六十年代的搪瓷炖桶,再到如今的不锈钢智能蒸煮线。这些器物默默讲述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解,当物联网温控系统遇上百年老汤配方,科技与匠心在蒸汽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字号”的年轻化突围

“直播间的家人们看好了,这就是咱家祖传的‘三烫三凉’工艺。”潘佳第九代传人潘军举着手机穿梭在车间。在他推动下,“潘佳”驴肉开发出即食肉脯、驴肉火锅底料等新产品,古法熬制的驴皮胶甚至跨界美妆领域。但年轻人始终记得爷爷的叮嘱:“新车间可以全自动,老汤锅必须人力值守。”

2023年仲夏,公司研发部诞生了“数字香料配比系统”。当AI算法模拟出第1897种香料组合时,老师傅潘瑞付却摇头:“少了三分晨露七分人情”。这场传统与创新的博弈最终达成奇妙平衡——智能系统负责基础配比,核心料包仍由传承人亲手调配。

“一块驴肉里”的家国情怀

每年冬至,潘佳祠堂的供桌上总会摆着三碗驴肉。这个绵延两百年的仪式,如今有了新注解——公司在全国多个经销点同步举行“异乡团圆宴”,让每个城市都有故乡的温度。

从徐官屯村口的青石板路,到北上广深的繁华商圈;从驴背上晃悠的陶罐,到冷链车里的恒温箱;从手写账本到区块链溯源系统……潘佳驴肉的旅程,恰似中国乡土文明走向现代的缩影。当老汤锅的热气模糊了玻璃幕墙的倒影,不仅是美食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守护初心的倔强身影。

暮色中的潘佳老宅,第八代传人潘瑞付正在擦拭祖传的紫铜秤杆。杆星上的铜钉已磨得发亮,却始终保持着十六两制的刻度——这是祖训“货真价实”的具象化见证。远处新厂区的LED屏闪烁着“山东老字号”的金色标识,与老宅门楣上斑驳的“潘记肉铺”木匾遥相呼应。当城市青年在网红店打卡“潘佳”驴肉火锅时,千里之外的故乡,那锅沸腾了多年的老汤,正“咕嘟着新的故事”。(杨士伟)

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相关推荐